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咨询师

药理知识

时间:2024-10-17 10:22:10 药学咨询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药理知识大全

  药理学是指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药理知识,欢迎阅读。

药理知识大全

  药理知识大全

  1、化学治疗: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2、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规律和原理的学科。

  3、恒比消除:药物在体内以每单位时间内恒定比例进行消除。

  4、亲和力: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结合力,其大小与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成正比。

  5、选择作用:大多数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此称为药物的选择作用。

  1、强心甙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理学基础是正性肌力作用,通过正性肌力作用:

  ①可提高心肌收缩力及收缩速度,增加心排出量

  ②负性频率作用:由于正性肌力作用,心输出量增加,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刺激增加,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张力降低。

  ③降低心肌耗氧量:因为A、心缩力加强,使心室容积缩小。B、心率减慢。

  所以慢性心衰使用强心甙后在不提高心肌耗氧量前提下,增加心输出量,解除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现象,同时收缩力加强,心脏排空较完全,加之舒张期相对延长,静脉回流较充分,静脉系统淤血现象解除,全身循环改善,因心脏代偿失效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减轻消失。

  2、氯丙嗪降温特点:

  (1)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

  (2)作用与机体所处周围环境温度有关,低温环境下可使体温降至正常体温以下,体温也可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

  (3)不但能降低发热者体温,也可降低正常体温。

  3、如先用酚妥拉明再用肾上腺素,酚妥拉明可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因为酚妥拉明为a受体阻断药,选择性地阻断与血管收缩有关的a受体后,留下与血管舒张有关的b受体,所以能激动a受体和b受体的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被取消,而血管舒张作用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

  4、四环素类的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

  (1)局部刺激,口服可有胃肠道反应,静滴可致静脉炎

  (2)二重感染,长期用药后,敏感菌受抑制,使口腔、鼻咽部、阴道和肠道等处原有菌丛平衡受到破坏,不敏感菌得以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常见有其菌感染和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

  (3)抑制骨、牙生长,四环素类能与新形成的骨、牙中所沉积的钙相结合,从而影响牙齿发育和骨骼生长。

  (4)其它 大剂量应用可造成肝损害,肾功能不良者易出现,此外可引起过敏反应及维生素缺乏。

  5、各类利尿药的作用机制:

  (1)高效(强效)类,如呋喃苯胺酸,主要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对Cl-的主动重吸收和Na+的被动重吸收,肾脏稀释功能降低,另由于重吸收到髓质间液的Na+Cl-减少,髓质高渗状态降低,尿的浓缩功能受抑制,产生利尿作用。

  (2)中效类 如氢氯噻嗪,抑制髓袢升支皮质部的Cl-、Na+重吸收,降低肾脏的稀释功能,产生利尿作用

  (3)低效(弱效)类,如螺内酯、氨苯喋啶,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前者对抗醛固酮,后者直接抑制交换)造成保钾排钠而产生利尿作用。

  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

  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

  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30.交叉耐药性:在某一微生物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有时对同类的其它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称为交叉耐药性。

  31.最小抑菌浓度(mic):在体外试验中,指药物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32.最小杀菌浓度(mbc):在体外试验时,药物能使活菌生长减少99%以上的最小浓度。

  33.广谱抗菌药:是指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某些原虫如阿米巴原虫、球虫等的多数病原体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

  34.防腐消毒药:为防腐药及杀菌药之总称,防腐药为抑制病原体生长药;消毒药为杀灭病原体的药物,二者在使用浓度上有所差异,其化学本质无异之药物。

  35.休药期:指食品动物从停止用药到许可屠宰或其产品如食用性动物组织、蛋、奶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36.继发作用:也称间接作用,为原发作用产生后所引起的作用。强心苷引起血循环加强所致的利尿作用。

  37.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38.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39.药物残留:为动物在使用药物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或化学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等,直接影响可食用的组织器官的质量。

  40.肝肠循环:有些药物由胆汁排出,进入肠道后经水解,或解离出药物在肠道内再吸收进入血循环,称为肝肠循环。肝肠循环的药物往往具有持效时间长的特点。

  4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42 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43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44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45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46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47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48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49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50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51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52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

  5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

  54 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55 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56 胆碱危象:即新斯的明过量危象,多在一时用药过量后发生,除上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尚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症状:包括毒碱样中毒症状(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变慢等),烟碱样中毒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和紧缩感等)以及中枢神经症状(焦虑、失眠、精神错乱、意识不清、描搐、昏迷等)。

  57 水杨酸反应:水杨酸样反应:系指水杨酸纳和乙酰水杨酸等引起的反应,当大剂量应用该类药物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应.

  58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59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阻断其复制。从而表现其杀伤细胞的作用。

  60 细胞周期特异性生物(CCSA):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61 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62 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是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之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

  63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Na+、K+)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特点是:必须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

  64 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单纯扩散: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65 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66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67 房室模型:药物可按其在血浆消除的速率分成一室模型或二室模型的药物。

  (1)一室模型:是假定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的分布是瞬即均衡的。

  (2)二室模型:是假定身体由一个中央室和一个周边室相连接的模型,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中央室的分布是瞬即均衡的,但进入周边室则有一个分布过程,须经一定时间才能同中央室保持均衡。

  68药物的选择作用:药物进入机体后并非对所有的组织脏器都产生作用,在一定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和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其他组织或器官没有明显的影响。

  69 治疗作用:根据治疗目的又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治疗。对症治疗主要用于解除疾病的症状。

  70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71 继发反应(后遗效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72受体:指能与药物,激素,递质产生特异性结合,然后引起特定生理效应的细胞成分。

  73激动药:受体有亲和力外,还必须有效应力(内在活性)

  74拮抗药:有亲和力,但没有效应力。

  75胆道排泄:一些药物或其代谢物可随胆汁排出,进入十二指肠后还可再吸收入血,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

  76血浆半减期简称半减期,是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77配伍用药:临床用药常常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

  78一种药和另一种药合并后,药物的治疗或毒性降低称佶抗作用,用药目的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或对抗毒性。

  79配伍禁忌: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时,引起疗效降低甚至消失或使毒性增强。原因1药理性配伍禁忌2化学性配伍禁忌

  药物: 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的学科。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般药理学研究:指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研究。主要是研究药物对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作用等。

  安慰剂:是不含活性药物但又暗示某种效应的制剂(如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与某种活性药物或受试药物相同)

  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称为..

  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反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副作用:指用于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慢性毒性:指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性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而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的药物。

  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且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

  极量:产生疗效的最大治疗量

  药物的效能:指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效价:指产生相同效应时所需要剂量或浓度大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成反比

  治疗指数:是LD50与ED50的比值,该指数越大表示药物越安全

  首关效应: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

  表观分布容积: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

  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个体差异:在相同用药情况下,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

  快速耐受性: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的耐受**

  **叉耐受性:机体对某些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的敏感也降低

  特异质: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出现极敏感或极不敏感的反应,或出现与通常性质不同的反应

  躯体依赖性:反复用药后造成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症,称为

  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

  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而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称..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称...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胆碱受体:能与ACh结合的受体。可分为M、N两种亚型

  肾上腺素受体: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分为α、β两种亚型

  拟胆碱药:一类作用与ACh相似的药物,能激动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神经节、神经肌肉接头等部位的胆碱受体,产生拟胆碱作用

  调节痉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的作用

  调节麻痹:晶状体受调节,屈光度减低,不能将近物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看近物模糊不清,仅适于远视

  去极化型肌松药:与N2受体结合后,能持续兴奋受体,产生ACh样作用,随后受体失去兴奋性产生肌松的药物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竞争性阻断ACh对N2胆碱受体的兴奋而引起肌松的药物

  血/气分布系数:指血中药物浓度与吸入气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血/气分布系数大的药物在血中浓度大,血中药物分压升高慢,即达到血/气分压平衡状态慢,故诱导期长。

  最小肺泡浓度MAC: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药物的浓度称为..,MAC越低,药物的麻醉作用越强。

  分离麻醉:******可抑制丘脑和新皮质系统,选择性阻断痛觉冲动的传导,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使用过程中可引起意识模糊,短时记忆缺失,痛觉完全消失,梦幻和肌张力增加等,这种意识和感觉的分离状态称..

  帕金森病:(震颤病),临床症状主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共济失调,重症者伴记忆障碍和痴呆等。

  “开-关”现象:即突然发生少动(肌强直性运动不能,所谓“关”),此现象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又突然恢复为良好状态但常伴有运动障碍(所谓“开”)。

  中枢兴奋药:是一类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提高其功能活动的药物;包括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以及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

  镇痛药:是一类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非麻醉性镇痛药:是一类成瘾性小,未列入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的镇痛药,俗称非成瘾性镇痛药,如喷他佐辛、曲马朵、罗通定、奈福泮等

  成瘾性:即躯体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涕、流泪、震颤、出汗、呕吐、腹泻、肌肉疼痛、发热、瞳孔散大、焦虑、甚至虚脱和意识丧失。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绝大多数还兼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它们在化学上不同与甾体类激素,又称非甾体类抗炎药。

  瑞夷综合征: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和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肝损害和脑病,可致死。

  折返:是经传导环路折回到原处的冲动。单次折返可引起期前收缩,连续折返可引起阵发性室上性或室心性心动过速;多个折返同时发生,可引起心房或心室的扑动和颤动。

  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最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系。

  后除极:是在一个动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除极后所发生的除极,其频率较快,振幅较小,呈震荡性波动,膜电位不稳定,容易引起异常触发活动。

  早后除极:是发生在2相和3相中由Ca2+内流增加所致的后除极。

  迟后除极:是因细胞内Ca2+过荷诱发的发生在4相早期由Na+内流所致的后除极。

  触发活动:是由后除极电位诱发的异常冲动

  奎宁丁晕厥:是用奎宁丁时,病人突发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使病人神智丧失,四肢抽搐及呼吸停止的反应。

  金鸡纳反应:是奎宁丁和奎宁所致的肠道反应、耳鸣、听力减退或丧失、势力模糊、晕厥及谵妄等特有的反应。

  碘反应:是由含碘化合物在体内释放出碘所致的甲状腺功能紊乱及变态反应等。

  光谱抗心律失常药:对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均有疗效的药物。

  正性肌力作用:指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负性频率作用:指减慢心率的作用。

  强心苷:是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苷类。

  变异型心绞痛:是冠脉痉挛所诱发的一种自发性心绞痛类型。特点:疼痛发生与心肌需氧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冠状动脉血流主流贮备量的减少有关。

  高脂血症:凡血浆中VLDL、IDL、LDL及apoB浓度高于正常值为高脂蛋白血症或高脂血症,易致动脉粥样硬化,共有6型。

  调血脂药:凡能使LDL、VLDL、TC、TG及apoB降低,或使HDL、apoA升高的药物,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称..

  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症状控制后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所致愿病复发或加重现象。

  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某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作用,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性激素:为性腺分泌的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属类固醇化合物。

  避孕药:指阻碍受孕或防止妊娠的一类药物,现有的避孕药大多为女用药,男用药较少。女用主要为复方类固醇激素制剂。

  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即是它们的治疗作用对象,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原微生物的能力。

  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耐药性:由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交叉耐药性: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化疗: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引起的疾病。

  最低抑菌浓度(MIC):凡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的药物称为抑菌剂。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

  最低杀菌浓度(MBC):凡有杀灭微生物能力的药物称杀菌剂,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能够杀灭...

  突变选择窗(MPC):细菌突变耐药株在MIC到MPC之间的浓度范围范围内会被选择出来,此即...

  MPC是指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IC与MPC之间的浓度范围即定义为MSW(耐药突变窗)。

  当药物浓度大部分时间处于MSW内时,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

  青霉素结合蛋白:为一系列存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β-内酰胺类作用的靶分子-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具有催化活性的肽酶,不同细菌的PBPs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

  β-内酰胺酶:系由细菌所产生的一种能水解失活β-内酰胺类的酶,如窄谱(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及广谱类等。

  抗真菌药物:指具有抑制或杀死真菌生长或繁殖的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一 名词解释

  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6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7 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疾病的恶化或复发,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8 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9 不良反应: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0 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11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12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3 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14 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15 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16 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7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混乱,如停药药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18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

  19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0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作用。若事先给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药物(若氯丙嗪)再给肾上腺素,此时由于β2受体作用占优势,使升压转为降压。

  21 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22 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23 化学治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

  24抗病原微生物: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的总称。

  25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由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所产生的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半合成药物。

  26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27杀菌药:不仅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28抑菌药: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29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30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31抗菌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在抗菌药物被清除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抑制的现象。

  32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参数,一般可用感染药物的LD50/ED50或LD5/ED95表示。

  33灰婴综合征:由于新生儿和早产儿肝功能发育不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含量和活性转低,解毒功能差和肾脏功能发育不全,排泄功能低下,而引起氯霉素蓄积中毒

  34 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值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35 强度:又称效价强度,是指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36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7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38 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39 内在活性(效应力):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二 简答题

  1 试诉阿托品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

  答:(一)临床应用

  1. 缓解内脏绞痛

  2. 抑制腺体分泌:1)全身麻醉前给药 2)严重盗汗的流涎症

  3. 眼科:1)虹膜睫状体炎 2)散瞳检查眼底 3)验光配镜

  4. 感染性休克: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肺炎等所致的休克

  5. 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I II度房室传导阻滞

  6. 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

  (二)药理作用

  1.解除平滑肌痉挛:松弛多种平滑肌,对痉挛的平滑肌松弛作用较显著。强度比较,胃肠>膀胱>胆管、输尿管、支气管。

  2.抑制腺体分泌:唾液腺、汗腺>呼吸道腺、泪腺>胃腺

  3.对眼的作用:1)散瞳 2)升高眼内压 3)调节麻痹

  4 .心血管系统:

  1)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和传导加速

  2)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5 .中枢神经系统:大剂量可以兴奋中枢神经

  2 比较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眼的作用和用途

  答:阿托品

  作用:1)散瞳:阻断虹膜括约肌M受体.

  2)升高眼内压:散瞳使前房角变窄,阻碍房水回流.

  3)调节麻痹:以致视近物模糊,视远物清楚

  用途:虹膜睫状体炎;散瞳检查眼底;验光配镜.

  毛果芸香碱

  作用:1)缩瞳:激动虹膜括约肌M受体。

  2)降低眼内压:促进房水回流

  3)调节痉挛:以致近视物清楚,视远物模糊,

  用途: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

  3 拟胆碱药和胆碱受体阻断药分哪几类?请各列举一个代表药。

  答 拟胆碱药

  分类 代表药

  1)M·N受体激动药 Ach

  2)M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3)N受体激动药 烟碱

  4)抗胆碱酯酶药 新斯的明

  胆碱受体阻断药

  分类 代表

  M受体阻断药

  1)M1,M2受体阻断药 阿托品

  2)M1受体阻断药 哌仑西平

  3)M2受体阻断药 戈拉碘胺

  N受体阻断药

  1)N1受体阻断药 美加明

  2)N2受体阻断药 琥珀胆碱

  4 过敏性休克宜首选肾上腺素?

  答 :过敏性休克时小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血压下降,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肾上腺素通过α·β受体,既可收缩血管,兴奋心脏,升高血压;又可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少过敏介质释放,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从而缓解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5 普萘洛尔和卡托普利的降压机制?

  普萘洛尔:1)阻断心肌β1受体、心脏抑制、心输出量降低

  2)阻断肾脏β1受体,肾素释放减少,抑制血管紧张素系统

  3)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β2受体,取消递质释放的正反馈调节

  4)中枢β受体阻断,降低外周交感神经紧张力

  卡托普利:1)减少血管紧张素2形成,血管收缩减弱

  2)减少缓激肽水解,使扩血管作用加强

  3)PGE2、PGI2合成增加,血管舒张

  4)醛固酮释放减少,水钠潴留减轻

  6 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答: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作用 ①安定作用;②抗精神作用:用于精神分裂症;③镇吐作用:除晕车外的各种呕吐;④影响体温调节:用药后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升降(与哌嘧啶,异丙嗪组合成“冬眠合剂”);⑤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2)自主神经系统 阻断α·M受体。

  (3)内分泌系统作用:催乳素分泌增加,可致乳房肿大泌乳,而促性腺激素、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临床应用

  (1) 精神分裂症:首选药,急性好慢性差。

  (2) 躁狂症 :可用于治疗狂躁症及伴有兴奋·紧张·妄想·幻觉等症状

  (3) 神经病:小剂量可治疗神经病症,消除焦虑·紧张等症状

  (4) 呕吐:治疗顽固性呕逆,但对晕动性呕吐无效

  (5) 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用于严重感染·高热惊厥及甲状腺危象。与哌嘧啶,异丙嗪组合成“冬眠合剂”

  7 药与度冷丁在作用上有何异同。

  答:(1)作用方面:

  相同点:中枢作用(镇痛·镇静、欣快·呼吸抑制·催吐);胆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体位性低血压

  不同点:镇咳:药(有)度冷丁(无);瞳孔缩小:药(有)度冷丁(无)

  (2)应用方面:

  相同点:急性锐痛·心源性哮喘

  不同点:止泻:药(有),麻前给药及人工冬眠:度冷丁(有)

  8 药为什么能治疗心源性哮喘?

  答:1抑制呼吸作用 2镇静作用 3 扩张外周血管

  9 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答:药理作用

  A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 2)呼吸抑制·催吐,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释放。

  B外周:1)消化系统:兴奋胃脏平滑肌,抑制胆汁·胰腺和肠液分泌,兴奋胆道Oddi括约肌,诱发加重胆绞痛。

  2)心血管系统: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

  3)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

  临床应用:1)疼痛

  2)心源性哮喘

  3)腹泻

  4)咳嗽

  不良反应:1)一般反应:如恶心,呕吐,嗜睡,眩晕等 2)耐受性及依赖性 3)急性中毒

  10 药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1)昏迷 2)针尖样瞳孔 3)呼吸高度抑制 4)血压降低

  11 简述镇痛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及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理?

  答 :共同作用:

  1降低长热病人的体温,对正常体温的人无影响

  2 镇痛作用 特点:(1)程度为中等,用于钝痛

  (2)对各种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疼痛无效

  3 抗炎抗风湿作用:苯胺类药物无此作用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理:兴奋中枢的α受体,激活体内的“抗痛系统”提高抗痛系统的抗痛能力。

  解热镇痛药抗炎药共同作用机制:抑制环氧化酶,使体内PG生物合成减少。

  12 试诉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答: 1)胃肠道反应,常见上腹不适,恶心,严重可致胃溃疡或胃出血。

  2)凝血障碍,可使出血时间延长。

  3)变态反应,麻疹和哮喘常见。

  4)水杨酸反应,每天5g以上,可致恶心·眩晕·耳鸣等。

  5)肝肾损害,表现肝细胞坏死·转氨酶升高·蛋白尿。

  13 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在机制·作用和应用上有何不同?

  答: 药物 机制 作用 应用

  阿司匹林 抑制下丘脑PG合成 使发热体温降至正常, 感冒发热

  只影响散热。

  氯丙嗪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 使体温随环境温度改变, 人工冬眠

  中枢 能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

  影响产热和散热过程

  14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镇痛作用和药类镇痛药有何异同 ?

  答: 药物 镇痛强度 作用部位 机制 成瘾性 呼吸抑制 应用

  解热镇痛药 中等 外周 抑制PG合成 无 无 慢性钝痛

  镇痛药 强 中枢 抑制药受体 有 有 急性剧痛

  15 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和用途有哪些?

  答:药理作用:1)解热 镇痛 :对感冒发热,可增强散热过程,使发热体温降至正常;对中度疼痛,如疼痛,头痛,神经痛,术后创口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抗炎抗风湿

  3)抗血栓形成

  用途:1)钝痛 2)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术后创口痛 。3)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4)防止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作二级治疗。

  16组胺药分几类?分类依据是什么?它们的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是什么?

  答: 可分为H1受体阻断药和H2受体阻断药

  (1) H1受体阻断药

  ①临床用途:变态反应性疾病,尤以皮肤粘膜变态反应为好。镇静镇吐。晕动病·眩晕症·放射性呕吐等。

  ②不良反应:嗜睡等中枢抑制现象:口干·厌食·恶心·呕吐·腹泻

  (2) H2受体阻断药(~~替丁)

  ①临床用途:抑制胃酸分泌,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

  ②不良反应:常见有恶心·便秘·发力·头晕·皮疹等。偶见血小板减少,老年人或肝肾功能不良者可致精神错乱。

  17 根据利尿药的效应大小,可分几类?举例说明每类的作用部位及机制?

  答:分类 代表药 作用机制

  高效 呋塞米 抑制髓袢升粗段皮质部·髓质部Na·Cl重吸收

  中效 氢氯噻嗪 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重吸收

  低效 螺内酯 抑制远曲小管·集合管Na·Cl交换

  利尿药的共同机制: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

  18 简诉高血压药的分类并各举一代表药?

  答:1,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

  2,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尼群地平

  3,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

  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①血管紧张素·如卡托普利

  ②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药:氯沙坦

  ③肾素抑制药:雷米吉林

  5,交感神经抑制药:1)中枢性抗高血压:可乐定

  2)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

  3)抗去接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利舍平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

  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

  α和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6,扩血管药

  19 简述强心苷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答: (1)预防

  ①避免诱发中毒因素:如低血压·高钙血症·低血镁·肝肾功能不全

  ②注意中毒的先兆症状: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一旦出现应停药,停药排钾利尿药。

  ③用药期间注意补钾

  (2)治疗

  ①停用强心苷及排钾利尿药

  ②酌情补钾,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慎用,阴钾高抑制房室传导。

  ③产生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除补钾外,尚可选用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传导阻滞或心动过缓:选用阿托品

  20 抗心绞痛分几类?每类写出一个药物?

  1)硝酸脂类:硝酸甘油 2)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3)钙拮抗剂:硝苯地平

  21 普萘洛尔和硝酸甘油能否合用?

  答:硝酸甘油优点:缩小心室容积,降低室壁张力。

  缺点:有导致反射性心率加快的倾向。

  普萘洛尔优点:减慢心率

  缺点:使心室容积增大,心室壁张力升高,增加耗氧量倾向。

  合用的意义在于前者可克服后者心室容量增大,射血时间延长,而后者可克服前者反射性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加。二者合用可优劣互补。

  22 抗消化性溃疡性药分类,代表药?

  (一)抗酸药:氢氧化镁 三硅酸镁 氢氧化铝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1)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 雷贝拉唑

  2)H2受体阻滞药: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3)M1受体阻滞药:替仑西平 哌仑西平

  4)胃泌素受体阻滞药:丙谷胺

  (三)胃粘膜保护药:前列腺素和前列环素。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1)抗溃疡类:铋制剂 硫糖铝

  2)抗生素:阿莫西林 甲硝唑 四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