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通过游学案例分析其利与弊
暑假即将到来,假期最火的就是游学了。不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不论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北上广,还是中西部地区,不少孩子走出国门,游玩、参观、上课。他们走进国外家庭,接触各国孩子,融入集体生活,感受别样校园,体会异域文化。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也看到差距、分出短长。下面就从学生、家长、教师等不同角度,看看游学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哪些收获,得到怎样的启示。
父母不随行,住在外国人家中,体验外国学校生活,全程英语
27天游学美国
武嘉言(12岁)
今年7月18日,我参加国内一家英语培训学校的游学活动,坐上了前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开始了在美国近一个月的旅程。第一次出国的喜悦伴着略微的紧张,竟使我在这11个小时的漫长飞行过程中,一刻都没能睡着。
第一次到远离家乡的异国,父母不随行,住在外国人家中,体验外国学校生活,周游美国,全程英语……此次旅程中所有的安排和事物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从未接触过的。27天游学美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美好的校园环境
我们在洛杉矶上课的地方叫West Convinas Christian School,一所干净优雅、挺大的学校。这个学校的教学地点只是一片小平房,有五间教室。这几间教室不像中国那样分1、2、3、4、5班,而是每个教室上不同的课程,学生们每节课都会换教室上课。教室很大,布置得也很漂亮。美国的教室不用黑板而用白板,投影仪直接照在白板上,看得很清楚。
校园中绿树成荫,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美丽得很。有两个大草坪,专为踢球用的吧。球场的旁边有座小滑梯,好像这所学校里还有一所幼儿园我猜的。
吃午餐的地方在教室旁边,有十几个长桌长凳,头顶有个棚子遮着,中午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很快乐。
在美国,学生的衣着与发型都是很随便的,不像在中国有很多要求。男生可以留酷酷的发型,女生嘛,黑人孩子都把头发编成一个个小辫子,很漂亮,白人孩子就扎成个马尾辫,利落简单。上学可以穿短裤裙子,衣服都是时髦的款式,甚至可以穿人字拖。第一天看到他们这种装扮,真是让我难以想象!
随意快乐的课堂
都知道美国崇尚快乐式教育,这回我算是体会到了。
上午有语言艺术、阅读、数学三节课,是一成不变的。下午的课程可丰富了,有烹饪、计算机、美术、国际象棋、话剧等课程……
语言艺术课主要是让我们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探索语言的奥秘,当然主要是英语,不过也提到了西班牙语和法语。有的词组中两个单词有相反意思,有的单词很容易拼错,反正很好玩就是了。
阅读课相对来说就有些无聊了,就是读一本书的几个章节,做练习,看电影。
数学课我们会学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例如轴对称、分数计算、负数等,基本上在中国都学过。不过能了解到这些知识的英文版,还是很值得一听。
下午的烹饪课我们学做了冰激凌和匹萨饼;计算机课我们练习打字;美术课我们学习颜色的知识,玩撕纸画,画画;国际象棋课就是学下国际象棋;话剧课有些无聊,几个人搬把凳子坐在那里,反复地读剧本,一节课就没了。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些课程的。
在课堂上的美国孩子令我惊讶。他们不背书包,什么都不带就来上学;课堂上有一个男孩总是跟其他人说话,甚至还躺在了椅子上,老师只不过是笑着提醒几句而已。但是学校有条校规,严禁学生打架,打了架就开除。
美国学校真是够奇怪的!
难忘的寄宿家庭
在美国期间,我和另一个小朋友一起住在美国人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
他们家里有很多人,初来乍到的我难免会紧张。这家的女主人Tracy很和善,对我们很好。所以慢慢地,我们彼此就熟悉了。美国人喜欢吃奶酪,我不是很喜欢。Tracy注意到了,就尽量不做带奶酪的食物,真是善解人意。因为这一家人是从墨西哥来美国的,所以饭食大多是墨西哥的风味,很好吃哟!
每天放学后的一部分时间,我们在家里看书或者玩游戏,另一部分时间,寄宿家庭带我们去逛商场、看电影等等。到了周末,我们会被邀请参加亲戚朋友的聚会。美国人的房子都很大,后院里有游泳池,我们吃完饭就去游泳、嬉戏。
回想起来,这些天的寄宿生活我过得还是很快乐的。
游学让我对中美两国校园文化的差别有了一些认识
能上哈佛就好了
李天骄(12岁)
六年小学生活结束了,为了让我开阔视野、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妈妈为我报了一个为期半个月的美国名校之旅夏令营。能和我的两个同班同学一起参加这个夏令营,我十分激动。
去美国之前,同学告诉我,美国很枯燥、乏味,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此次夏令营我们要去的地方据说都是大人们喜欢的,比如旧金山湾和金门大桥。真的去了之后,我感觉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尤其是旧金山湾,那里的海浪配上蓝天,简直像一幅画。
我们一路上听到、看到、想到最多的是中美两国校园文化和学习生活的种种差别。比如说,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说话,会被点名并罚站。而在美国,他们有留堂,就是放学后留下,时间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不等。再比如,在美国的小学,爱搞破坏的小孩最受欢迎,而爱学习的孩子则会被叫做书呆子,没人会和书呆子一起玩。在国内,学习好的小孩是最好的,大家都向他们看齐。在美国的大部分高中,最受欢迎的学生是拉拉队长和橄榄球队员。在美国大学入学申请方面,课外活动是很重要的。两个成绩几乎一样的学生,往往课外活动比较丰富的学生被录取。
这次美国名校之旅,旅行社为我们安排了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的观光游览。这次美国名校游学之旅,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学校是哈佛大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学生宿舍在校长室上面。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们的食堂。因为那个食堂设计得很像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哈佛的化学楼是一家照相机公司捐赠的,所以形状像个相机。哈佛是全美最棒的大学,以后如果我有机会能到这里上学就好了。
一路在美国各地游走,对校园之外的美国文化也有一些走马观花的认识。
美国的税收很高,在购物中心买东西都会有一部分钱用来缴税。不过,美国的福利很好,医疗几乎免费,还有很多公立小学和中学,基本不用学生家长交什么钱。还有,美国有一种社会诚信卡,这个卡人人都有。比方说,你的诚信记录比另一个人好,那你们两位如果想买同一辆车,你就会被优先考虑。如果你的诚信太差,并是移民身份,你就有可能被取消居民身份。可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是多么重要。
老师
对于部分中国孩子,游学更像是一次挑战
有问题,更有希望
孙 洋
游学,其实在欧美国家由来已久,也深入人心。在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当普及,并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很多日本孩子七八岁就已出国游学。
近些年,游学逐渐受到中国学生、家长及学校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家长安排孩子利用假期出国游学,其初衷多为让孩子开阔眼界,收获快乐,提高外语水平。然而,根据我接待的经验,对于部分中国孩子,游学更像是一次挑战。
有一次,一组初中孩子到达澳洲学校的第一天,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班测试。测试刚进行了十分钟,老师突然跑出来对我说,“你快去看看,有个学生似乎出了些状况。”我一进教室就发现,一个男孩正在自己座位上哭。
“那些题我都不会,我不想考了。”男孩说着,哭得更加伤心。
面对这样的答案,我竟有些哑口无言。我们的孩子真的太过脆弱,经不起丝毫挫折。
“住宿家庭”对很多孩子同样是个挑战。“住宿家庭”就是指孩子们住在当地人家里,和他们同吃同住,最直接感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然而,作为负责中国团队的老师,我却总能遇到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老外家不会做中餐,我吃不习惯;家里没有中文电视;我忘了带午餐,中午不知道怎么办;我把手机落在床上了,能不能让家长给我送一趟。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且,每当遇到问题,很多孩子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去和住宿家庭协商,甚至不会选择请领队老师帮助协调,而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万里之外的父母。这种下意识的依赖感,显然是父母长期对他们日常生活大包大揽的结果。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是性格脆弱,还是对父母的依赖,在男孩身上往往比女孩体现得更加明显。有一回,一个男孩儿在海边丢了手机,坐在沙滩上哭天抹泪,恰恰是班上的几个女生,有的安慰他,有的分头帮他去找,最终把手机找了回来。我不知道是由于男孩儿相对晚熟,还是他们受家长的呵护和偏爱更多,以致这种阴盛阳衰的局面很是普遍。
游学的孩子除了学,还有游。每次带他们出去参观游览,无论是去海边、动物园还是博物馆,总有一部分孩子提不起兴趣,三五成群地坐在角落里,人手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乐此不疲。
对手机和电脑游戏的依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一方面配合学校,不断增加孩子们课内外的压力,同时又对他们的物质要求不加节制地满足。几乎每一个游学的孩子都是身携巨款,各种信用卡更是不在话下。澳洲的多数孩子都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去买冲浪板、单车,或去旅游。我们的孩子则把长辈给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变成iPhone、iPad。
有一次,组织大家在海边烧烤,多数孩子都参与其中,烤的烤,端的端。有一个男孩却坐在一边看着大伙无动于衷。
我叫他,“你也过来干点活儿,帮着大伙一起忙活忙活。”
“我不干。我爸爸说了,我们是交过钱的,什么都不用干。”
这话听得我目瞪口呆。
当然,有问题并不代表孩子们没希望。恰恰相反,在所接触的这些90后甚至是00后身上,我看到了我们在他们这个年纪时所不具备的东西。由于今天资讯的发达,他们比我们当年的眼界更开阔,更能够独立思考。郑渊洁说:“每一代人都会自以为是地指责下一代,不如自己当年云云,但社会却并没有按照这个逻辑一路倒退。”我相信,他们会是比我们更优秀的一代,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让那些优秀得以释放。
家长
一项针对游学的调查显示,35%的人认为可以选择性地参与
利与弊,理性看待
李 京
陆女士带着小学毕业的儿子才从美国短暂游学回来,她表示,游学不是留学,不是单纯学习英语或者什么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开阔视野,感受异域文化。
大部分送孩子游学的家长都有将来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想法。因此,通过游学提前培养孩子在异国自信、自理、自立的综合能力,也是很多家长选择游学的重要原因。周先生说,已经上初二的女儿目前洗衣、做饭等家务都不会,而入住当地居民家庭或国际学生公寓,不但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而且能在与其他国家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学会待人接物,摆脱对家长的过度依赖。
“游学是对留学的缓冲,可以让孩子和家长减少盲目性,切身体验国外学习生活,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帮助孩子在中外对比中取长补短。当然,可能有些孩子出去之后,发现自己不适合出国学习,从而坚定考国内大学的信心。所以游学利大于弊。”张女士很理性地说。
还有一些家长明确表示不会带孩子出国游学。他们说,一方面,出国游学的费用不低,另一方面,对游学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心存疑虑。“游学团的日程和线路安排,和我之前参加的美国旅游团几乎没区别。”一位初二年级孩子的家长说,虽然日程中也安排了到美国大学里参观,可时间很短。“花几万块钱让孩子出国转一转,还不如把这些钱归入正式的留学投资来得有意义。”
一位在蒙特利尔大学工作的华裔老师也表示,看到过一些来自北京的小学生在导游的带领下到学校参观,但是组织者与所参观的大学相关部门没有接触与联系,大学也因此不可能派人出面安排活动与讲解,无法使孩子们确切了解北美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只是进入校园观观光,照照相,以示到此一游,这样的游学,学生学不到什么。”
国内某网站专门针对游学做了网上调查,在这项有1000多网友参与的调查中,49%的人反对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认为这种方式很商业化。42%的人认为很多游学是“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充其量是名校观光游。24%的人认为游学价格高昂,比一般旅行社报价高不少。19%的人认为带队老师并没有“边游边教”。35%的人认为可选择性地参与游学项目。
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在读书的同时,还要增长见闻,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可见游学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还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如今参加国外游学的大多为年龄较小的中小学生,大多数学生外语基础并不扎实,与人沟通和理解异国文化方面仍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如果没有精心的组织和陪同,游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此外,游学不同于培训,应更重视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视野的开阔。所以其中的“学”应是个广义的概念,而不能狭义理解为课程。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王美英老师表示,“孩子可能通过参观一个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世界科技、经济的前沿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也可能在一次排队的过程中提升守秩序的素质。”
可见,面对出国游学,我们不妨理智看待,理性选择。出国游学并非培养孩子的唯一途径,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如果只是想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自立能力和动手能力,国内的一些夏令营、冬令营同样可以收到效果。而有条件送孩子出国游学的,也要选择正规、有资质的服务机构,并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学习阶段选择游学内容。
【通过游学案例分析其利与弊】相关文章:
游学美国的利与弊10-01
出国游学的利与弊09-25
游学欧洲国家的利与弊10-27
出国游学的利与弊有哪些09-21
德国留学的利与弊分析10-16
新西兰留学利与弊的分析09-21
分析留学韩国的利与弊07-18
2017留学德国的利与弊的分析08-30
德国留学的利与弊分析201707-26
沟通案例分析精选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