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指导师

浅谈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途径

时间:2024-09-22 21:26:35 职业指导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途径

  摘 要 随着社会就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已从精英群体转变为大众群体,而高校毕业生如何适应市场就业就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了缓解现阶段大学生的求职困境,本文就如何推进高校个性职业指导的途径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提前从思想、行为、能力上做好职业准备,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职业需求,提高其就业成功率。

浅谈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途径

  关键词 高校 个性化 职业指导 职业生涯。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9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 611 万人,2010 年为 630 万人,2011 年为 660 万人,2012年则达到了 680 万人。

  ①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但社会就业岗位的增加数却并不乐观,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众多高校展开了职业指导。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都沦为“就业指导”,注重面向毕业生,强调就业率,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年级特点、性格特点等,从而导致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职业理想模糊,职业能力不足,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为了提升高校的职业指导水平,笔者提倡推进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强调以充分满足大学生共性的、个体的职业需求为导向,展开全程性、发展性的职业指导,从而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全面保障。

  一、开设专业化职业指导课程。

  个性化职业指导重视学生对自我职业意识与职业发展的认知与培养,所以高校应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课程,以促进学生在职业指导教学中获得深刻感悟,学会进行自我职业规划,并在无形中提升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过,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大多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教学的内容相同,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甚微。为了推进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应开设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以满足学生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需求。

  高校教育是与学科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教育,专业是个人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专业特色的职业指导势必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课程应彰显专业性,强调职业特色与就业需要,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将职业指导与个人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前景相联系,以提升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与就业能力。比如对于专业特色较为鲜明的医学类专业,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临床类的具体生动的例子来讲解,还可以邀请临床医生对于专业要求做一些专题讲座,这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接受的效果也更好。

  很多高校职业指导课程所覆盖的对象主要是毕业生,职业指导课成了应急的就业指导课。事实上,职业指导课应是一门长期、系统的课程,应注重层次性,具体可根据年级特点分阶段逐步完成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如大一新生因社会经验少、生活阅历简单,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较模糊,所以该层次的课程重点应为专业的职业特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认知的方法与手段等内容,以指导学生尽快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自我规划与自我提高的实际能力。大二、大三学生的课余时间充裕,但缺乏磨炼,常常觉得无所事事,所以该层次的课程重点应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注重课堂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加强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对职业前途有焦虑感,所以该层次的课程重点为就业择业指导,包括就业形势分析、求职准备、应聘实力、择业就业心理调适等,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二、指导发展性职业生涯规划。

  开设个性化职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较完善的职业理论与能力,为走上社会奠定充分的思想基础。但是,由于高校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本身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而很多学生也往往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过程,严重削弱了理论教学的价值。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工作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个人根据对自身主客观环境的分析,以规划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则直到毕业阶段方才意识到社会的残酷与职场的现实,缺乏准备的结果就是影响了理想工作的获取。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一些院校只是把开展职业指导课当成一项任务,并没有真正考虑课程的时间安排,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早早把这门课上完了,很多毕业生等真正要用到相关就业知识的时候,早已回忆不起上课教授的这部分内容,导致了就业过程中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协助大学生进行理性的个性化职业选择与追求,就必须推进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注重职业指导的全程化与发展性,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增强学生职业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助其实现职业目标和自我价值。

  大一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期,该时期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应侧重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让学生了解专业设置情况,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并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专业、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人生目标等,指导其制定一份既符合个人实际又适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和管理时间,有意识地加强专业技术学习、辅修或选修相关课程等,以缩短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大二为职业生涯规划调整期,该时期旨在夯实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其综合能力,解决他们的职业生涯定向问题。具体应结合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心理测评,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优劣势,以及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并指导学生修正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努力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相关资格证书,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踏实稳步地执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些不适应最初选择专业的学生,应引导在这一时期好好调整和规划,尽早重新选择满意专业,为今后更好的发展事业打下基础。

  大三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期,该时期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提高其未来的就业竞争能力。具体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计划大赛,或组织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得以锻炼与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全面检验和熟悉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为顺利走向社会作好准备。

  大四为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期,该时期以就业服务为重点,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与就业率。具体应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并开始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三、开展体验式职业指导。

  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与感性,即使参考了指导老师的意见或职业测评的结果,建立了较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仍无法保证其能认真地执行或实践。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实际需求脱节,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为了帮助大学生及早获取职业经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强制开展体验式职业指导,以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修正、完善职业生涯,进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化与社会化。

  社会职业调查体验。虽然经过专业职业指导课程的认真学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建立基本的认知,但也仅停留在教材的理论层面上,缺乏时新性和实践性。高校学生管理者可开展社会职业调查体验,具体可要求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结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在每学年根据本专业的行业特点,以及该专业的相关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职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职业在用人方面的标准、职业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以及在相关领域的经营思想等情况,对企业、企业主管或校友等进行走访,结合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对职业进行综合分析,并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或心得。在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可以利用 PPT 等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成果。通过这些途径,使大学生对职业与职业生涯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为在本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为成为优秀的职业人而不断提升自己。

  职业技能实习体验。当前,只有让学生提前接触职业知识,走上职业岗位,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职业要求,并对职业与职场获得直接、客观、准确的认知,从而促使其主动调整心态和预期,扩充职业技能、增强职业信心,最终得以实现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双赢。高校学生管理者应通过提供校园创业活动、搭建校企联合实践平台、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或社区,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展各类便民服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短期实践。通过多种形式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实习体验,帮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深入岗位、了解岗位,以促其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学会乐业、勤业和敬业,以从容面对各种外界变化与挑战。

  四、实现个体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相同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相同职业方向与职业诉求,所以可以通过共性的、多元化的职业指导,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一些表现出羞涩、自卑、内向、脆弱、焦虑等个性特征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往往由于不善表达与交流,使其在规划职业生涯或职业体验时,即使心存困惑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缺乏积极的职业动机,并给未来的择业与就业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为了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就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一对一式的个体化职业咨询服务②。

  虽然大多数具有职业心理问题的学生存在通过外界帮助解决自身困惑的愿望,但往往缺乏主动性。因此,高校应建立职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一级网络由学校职业指导机构从事职业咨询的专兼职教师组成,建立校职业咨询中心,总体负责全校的职业咨询工作,并对二、三级网络成员进行专业培训; 二级网络由各系部职业指导教师为主,主要负责所在系部的职业咨询工作,并积极配合校职业咨询中心开展相关工作; 三级网络由班级职业发展委员组成,每班可设男生和女生职业发展委员各一人,专门将职业关注热点及时上报,使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学生中的最新思想动态,尽早为之排忧解难。通过建立职业咨询服务三级网络系统,有利于形成全校统一指挥、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要想通过咨询谈话达到预期的解决大学生职业困惑的问题,职业指导教师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咨询服务手段。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开展职业测评,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职业测评工具,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测评、人格测验、职业心理测评、职业兴趣测评等③,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协助其理性寻求最佳的人职匹配。二是提供职业信息,即通过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面试技巧等,以丰富和扩展学生对现实世界、职业社会的认知,帮助其树立信心,走向成功。通过这两种手段,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认清并把握自己的求职方向,为更好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大学阶段是职业方向探索的重要时期,而做好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愿望,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利于推进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目标。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应突破盲目化、短期化、标准化、理论化的传统职业指导,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转而从“开设专业化职业指导课程、指导发展性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体验式职业指导形式、实现个体化职业咨询服务”等方面出发,推进个性化职业指导,突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准确选择职业方向,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创新,从而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注释:

  ①徐德斌: 《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个性化创新探索》,《长春大学学报》,2009 年第 2 期。

  ②郭华: 《高校职业生涯个性化指导实用模式探析》,《职业》,2010 年第 35 期。

  ③李子超: 《对高校职业指导实践新模式的探索》,《考试周刊》,2012 年第 26 期。

【浅谈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途径】相关文章:

留学日本高校的途径10-05

浅谈高校街舞教学的体会08-24

浅谈借力营销的六种途径08-31

浅谈高校爵士舞教学的创新研究11-06

职业指导就业技巧201610-13

职业指导师的工作内容08-31

职业指导师前景与现状分析11-06

意大利的留学途径06-05

职业指导:事业单位面试技巧08-08

日本留学途径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