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戏剧

学好京剧的四个技巧

时间:2023-04-20 14:42:36 兆波 影视戏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好京剧的四个技巧

  京剧,被称为国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首。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好京剧的四个技巧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学好京剧的四个技巧

  要学好京剧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演唱技巧。在学习京剧唱腔的过程中,要掌握四个要素:“字、气、劲、味”。这里说的“字”就是咬字要准确清楚;“气”,就是要在演唱过程中运用好气息,科学、合理的用气以达到演唱自如的效果;“劲”,就是我们常说的“劲头”,也就是演唱当中的“抑 扬 顿 挫 轻 重 缓 急”;“味”,就是唱腔的味道,也就是特点、风格,学哪一派就要掌握哪一派的特点,这样学出来才会有他的“味”。

  (一) 字:演唱京剧需要“字正腔圆”

  当然,如果字不正腔也就圆不了,唱出来就不好听。京剧中的“字”要求的格外严格,需要有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组成,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三部分的位置的运用要合理,咬字时嘴里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咬字太松了就会让人听不清楚,咬得太紧了就会把字咬死感觉很累,听起来也让人不舒服。京剧中的“字”是要用汉语拼音拼出来的,在拼音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不能忽略,比如:“张”字是用(zhang)拼出来的,字头就是(zh),字腹是(ang),那么字尾在哪里呢?在京剧中这个字的字尾,也就是收音就要收到(eng)上,就是(鞥)的音。再如:“见”字的拼音是(jian),它的字头是(ji),字腹是(an),它的字尾如果落到(安)音上就不够了,在京剧里它最后的尾音就应该落到(en)(嗯)音上。这就是京剧的咬字不同于其他之处,也就是京剧独特的咬字特点。

  (二) 气:是说在演唱过程中要掌握好气息的运用。

  其实,不光是演唱京剧,任何形式的演唱都是需要掌握好气息的,大家都知道演唱时需要用丹田气,但怎样用好丹田气却是一般人不好掌握的。首先,要明白何为丹田气,丹田分为三部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而我们一般所说的丹田主要指下丹田,在脐下三分。所谓“三分”,这里是中医的说法,而不是具体的尺寸。由于每个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尺寸存在差异,为了消除这些差异,中医以人的自己身上的实际尺寸(如手指宽度)等作为近似测量的标准。中医的“三分”,大概是自己三个手指的宽度。下丹田在脐下三分,就是将自己的手指平伸,放在肚脐下面三个指头宽度与肚脐同在中线的位置就是下丹田的位置。 演唱时采用丹田运气实际属于“腹式”呼吸的一种,目的是为了达到演唱时气息饱满的效果。这指的仅仅是下丹田,还有中丹田和上丹田,中丹田是指出胃的上方,两边肋骨连接点的最下方的交界处.上丹田是指出两眉中间即平常的印堂.。此外,气功中有种说法,叫人身无处不丹田.具体的意思就不多做解释了。我们在演唱时就是要把气息吸到下丹田的位置(即小腹处),然后慢慢的像挤气球一样,用气通过声带慢慢的把声音托出来,同时,还要打开中丹田和上丹田,以及五官等各处的共鸣音,从而达到以气带声,声情并茂。用气时切记要用韵,合理分配气息,不要虚更不要砸。这样才能演唱自如,不至于声嘶力竭甚至把声带喊坏。

  (三) 劲:一出戏的剧情是要靠演员通过演唱、念白、和身段表演来表达的,这就要求演员要有“劲头”

  这里我只说唱腔中的劲头。在演唱中为了表达唱词的内容和剧情的需要,要求演员用唱腔的音乐起伏、快慢、强弱等形式来体现,这就不能只用一种节奏来演唱,唱腔中就需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此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一方面是通过唱腔的板式,再者就是需要演员根据唱词自己决定哪里需要快、哪里需要慢,哪里需要刚、哪里需要柔,从而使得唱腔更加生动,更能表达剧情的内容。比如:京剧《红灯记》中铁梅的“仇恨入心要发芽”一段中“强忍仇恨咬碎牙”几个字,就要唱出铁梅发自内心对敌人的刻骨仇恨,特别是“恨”字和“牙”要咬住后牙槽唱才能表达出恨的程度来。再如《金玉奴》“非是我性倔强不肯从命”一段中,“想不到救他命暖不了他的心”就要把金玉奴对莫稽的失望、憎恨、悲伤、绝望等复杂的心情,通过唱腔的处理表现出来。

  (四) 味:这里所说的的“味”不是指气味,是说在戏剧中各个剧种、各个流派所不同的演唱特点。

  我们唱京剧就要有京剧的味道,唱梆子就要有梆子的味道,把京剧唱成梆子味就不是京剧了,反之,把梆子唱出京剧味来也就不是梆子了。在京剧中有许多的流派,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等。他们之中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经过自己精心揣摩,摸索出适合自己与众不同独特的演唱技巧,因而自创一派。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他的特点和演唱技巧,在继承流派的基础上还要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来学习演唱。我们每个人的嗓音条件是不同的,要清楚自己的嗓音适合学哪一派,只有适合自己才能充分发挥你的特长,你的唱腔才能有与众不同的味道。听说当年程砚秋先生就是因为嗓音条件不好,才根据自身条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每个人只要自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都能唱出与众不同味道来的。

  京剧的演唱十忌

  1、吃字:

  戏曲演员再唱念上,讲究口齿清楚,这样才能吐字真切,发音准确,把唱词或话白送入观众耳中。

  "吃字"即为咬字不清,犹如把字吃到肚子里一样。

  演员导致"吃字"的原因在于不能够正确的运用唇,齿,舌,牙,喉这五个咬字发音的部位。

  2、倒字:

  戏曲演员要想把字唱的准确,必须把阴,阳,上,去(四声)找准,如"他"字,属于阴平如把他读成上声,则为"塔"字了。

  "倒字"就是不辨四声。

  3、飘:

  演员再唱念中吐字轻飘无力。

  在京剧演唱中非常讲究"喷口"(既爆破音)所谓"喷口"即要求演员在咬字时,要把嘴皮收紧,把气息用足。

  "飘"也正是由于嘴皮子没劲,气息不足所造成。

  4、口紧:

  亦称做"牙关紧"。

  即演员在咬字发音时张不开嘴,上下槽牙过于收合。

  这一毛病不仅影响着吐字的清楚准确,而且也造成了发音上的直平,沉闷。

  出现"牙关紧"毛病的原因,大多为训练不得法所致。

  5、冒调:

  演员在演唱时,所唱的曲调调门比伴奏乐器(胡琴或笛子)规定的调门高,叫做"冒调"。

  出现这种毛病一般说有两个原因,一为演员的耳音不好,听音有误;二为演员用气过猛。

  6、塌调:

  亦称"荒调"或“黄调”,即演员在演唱时,所唱的曲调调门比伴奏乐器(胡琴或笛子)规定的调门低。

  出现这一毛病的原因也有两个原因,一是演员的耳音不好,听音有误;二为用气不足。

  7、坠:

  演员在演唱时比原来规定的节奏慢着一点叫"坠",这种毛病出现在重点唱段中往往要破坏人物感情和戏剧情节的正确表达。

  造成这一毛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演员在演唱中,对于人物性格,剧情发展,缺乏应有的理解。

  有时演员对所唱曲调欠熟练也易造成此毛病。

  8、丢板:

  亦称"走板"京剧曲调的节拍,是以"板","眼"划分的,凡曲调的头一拍者,均称做"板"其余者为"眼"。

  如京剧演唱的规律来说,二黄为板起板落,西皮为眼起眼落。

  在演唱中若将"板","眼"唱错,通称"丢板"。"板","眼"的颠倒,在演唱中会影响曲调的和谐完美。

  9、横气:

  京剧演员在演唱中很讲究用气,有所谓"气乃声之源"之说。

  气口的运用,不仅决定着声音的响亮与否,而且也决定着曲情的表达。

  京剧中的气口,包括吸气,储气,呼气,换气……等。

  演唱时口腔精神过于紧张,把气息横在胸部而不能运用自如地演唱。

  气口运用不好,还会导致声带的过度疲劳。

  10、水腔:

  有造诣的京剧艺术家在演唱之既讲求声音的圆润悦耳,同时又要求声音富于感情,即所谓"声情并茂"。

  而"水腔"恰恰缺少上述两点,好似一碗白水,平淡而无味。

  导致这一毛病的原因,在于演员既缺乏演唱技巧,往往又缺少对曲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