学校中层干部的教学与管理
中层干部首先要胜任“教学”,这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管理工作,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学校中层干部的文章,欢迎阅读。
一、中层干部首先要兼顾“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要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公务员和行政人员。公务员和行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只要有效组织并利用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该组织目标就是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员。但是教师即使是中层领导,甚至是一校之长,作为专业人员,教书育人仍是基本的素质,也是最基本的使命。其次,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一直贯穿于教师的整个发展生涯,从初级职称到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教学的成效都是核心考察标准,这也说明了教学的重要性。再次,校长作为首席教师,参与一线教学的也不少见,领导干部参与一线教学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所以,不管是一线教师还是中层干部首先要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责任与使命。
二、“管理”是中层干部的本职
岗位就是责任,职务就是义务。作为学校中层领导,“管理”是中层干部的本职。学校中层干部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学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纽带”,是组织的中间结构,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首先,中层干部能力大小的发挥是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学校中层干部的岗位职责可以用“三个点”来形容:工作事务的集合点、工作关系的集中点、工作矛盾的聚焦点。所以,得力的学校中层干部是校长施政的“左膀右臂”,是校长决策的“参谋智囊”,校长的决策只有通过学校中层干部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才能影响到一线。因中层干部的“执行力”是学校管理的关键,故要加强对中层干部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辅导能力、控制能力、授权能力和执行能力等的有效培养。其次,要充分信任中层干部,给予中层干部施展能力的空间,宽容中层干部的“犯错”,搭建中层干部成长的平台。最后,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层干部的多重作用,如:“桥梁”作用,以形成政令畅通的中枢;“模范”作用,以作为日常工作的表率;“纽带”作用,以形成思想上的统一战线等。
三、双重身份的融合
(一)教学是本行,需不断探索
有些教师进入领导岗位后,就出现了疏远教学业务的现象。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懂业务,否则就很难有发言权。学校中层干部的业务主要包括自身的教学和分管的事务。作为中层干部,必须精通自己的学科,在自己学科上有一定的发言权,否则就会在教师面前失去威信。同时,中层干部对自己分管的事务,也要非常精通。如作为政教主任(德育主任)必须在学生管理方面有自己的发言权;教务主任必须在听课、评课方面有自己的发言权;而教科主任,则必须在教育科研方面有自己的发言权。因此,中层干部除了在自己所教的学科方面需不断探索之外,还需在自己分管的业务上树立权威地位。中层干部要在观念上定好位:教学工作是本行,管理工作是一项临时承担的职务;教学是自己的终身职业,管理是临时职业。中层干部决不能丢弃自己的本行,还需在教学上不断探索。
(二)管理是服务,需提高水平
管理中有“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之说。在学校教育管理上要注重体现文化内涵。学校中层干部是学校各中层处室的负责人,首先要改变传统领导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即为学校和全体师生服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为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切切实实把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好、做实、做细。对于中层干部来说,应该做到心中要有教师,教师缺少什么,教师需要什么,中层领导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多深入教师当中,多听教师的心声,多做教师的朋友,多为教师的成长出谋划策。
(三)两者的融合,需加强修炼
1. “乐学”:强烈的学习力
担任中层干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不能因为走上中层岗位,忙于事务,就放弃了理论学习。作为中层干部,首先必须要有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善于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做到自我扬弃、自我发展和自我优化。其次,争做一个知识型、文化型甚至是学者型的中层干部。这样的中层干部非常有感染力和凝聚力,具有陶冶、教化、凝聚、调节、激励等功能,更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其实,中层干部与普通教师接触最多,长期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工作一线,也可谓是一线教师的“重要他人”。作为学校中层领导,在工作中,特别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就应该比普通教师做得更加出色。只有具备过硬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超前引领的`教育理念,才能够得到更多普通教师的认同和共鸣。这种认同与共鸣的“精气神”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一旦形成,它能激发并引导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再次,中层干部可以说是一所学校优秀教师的代表与优质教育的体现,透过中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就可以看出这所学校的“软实力”,看出这所学校的“文化性格”和“教育品质”。所以说,文化型的中层干部应该是学校培养干部的应然目标。
2. “会管”:较强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执行力的强弱,不仅仅体现出中层干部个人能力的大小,同时也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的好坏。执行力的强弱和学校工作的效果息息相关。中层干部是部门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协调者,要练就“会管”的本领。“会管理”是每一个中层领导的必修课。“会管”首先体现在执行力上。如在组织能力上,要提高统筹能力、计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在协调能力方面,要提高上下级之间、横向之间、下属之间的各种关系,理顺工作联系和人际关系,建成有效的工作团队;在应急方面,能够面对意外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寻求合适的方法,使事件得以妥善解决等。这些能力对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会管”不仅仅在技术层面,人文关怀和尊重更是一剂良药。尊重和关怀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被关怀。所以,学校中层干部首先在管理上要尊重教师的工作与人格,满足教师安全、归属和被尊重的合理需求,在学校树立一种积极的、优化的、民主的和关怀的人文氛围,这是管理的更高境界。
3.“善理”:科学的协调力
协调能力是指决策过程中的协调指挥才能和科学的组织设计原则。学校中层干部应该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应该善于用权,能够指挥自如,控制有方,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以获得学校发展的最佳效果。学校中层干部要做到“善理”,就要有科学的协调力。要做到“善理”,首先必须站在学校全局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协调能力,是化解学校内外部各种矛盾的能力,是聚“分力”为“合力”的能力,是变学校内部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能力,是动员师生、组织师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的能力。其次,要做到“善理”,学校中层干部在做好上传下达的同时,要多倾听“民心”,多反映“民意”,多为一线教师和学生着想,要牢牢树立为全校师生服务的理念。最后,要做到“善理”,中层干部可以在学校搭建和创设一种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与环境,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环境一旦常态化,对学校的日常管理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学校中层干部的教学与管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