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部优秀的图书,不仅要做到编校质量上乘,版式设计和印刷精美,而且要确保图书内容质量的高品位,力争做到新颖、有特色,即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为保证图书质量,图书出版管理部门一直都在对各出版社的图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同时各出版社也对所出图书随时进行自检,这些努力使出版物在诸如错别字、装帧、印刷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上述措施对图书内容质量的提高只能起到外部作用,不可能带来明显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图书内容质量的好坏,内容质量的好坏更是出版人常说的编、印、发三个环节综合合力的结果。
由此可见,要提高图书内容质量,必须从影响图书内容质量的整个编辑流程着手,从加强团队建设和出版创新意识开始。
1. 加强出版流程建设,认真执行出版行业制度和出版规范
多年来,出版行业建立了完整的行业规范制度,从本质上说,这些制度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工作中时刻关注行业规范制度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如何正确执行这些规范制度,这也是出版者本身所必须要重点考虑的事情。因为在图书制作的过程中,质量控制本身是由一个完整的链条组成,也就是出版人常说的编、印、发环节。在这个链条中,编是前端,没有这一环节,也就不可能会有好的出版物存在。在编这个环节中,涉及市场调研、选题策划、三审制度、编辑加工、三校一读等环节,其重中之重在于选题策划和初审制度,也就是内容质量定性的阶段。经过几年的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在这一阶段通常采用严格的内部选题论证体系和双初审制度。
(1)内部选题论证体系。一名策划编辑所策划的选题首先要经过该领域的策划负责人通过才能到出版社内部的选题论证会上讨论,而在论证会上,参加的人员包括策划编辑、市场发行人员、技术编辑和主管领导,策划编辑要在选题论证会上详细介绍选题的特点、市场上同类书的情况、所策划的选题与同类图书的区别、市场前景等。随后,参会人员对策划编辑的选题进行充分讨论,提出选题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如何规避、改进。经过这样充分论证之后,策划编辑修改和吸收大家的意见,完善选题策划方案后,该选题才能顺利通过。一般选题通过率将严格控制在40%~50%。
(2)双初审制度。对于初审制度来说,初审是检验稿件齐、清、定,以及是否符合策划意图的关键环节,是检验作者落实策划方案的最初环节。通常初审是由策划编辑或责任编辑来完成。在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创意出版分社,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双初审制度,并设立专门的初审负责人。我们将初审进行详细的分工,由策划编辑和专门的初审负责人共同完成。策划编辑更多的是从稿件与前期选题策划的吻合度,稿件的内容写作质量以及体例结构上来把握;初审负责人则从稿件的语言逻辑、出版规范等方面进行稿件的抽读。通过这两个环节的严格把关控制稿件的内容质量,逐渐提高数字创意出版分社所出版图书的整体内容质量,为图书后续环节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质量控制合力
出版质量管理涉及环节多,在出版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失败。如何避免和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在于执行各个环节的人员。而这些人员又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如何将不同的人员结合起来形成团队责任意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为了能够形成这股合力,充分调动相关环节人员的主动性,在管理上主要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营造关注质量控制的团队文化,充分发挥各环节人员的聪明才智。如在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创意出版分社,我们建立了质量体系建设小组和每周生产进度协调会机制,人员配备采用跨部门和跨岗位的方式,以确保质量控制的全面性。这两种方式一方面营造了团队的质量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不同岗位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质量体系建设小组建立的目的就是要逐步建立和规范内部质量体系,监控工作流程的有效运转。质量体系建设小组的成员由数字创意出版分社主管质量的领导牵头,吸纳策划岗位、编辑岗位、设计岗位的负责人员共同组成。小组根据出版过程中不同环节遇到的问题,逐渐形成质量规范体系,如建立编辑工作流程细则、编辑出版注意规范、外编和外方合作公司的资源评估淘汰机制、引进图书的工作流程规范、读者服务规范等。
每周生产进度协调会机制是将出版环节中相关人员如策划编辑、责任编辑、设计人员、校对人员等一同组织起来,在每周的周一上午对上一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布置本周所要完成的图书项目。协调会机制主要是达到解决图书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以及存在的问题,提高出版各环节的效率。
二是通过统一协调,灵活采用“分”与“合”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出版物质量,又营造跨部门的团队责任意识。这里所讲的“分”是指出版环节中不同岗位分属不同的部门,在部门内部,他们属于部门内的小团队;而“合”则是指在某一个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中各个出版环节上人员“合力”的过程。例如,我们将出版一本与苹果公司合作的图书,因为苹果公司的渠道需求,出版时间紧,而此书由一名香港作者写作,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有些界面图是繁体文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按期出版,我们要求分属不同部门的策划编辑、技术编辑、排版人员和设计人员同时协作,采用策划编辑联系香港作者改图、排版人员换图、设计人员重新调整设计方案、技术编辑校稿同时进行的方式,保证了图书按时出版。当图书印刷出来的时候,首先拿到样书的技术编辑兴奋地跑去找策划编辑,几个人互相翻看,因为这本书是他们共同合作完成的,大家心里都有一种成就感。这次合作也营造了一种团队协作的责任意识。
3. 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中心,培养出版创新意识
对图书来说,一般读者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服务的需求。要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就必须要有出版质量创新意识,要有可持续性。
在满足读者知识需求方面,要做到以人为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以读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用敏锐的眼光来研究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同时,需要在满足读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对内容、装帧设计等各方面有所创新,如此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例如,我们出版的图书,有的图书能够重印十几个印次,而且随着版次的不断升级,读者对于好的出版物的期待程度也会提高。比如曾经出版的一本第二版的图书,这本书的第一版销售了近30000册,按计划第二版的图书准备在第一版基本销售结束时推出,但由于第二版的内容作者修订和增加得较多,在最后签订印数的时候,印张增加较多,这样与第一版相比定价就会提高较多。为了能够保持与第一版的定价相当,我们就在内文版式、开本大小等方面进行了适当调整,通过这些调整将定价降了下来,这样就导致在出版时间方面与计划相比有所拖延。而在此期间,有读者打电话过来咨询,期待这本书的出版,在发货时就出现了销售商积极要货的情况,甚至一家网上书店由原来的30册订货追加到300册。由此可见,通过不断的创新会为图书出版质量带来持续的发展。
在满足读者服务需求方面,更需要出版者有创新意识。随着信息化的提高,读者服务的形式也需要提高。对于出版者来说,更多的是要与作者共同建立对读者的互动关系,通过电话、网站、QQ群、读者调查表、微博等多渠道的读者沟通形式,建立读者、出版者、作者的互动平台,收集读者反馈的信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是为读者答疑解惑,二是通过此方式收集并建立读者信息库,为图书的再版或者该类选题的进一步论证提供基础资料。
总之,出版质量管理最终的执行在于人。在出版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机制或者措施,都要体现以人为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协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出版各环节的力量拧成一条绳,形成工作合力,促使出版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相关文章:
油品质量管理的措施07-08
药品质量管理措施03-24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08-14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措施08-02
物流企业质量管理措施09-19
公路施工质量管理措施10-09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07-05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措施08-06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07-18
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