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对国外理论实践的了解,认识和评价,研究普遍带有盲目性和重复性。
1、健身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运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健身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起有:
2.健身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健身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健身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健身运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党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健身运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1健身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健身运动在个体的健身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健身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健身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健身运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健身运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运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官玉琴通过对福建省随机抽取的205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运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2健身运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入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健身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健身运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2.3健身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健身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健身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健身运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健身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健身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Long(1993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一种训练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比控制组被试者(即未接受任何方法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
2.4健身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健身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5健身运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Ryan(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健身运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健身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这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健身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健身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Bosscher(1993年)曾调查两种健身运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健身运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运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运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3.心理健康有利于健身运动
心理健康有利于健身运动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健身活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健身运动。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健身运动,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健身运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人们如何在健身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我有一个会员王先生,从小就体弱多病,出生不久就饱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体质,鼻炎等慢性疾病的困扰;小学的时候,他有一半的时间在家休病假,在学校当然学习成绩一般,上体育课则完全是一种对身心的'折磨;因为多病,性格也比同龄的男孩子内向。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民营企业做业务,由于性格内向,业绩始终上不去,同时他酷爱美食美酒,吃很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体力活动,所以一来人较胖,二来血脂很高。他长期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体质,鼻炎等慢性疾病的折磨,膝盖也有毛病。工作状态越来越差,公司的一次体能测试更是让他羞于见人,他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他鼓起勇气,来到我们健身中心,请我做他的私人教练,我刚刚开始指导他健身是每周两次,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和健身目的以及兴趣爱好,为他制定一套完整的运动方案,并且给他制定了一个适当限制饮食的计划,再手把手地教他使用器械,帮他纠正动作,陪着他练习,给他打气。三个月以后,他的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体质,鼻炎等慢性疾病减轻了,身体姿态得到了改善,人的精神也好了很多。他看到了健身运动的好处,把时间增加到每周四次,并更积极地控制饮食,体重在三个月内减轻了5公斤。在体检中,血脂也降低了很多,他的医生甚至怀疑化验员错用了其他人的血样。半年后,他能在同事面前一口气做50个俯卧撑或50个仰卧起坐,性格开朗多了,业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我不再做他私人健身指导后,我们还一直保持着联系。我很高兴知道他仍旧坚持着我们当时的健身运动计划。
综上所述,yjbys小编认为:
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健身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要有积极参加健身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健身运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上来。
3)要尽力使健身运动轻松。可以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在健身运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健身运动。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钓鱼、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健身运动,尽量使健身运动与娱乐相结合。
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4、结语
健身运动是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健身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健身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运动效果;利用健身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参加健身运动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心身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