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概述:
“战略管理”最早在1972年由安索夫提出,其关键词是动态管理,而企业战略管理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理论。其中小阿尔福莱德·D·钱德勒全面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采用了SWOT分析法,将企业的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则将战略区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两大类。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如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提出的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和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资源和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21世纪初则出现了以企业网络和整体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产业)集群理论。通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不断地成熟起来,也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
管理学家们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是整合性的管理理论,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活动和技能,可以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
战略管理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分为七个步骤:确定企业使命,确定企业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制定,战略评价与选择,战略的实施和战略控制与反馈。
二、战略分析:
环境是由企业无法控制的众多因素构成的,企业只能适应环境而不可能让环境来适应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无法预知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因此企业必须密切关注环境的变化,随时做好适应环境变化的准备。企业面临的环境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其中外部环境包括宏观外部环境和产业环境。
企业的宏观外部环境对企业是间接和潜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产业环境则对企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主要就是波特教授提出的产业竞争的五种力: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 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的素质和经营能力分析,企业的内部条件分析和企业
的核心竞争能力分析。企业的素质和经营能力分析包括企业素质和企业活力分析,企业产品和市场营销分析。而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则着重分析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管理组织能力。
三、战略选择:
企业战略层次包括四个方面,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企业使命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和理由是战略管理必须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企业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制定各项具体的战略之前必须要明确企业的使命远景和目标。公司战略是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多种业务经营企业中最高层次的战略。竞争战略战略,是在企业公司战略的制约下,指导和管理具体经营单位的计划和行动,主要是针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在各自的经营领域里有效竞争。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控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协调各职能层的战略。职能战略是企业内主要职能部门的短期战略计划,它可以使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本职能部门在实施企业总体战略中的责任和要求,有效地运用研究开发、营销、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经营职能,保证实现企业目标。
四、战略实施:
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通过战略选择的方法选定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将这些战略付诸实施。企业战略就是将战略构想转化为行动的过程是实现既定战略的过程。在此期间要注意的基本原则为适度合理性的原则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和权变原则。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各种劳动分工与协调方式的总和,它规定着组织内部各个组成单位的任务、职责、权利和相互关系。企业的组织结构可以定义为组织中各种劳动分工与协调方式的总和,它规定着组织内部各个组成单位的任务、职责、权利和相互关系。一个企业要有效的运营必须将战略与组织结构相联系。
成功的领导者必须要做到制定一个企业能够并且应该实现的设想或规划,为实现企业的设想和规划做出战略安排,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资源协作体系和负责任的核心队伍。选择成功的领导者要做到使总经理的能力与战略类型相匹配,使经理班子中每个人的能力相互匹配。较好的领导一般都是两者兼备型的,他们既注重抓生产,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又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在一系列条件都具备之后,企业实施战略还必须要注意战略的控制和反馈。
五、战略控制和反馈: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原来的战略制定不当或环境的发展与原来的预测不同,造成战略的局部或整体不符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此时必须要根据反馈的信息实施战略的控制。企业中有三种类型的控制战略控制、战术控制和作业控制。战略控制过程有三项基本要素:确定评价标准;评价工作成绩;反馈。这三项要素对保证有效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按控制的对象,可分为行为控制和产出控制。行为控制是指直接对人们进行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它基于直接的个人观察。产出控制是检查活动成果是否符合战略计划或评价标准的要求而进行的控制,它基于对定量数据,如销售额、财务或生产记录等测定。实施战略控制有三种控制方法:预算,审计,个人现场观察。通过实施战略控制和反馈可是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实施既定的战略。
六、战略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1)有助于企业树立适应环境的思想。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外部环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有的企业在管理上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因此,企业进行战略性管理,将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考虑,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2)有助于企业需要树立竞争优势的思想。实行战略管理,企业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适当也探索其经营领域的范围,选择经营方向,强化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获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形成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这是现代企业在开展市场竞争时必须树立的思想。
(3)有助于企业需要树立结构重组的思想。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长期以来,许多企业的内部结构不完善,对市场经济反应迟钝,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特别是在不善于资本投资与资本运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不能适应。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完善的投资与资本运营,形成有效的内部资源配置,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新的环境要求企业自身有能力进行资本运营,这就要求在组织上进行阳应的反应,重新构造自己的组织结构。
(4)有助于企业需要树立战略同盟的思想。战略管理不仅强调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而且主张在某冲条件下,企业之间应当形成一种同盟关系,共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求得共同的发展。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也要充分借助于企业外部资源的力量,寻求企业间的协作,实现共同抅繁荣和发展,这一点是企业在过去的经营管理中经常忽略的。因此,实行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快速健康地成长很有意义。
结束语:虽然,我才开始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学习,但我已感受到这门学科的博大精深,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是企业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它通过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等,制定相关的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企业战略管理追求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和战略竞争力的提高,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潜力,对于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综观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与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同时存在,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前景。因为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态势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步骤和竞争方式。
早期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约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首次将战略的概念引入管理理论,认为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都必须考虑战略因素,并提出组织与环境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竞争战略分析的基础。战略明确用于企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62年,美国管理学家阿尔福来德D钱德勒出版《战略与结构》一书,他将战略定义为“确定企业的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此目标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的管理”。在该书中钱德勒首次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企业的经营战略要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并随企业战略的变化而改变,从而确立了“环境—战略—结构”这一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理论分析方法。
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发表了《公司战略》一书,把企业战略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认为战略构造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的计划过程,企业高层的任务是制定和实施战略计划。从此,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被看作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并逐步普及。安索夫的研究开创了战略规划的先河,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起点,标志着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明茨博格等人在其所著的《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一书中,沿着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将战略管理理论归结为十大流派,它们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这十大流派分别从各个角度或层次反映了战略形成的客观规律,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系。
近期理论研究的重点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企业、环境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场社会经济变革和企业变革的大潮中,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咨询界的各种管理思想纷纷出现,战略管理理论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观点主要有战略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学派。1995年以来,科利斯与蒙哥马利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凭借资源展开竞争:90年代的公司战略》和《创造公司优势》等多篇论文,后又出版了《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基于资源的企业战略理论。
战略资源学派强调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认为企业不可模仿、难以复制、非完全转移的独特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企业独特资源以及在特定环境中配置资源方式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异质性的且有价值的资源,那么这个企业在资源占有上就具备了一种类似于“垄断”的市场地位,由此而产生持久的竞争优势,获取长期的超额利润。按照科斯利和蒙哥马利的观点,企业资源包括三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组织能力。他们认为资源价值的评估要将其置于所面对的产业环境并通过与其竞争对手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比较,从而定位其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资源价值评估的三项标准: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是核心能力学派的代表作。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以及整合众多技术流的能力,把企业各项的业务紧密融合成为协调一致的整体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1992年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基于能力的竞争—公司战略的新规则》,认为成功的企业极为注意行为方式,即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斯多克、伊万斯等人的研究对核心能力论的发展进行了有力补充。
核心能力学派强调组织内部的技能和集体学习以及对组织的管理技能,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学派主张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其主要观点有:在对企业竞争本质的认识上,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产品或市场结构而在于其行为反应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他人难以模仿的能力;在识别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上,认为核心能力来自于企业组织内的集体学习、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在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政策主张上,能力学派强调通过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了解企业自身的能力结构并制定竞争战略,通过实施战略建立并保持企业的核心能力,借此赢得竞争优势并获得突出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