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财务质量分析
财务质量体系则是在既定的财务结构下,管理者为实现财务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是财富创造的保障体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判断企业资金结构和质量,就需要对其资金结构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具体分析。
一、注意资金结构方面的问题
首先,注意企业资金成本的高低与企业资产报酬率的关系。企业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利息和税前利润与资产的比率。当企业加权资金成本小余企业资产报酬率时,且当企业向资金的提供者支付报酬后,仍能使企业的净资产保值、增值,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规模能得以扩大,说明相关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是正确的,即企业资本结构质量较好。反之,则说明较差。
其次,保障企业资金来源的合理期限构成和正确的投放方向。企业的生产经营一般都有季节性和高低潮,所以必然要求使用资金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即搭配合理长短期资金的比例结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资金的投放方向,当企业资金的来源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的用途结构相配比时,这样资本结构质量较高。
再次,注意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财务风险、未来融资、未来发展的关系。企业财务杠杆有三种比例关系方式,分别为负债与资产比例关系、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例和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例关系。它们本质内容(从不同层次和角度)都说明在企业资产的财务来源中,负债所占的比例是多少。我们知道,企业财务杠杆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资金来源对负债的依赖性越大,其后果有二:一是企业在财务上不能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使企业的信用度降低;二是在企业亏损发生时,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影响企业今后从潜在债权人那里进行债务融资,使得融资的难度加大。
第四,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的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未来的影响。众所周知,企业股权持有者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一般分为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股东和非重大影响股东三类。其中,控制性股东拥有对企业的决策权、财务权、经营权和人事管理权等,能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经营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重大影响性股东则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的权力,但没有决定这些政策的权力;而非重大影响性股东对被持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几乎毫无影响。所以,企业在筹集资金时,一定要对企业控制性股东和重大影响性股东的背景状况和持股目的、动机加以关注。
二、注意企业资本预算结构和质量
关于资本预算有两种基本解释。第一种解释为:资本预算是针对那些资本支出性项目、具有重要影响的非常业务事项以及特殊发展阶段或特别目的投资活动所编制的期限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预算,因此也叫非常预算。第二种解释为:资本预算是关于运用资本,即股权资本与长期负债的预算。除去前者着眼于投资角度,后者着眼于资本结构角度以外,二者并无本质差异,因为无论就期限结构、数量结构还是风险、成本、收益等的关系上,资本预算的投资项目与资本预算的来源项目通常应当甚至必须是实现相互匹配的。基于这种考虑,笔者认为对于财务质量保障而言,可将资本预算分为两个方面:资本性投资预算和运用资本预算,总体上包括资本性决策、项目的预计投资额与投资时间进度安排、预计投资收益及收益时间分布、投资效果评价以及运用资本数量、期限、结构规划等基本内容。
第一,公司的资本预算权。资本投资与来源直接涉及集团的战略发展结构与控制权结构,作为管理总部的母公司不仅是资本预算的直接发动者,同时也是最高决策者。母公司在制定资本预算时,必须首先对集团的资本投资与运用来源做出规划,包括整体的与结构的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集团资本投资的总规模、投资的基本方向、投资的时间进度、可供利用的财务资源、需要被保持的资本结构状态等。在规划时,母公司要结合战略发展目标、生产竞争强度、控制权结构等对资本投资与资本来源需要来进行。当然,联系决策项目的收益预期进行可行性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第二,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资本分配预算。对于企业集团而言,预算机制的重点是保障资本分配,即核心是资本分配预算。保证了资本预算的分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决策在具体经营中的体现。
1、确定内部资本预算单位。内部资本预算单位的确定是资本分配预算的前提。在实践中,内部资本预算单位的确定应按以下原则:(1)每个预算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特性,且具有相对独立性;(2)每个单位在市场上必须有同其产品相类似的'竞争者;(3)每个单位必须是外界市场的一个竞争者,如果一个分部只负责另一分部产品,则这两个单位合并在一起;(4)除了投资项目需总经理批准外,其他预算在总部的规划下,各单位拥有独立的自主权;(5)单位设置不要过于分散,预算单位之间横向联系越少越好。
2、确定实施资本分配的对象。分配的对象是那些在本行业中具有较高竞争地位且具有较强的自身经营能力的子公司或事业部。对此,总部要大力支持。与之相对应的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子公司或事业部,主要向集团提供资本。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公司或事业部,将视公司状况而确定其为正投资单位还是负投资单位。必须确定两个方面:(1)确定资本分配形式与资本分配额;(2)确定资本投资方式:是直接投资还是额度管理。
综上所述,预算涉及到企业集团的方方面面,能否切实做好运用企业集团资本预算控制,不仅关系到集团战略性投资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着母公司能否在保持财务质量的基础上,实施对子公司等成员的控制,上述任一预算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极大地影响集团整体财务质量体系的运行。
第三,注意人力资本结构和质量。作为企业资本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在财务结构体系中应该包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保障财务质量体系运行的重要一环,其目标应该服从企业的理财目标,即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就必须对人力资本进行分析,从而才能进行有效的使用,进而促进综合财务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本结构是指人力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例以及人力资本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一个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特点与该企业的行业性质和效率特征息息相关。一般说来,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本比例要高于传统产业,具有超额效率的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通常要高于效率一般的企业;在高科技企业中,技能型人力资本与管理型人力资本的比例通常要高于一般企业;相反,在管理资讯公司里,技能型人力资本则可能低于一般企业。研究人力资本结构的意义,就在于如何根据一个企业的行业特点、经营性质和效率目标,确定与特定企业相适应的最佳人力资本结构。
人力资本结构管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资本结构管理。传统上的资本结构管理主要是筹资管理、资本成本分析和财务杠杆分析基础上确定负债和所有者结构。而人力资本结构管理是集融资管理和投资管理于一身的管理,其中,对外招聘和人力资本基金提存属于筹资管理,而人力资本存量结构的调整和通过增量投入来优化人力资本则属于投资管理。人力资本结构管理除了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合理确定人力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例外,还要合理安排人力资本的内部结构,包括纵向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结构和横向管理型人力资本和不同职能工种的人力资本结构。前者主要是合理安排一般性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经理型人力资本的比例结构,实现纵向各层人力资本的能力平衡,避免因“强兵无强将”或“强将无强兵”而导致内部能力闲置或低效率;后者是合理安排企业各职能工种的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在产、供、销各环节以及企业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平衡配置,避免因“木桶效应”而导致的资本闲置或低效率。
三、保证内部审计有效进行的措施
财务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不仅要通过正向的财务制度来进行保证,还必须有一套单独的审计监察来监督财务行为的合理性、效益性、合规性。内部审计正好具备这一功能,能以相对独立的立场来对财务的运行质量做出反馈。
首先,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财务监控体系。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控的重要制度,在多层企业结构的企业集团中更为重要。在集团内部,应按法人治理结构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或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审计人员由其聘任并决定报酬。
其次,加强审计效果,注重审计的方式和方法。揭露和查处违规违纪的问题,是提高财务收支审计质量的基础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证企业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下健康发展。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工作:(1)扎实的审前调查工作。要搞好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业务流程,掌握财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订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2)灵活运用审计方案,做好审计实施工作。审计人员要随机应变,调整工作思路和审计重点,不能一味地按审计方案办。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大小不同的会议,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审计质量。(3)甩开被审单位账本从另一角度进行延伸审计。(4)做好审计报告的综合分析,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这就是要求我们做好审计报告的利用,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督促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从而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工作,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效益”。
最后,应注意内审工作制度化。除例行审计外,还应负责项目审计、离任审计等专项审计,并将全面审计与抽查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与不定期审计相结合。
【企业集团财务质量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