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早教

宝宝需要家人稳定的照料

时间:2024-10-04 05:13:43 幼教早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宝宝需要家人稳定的照料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宝宝需要稳定的照料

宝宝需要家人稳定的照料

  宝宝学会了向不同的人要不同的东西。这是条件反射性的行为,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最基本的二元关系开始有了雏形。此时,主要照料者稳定的性格表现,和照料者本身的稳定,家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很重要。

  他只是在寻求满足

  豆子的成长总是可以给家人带来非常多的欢乐,也带去很多的焦虑感。这或者就是自然规律,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正面,也有消极的负面,负面总让人不愿意接受。人就是趋利避害的,这是天性。

  我们总是追求快乐,总是希望痛苦失落永远不要发生。而在宝宝的成长中,大人的挫折和无力感时有发生,特别是控制感很强的照料者。有些家庭中,宝宝先叫爸爸还是妈妈,都会让爸爸妈妈有不同的体验。这完全是大人之间的竞争所造成的,问题不在宝宝身上,在大人的心里。

  豆子目前所处的阶段基本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的表现都是条件反射式的,几乎没有通过意识的思考,当然也不需要任何逻辑。妈妈带给豆子的体验是在饿的时候提供食物,在郁闷的时候给自己温暖的怀抱,在感觉恐惧的时候给予自己保护,而在这个过程中,豆子听到那个人的称呼叫“妈妈”,这直接就形成条件反射,好比是“巴浦洛夫的实验狗”,一听铃声就分泌唾液。不同的是,豆子演绎的程序正好相反,一饿,就会叫出“妈妈”两个词。

  从这一点来说,情绪和体验直接影响到豆子嘴上和行为上的表达。其他的称呼,或者豆子见到其他人的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过,这些外在影像直接影响到豆子的内在影像,这里有个心理学名词“内投”。通过建立稳定的、持续的互动,慢慢形成了豆子对每个人的固定影像,也就会表现出相应的情感。

  这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假如妈妈给豆子的体验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那会怎样呢?那样,豆子也就会很矛盾,成为一个内心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的人,性格形成的起点就在这里开始的。

  妈妈的表现要稳定

  爱是什么体会呢?爱就是被满足。恨呢?那就是不被满足的挫折体验。更准确地说,恨的原型是无力感,因为无力,所以就要用愤怒去抵消。而任何一个妈妈都不可能做到及时的、完全地满足自己的宝宝,这时候宝宝的内心体验会分成两种:满足的和挫折的。而这两种体验分别对应两种“妈妈”形象,那就是“好妈妈”和“坏妈妈”。对“好妈妈”,宝宝自然是爱的;对“坏妈妈”宝宝是恨的。但是妈妈只有一个,宝宝该怎么办呢?那就要看妈妈的了。如果妈妈的表现是稳定的,即宝宝饿了,提供给食物;宝宝因要求没被满足拒绝时,给于安慰和拥抱。慢慢地宝宝才知道,哦,原来妈妈就是这样的。宝宝的内心就开始了自我整合,将两个妈妈整合成一个妈妈的形象,虽然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但很多妈妈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是分裂的,宝宝高兴的时候,妈妈很开心,把宝宝当心肝;一旦宝宝不舒服,或者对妈妈未能提供的满足感到失望或愤怒而哭泣时,妈妈就自然认为宝宝不听话,开始冷落宝宝或者对宝宝产生攻击性的行为。这时候,宝宝关于“好妈妈、坏妈妈”的体验被证实了,就会产生一方面更依赖妈妈以免失去妈妈的爱,同时又怨恨妈妈的情绪,内心充满矛盾。

  更有甚者,有的妈妈在婴幼儿闹得厉害,实在没办法时,,忍不住把宝宝扔在一边。这对宝宝来说是灭顶之灾,他的情感受到很深的伤害,对妈妈的情感也就固定在矛盾中。

  所以,什么样的妈妈,带出一个什么样的宝宝。焦虑的妈妈带出来的是焦虑的宝宝。重要照料者的性格稳定对于宝宝的性格发育来说,至关重要,是关键性格形成的稳定根基。

  另外,日常的照料者太多,也会给宝宝带去不适应感,当然安全感也就会相对缺乏。如今很多家庭在宝宝年幼时,时而由爷爷奶奶照料,时而由外公外婆照料,有些家庭则不频频更换保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一直主张妈妈带宝宝要带到三岁,假如条件所限,也尽量带两年,就是考虑到宝宝与妈妈之间关系的稳定,可以给宝宝的一生带去稳定的感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宝宝生命初期,特别是三岁以内,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期。把宝宝的性格形容为大厦的话,三岁之内就是打基础和做框架的时候,过了三岁,性格结构基本形成,后面大概就是装修的工作了。假如一个大厦的基础和框架出了问题,外表装修得在华丽,也是危险的。

  心理健康程度可以按等级来分:健康状态(完全意义上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偶然的情绪问题)、心理障碍状态(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状态(人格障碍,适应不良),严重精神疾病(精神病,精神分裂等)。而性格结构出现问题,基本就上心理疾病状态。

  家庭的结构要稳定

  豆子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没有过多的创伤体验,也没有过度的恐惧体验,重要的照料者相对稳定,这对他的性格形成是有利的。因此,豆子很焦虑地哭的时候不多,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多的。也难怪他长得比较皮实,这里有基因的问题,也有成长环境的问题。

  之所以豆子在不同的情形下找不同的人,其实就好比是我们吃饭找饭馆,娱乐找KTV,生病找医院一般,这可以是认知的开始。当然,这很难界定。

  成人有时候会因为这些而疑惑,把豆子的表现和自我评价关联起来,那是在以己度人。不过,如果成人因为宝宝的表现引发家庭中的问题,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生病”的家庭,家庭功能和家庭结构可能原本就存在问题,不必拿孩子说事情。遗憾的是,很多家庭恰恰会拿孩子说事情。这样的家庭中的人,需要好好检讨。要不然,家庭中隐藏着的问题,一定会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

  有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叫“家庭治疗”。所谓家庭治疗,其理论基础就是,家庭成员中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一定与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功能有关系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尤其如此。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把家庭的结构重新调整,家庭成员内部人与人的关系进行调整,让家庭中所有人在自己的角色上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整个家庭的功能能顺利发展和发挥,那么,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就相应改善了。

  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只要是宝宝重要的照料者,这些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宝宝内心的和谐。如今许多家庭中婆媳冲突不断,实在令人忧虑。要消弭这些冲突,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要想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并不易。

  总之,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相当重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育。

【宝宝需要家人稳定的照料】相关文章:

老人生活照料护理知识05-18

宝宝大脑最需要的六种营养08-22

初生宝宝需要特殊照顾的三大时期07-15

宝宝洗澡需要注意什么-宝宝洗澡七大注意事项09-24

宝宝饮食需要注意什么-宝宝饮食六大原则08-18

宝宝长牙需要补充哪些营养-宝宝长牙必需的六大营养10-30

如何稳定菜品品质-稳定菜品品质的六大措施06-13

这个方法可以算出宝宝需要吃多少新生儿护理09-24

水泥稳定砂砾的抗裂措施09-07

驾考时如何稳定发挥-在驾考场上稳定发挥的六大技巧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