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啭喉”的地位-昆曲知识
音乐是声音的美化 ,它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器官 ,起源于人类幼年时期的巫术咒语。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讲昆曲“啭喉”的地位知识,快来看看吧!
早期南戏音乐从曲调构成到演唱方法都是比较粗糙的,正如《南词叙录》(1559)所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到明中叶,南曲形成了弋阳腔、馀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四大声腔并峙的局面。
毫无疑问,此时的南曲较之宋元时期,肯定有了不小的发展。其中,昆山腔的流行地域最狭小,但却最为悦耳动听,《南词叙录》说:“唯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这个记录可能写在魏良辅改革昆曲之前,可见昆山腔原本就具有较好的发展潜质。
但仍有一些文人从欣赏北曲的立场,对包括昆山腔在内的南曲极端不满,例如祝允明(1460—1526)《猥谈》说:“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乐大乱。… …盖已略无音律、腔调。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馀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72·之类。
变易喉舌,趁逐抑扬,杜撰百端,真胡说耳!若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②魏良辅对昆腔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明末沈宠绥《度曲须知》(1639)云:
嘉隆间,有豫章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之间,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所度之曲,则皆《折梅逢使》、《昨夜春归》诸名笔;采之传奇,则有“拜星月”、“花阴夜静”等词。
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矣。
可见,魏良辅是基于南曲的“讹陋”才下决心对其进行改革的。而这种改革,既对腔调、曲律进行了规范,又有唱法上的新变,而后者似更应引起重视。所谓“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云云,就是改革后的昆曲的新唱法。
这种唱法,被不少人称作“啭喉”或“转喉”。清康熙间张潮辑《虞初新志》卷四引明末余澹心《寄畅园闻歌记》云:
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押调,度为新声:疾徐、高下、清浊之数,一依本宫取字,齿唇间迭换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唳。吴中老曲师如袁髯、尤驼者,皆瞠乎自以为不可及也。
显然,吴中老曲师袁髯等,非不习南曲腔调,实不知啭喉之技法也。由于啭喉的运用,“齿唇间迭换巧掇”,致使“平直无意致”的.曲调变成了婉转动听的“新声”。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四“梁辰鱼”条,亦谈到魏良辅运用啭喉而使腔调改变:“时邑人魏良辅能啭喉音声,始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腔。”(想要获取更多声乐资讯,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声乐家APP)这一说法欠准确,因为弋阳、海盐二腔曾与昆山腔并峙,并不存在相互演变的情况。
但是演唱方法可使腔调发生某种改变却是事实。同时,这条材料还提示出:弋阳腔、海盐腔也有可能吸取昆腔的新唱法。清·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二“昆腔”条则把啭喉称为“转音“: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能谐声律,转音若丝。
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之属,争师事之惟肖。而良辅自谓勿如户侯过云适,每有得必往谘焉。过称善乃行,不即反复数交勿厌。时吾乡有陆九畴者,亦善转音,愿与良辅角,既登坛,即愿出良辅下。
这再次提示出,魏良辅对昆曲的革新,主要是从演唱技巧入手的。“转音若丝”显然不是度曲技巧,而是歌唱技巧。“亦善转音”的陆九畴其人是在歌坛竞技中输给魏良辅的。
从沈宠绥《度曲须知》“决非戏场声口”的记载看,魏良辅的改革主要是清唱。传奇《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从魏良辅学得啭喉技法,方使新的昆曲登上了戏曲舞台。《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三十云:
梁辰鱼,… …尤喜度曲,得魏良辅之传,转喉发音,声出金石。其风流豪举,论者谓与元之顾仲瑛相仿佛。
叶长海先生已经认识到“啭喉”在昆曲中的重要地位,他说:“昆山腔重在`啭喉',把字音和音乐旋律的结合固定化了,平上去入四声各分清浊,一共八个字调,每个字调与旋律有相应的结合。”
又说:“昆山腔的`啭喉'口法,把字音表现得`抽密逞妍',使得南曲更显`婉媚华丽',北曲更显慷慨感怀。由于昆山腔把字的声、韵、调运用`啭喉'与音乐紧密配合,把曲牌的`腔'发展得最好,因而自明隆万以来压倒了`海盐'等腔。”⑧可以这样说,没有啭喉,也就没有所谓“新声”,没有改革后的新昆曲。
【昆曲“啭喉”的地位-昆曲知识】相关文章:
2.昆曲的形成历史
3.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4.昆曲和京剧的区别
7.环保工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