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知识:梅花奖
本文为大家介绍戏剧知识之梅花奖,提供给大家阅读。
梅花奖由来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原名为梅花奖,全称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始创于1983年,2007年更名为“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中国戏剧奖”的子奖项之一,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是中国戏剧界优秀中青年演员的最高奖项。1983年,经历了10年浩劫的中国戏剧舞台萧条沉寂,演员青黄不接。为了使戏剧表演艺术重新焕发青春,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报》(即《中国戏剧》前身)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设立了中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戏剧大奖——梅花奖。
发展
该奖第一届名为“1983年首都戏剧舞台中青年优秀演员奖”,后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更名为“梅花奖”。首届梅花奖就推出了包括刘长瑜、李维康、李雪健等人在内的15朵“梅花”,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5 年,中国文艺性评奖进行了整改,梅花奖的评奖也有所调整,由原来的.“每年一评”改为“两年一评”。从1984年举办第一届到2013年,该奖已经成功举办了26届。
梅花奖地位
“中国戏剧梅花奖”已开展二十多年,在中国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培养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戏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梅花奖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奖,甚至被人誉为“中国戏剧的奥斯卡奖”。
经过二十余年的评选,梅花奖至少在三方面对戏曲表演产生了积极作用。
推出人才
梅花奖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戏曲演员,这些人已成为当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人物。梅花奖不仅激励着戏曲演员的奋斗精神,而且锻炼和提高了戏曲演员的表演水平。尤其是一度梅、二度梅和梅花大奖系列的设置,已成为戏曲演员不断攀登的阶梯。
推动了戏曲创作
梅花奖规定申报要有新剧目,因而推动了戏曲创作,一些剧目已成为当代经典,如京剧《曹操与杨修》、《华子良》、《膏药章》、《骆驼祥子》,川剧《死水微澜》、《金子》、《巴山秀才》,闽剧《贬官记》、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昆剧《班昭》,越剧《陆游与唐婉》,蒲剧《土炕上的女人》,甬剧《典妻》等。这些剧目未必都为申梅而作,但量身定做的也不在少数。
建立标准
逶遥多年的评奖,梅花奖已大致建立超了一种戏曲表演艺术评价体系,对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简单说,就是弘扬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坚持中国戏曲的创作原则,把握中国戏曲的本质特点,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看重人品艺德也看重文化修养,重视技艺展示更重视人物塑造。这些标准虽未写在纸上,却写进了人们心里,成为戏曲表演艺术的信条。
拓展阅读:戏曲知识:什么是“六场通透”
《松柏庵往事》一书“徐氏家风”一节中,说徐(兰沅)老是一位“六场通透”的琴师。后来总有人问及“六场通透”的问题,那么“六场通透”究竟如何解释呢?要说这实在不是一个张口就能答来的话题,不过我以为若要弄懂“六场通透”的问题,首先就要了解、明白“六场”是怎么回事,了解了“六场”的内容,自然也就体会到了“通透”的含义了。
所谓“六场”,其实就是旧时京剧界对胡琴、月琴、南弦子、单皮鼓、大锣、小锣六件伴奏乐器的总称。这六件伴奏乐器又分称“文三场”、“武三场”。所谓“文三场”即指胡琴、月琴、南弦子(小三弦);所谓“武三场”即指单皮鼓、大锣、小锣。另外,由于“文三场”的三件乐器总共张弦九根(胡琴两根、月琴四根、南弦子三根),故而“文三场”又别称“九根弦”。
关于“六场通透”,有人说是指上述音乐伴奏的六个方面;而又有人说是指兼擅表演和音乐演奏的多面手,即吹(笛子、唢呐)、打(锣鼓)、弹(月琴、三弦)、拉(胡琴)、唱、武(打)六个方面。其实两说各有道理,谁也不能说错。但不管哪一说,都还有个“通透”的问题。
我以为,“通透”意即门门精道。过去的戏曲班社,无论是什么原因所至,其规模大都很小,人员限额也较严。演员,乐师互相辅助,通力合作,虽各有专工,但同时又兼习各种业务。后来随着发展,从业人员日益专业化,演员、乐师分工明确,“六场通透”乃成为博学多才的同义语。艺术界有“会、好、精、通、绝、化”之说。就通常论,一般能达到“好、精”已相当不易,若能经“通”而渐入“化”境,那则非大家不可了。
【戏剧知识:梅花奖】相关文章:
2.中国戏剧知识
3.戏剧鉴赏小知识
5.戏剧学专业解读
6.如何鉴赏戏剧
7.中国戏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