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培训 百文网手机站

演讲的特征和本质有哪些

时间:2022-09-26 14:58:36 演讲培训 我要投稿

演讲的特征和本质有哪些

  说话风趣,最常见的是选择词语很俏皮,有口才的人常常是不用陈词套话说话,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演讲的特征和本质有哪些,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演讲的特征和本质有哪些

  那么,演讲都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现实性。这是因为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不属于艺术活动范畴,它是演讲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看法的现实活动。

  第二、工具性。演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思想、任何学识、任何发明和创造,都可以借助演讲这个工具来传播。可以说,演讲是最经济,最实用、最方便的传播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

  第三、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在于它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和协调感,即演讲中的各种因素(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美感。同时,演讲不单纯是现实活动,它还具备着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某些特点,并将其与演讲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独立特征的演讲活动。

  第四、鼓动性。没有鼓动性,就不成为演讲,政治演讲也好,学术演讲也好,都必须具备强烈的鼓动性。这是因为;

  一、演讲者以自己炽烈的感情去引发听众的感情之火,容易达到影响听众的目的。

  二、演讲者的形象、语言、情感、态势以及演讲辞的结构、节奏、情节等均能抓住听众。

  三、一切正直的人们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演讲者传播了真善美,自然会引起共鸣,激励和鼓舞听众。

  四、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可以说,鼓动性是演讲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演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演讲者、听众、沟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成不了演讲。演讲的传达手段包括: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

  一、有声语言(讲),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物质表达手段,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

  它是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的。它以流动的声音运载着思想和情感,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产生效应。

  我们对有声语言的要求,则是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要注意形式美和声音美。它具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是听众听觉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

  二、态势语言(演)

  就是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等,它是流动着行体动作,辅助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感情,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产生效应。

  由于它是流动的,因此,它存在于一瞬间,转眼即逝,这就要求它准确、鲜明、自然、协调和优美,要有表现力和说服力。这样,才能在具备“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的听众心理引起美感,并得到启示。它具有空间艺术的某些特点,是听众视觉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然而,态势语言虽然加强着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弥补着有声语言的不足,但如果它离开了有声语言,它就没有直接地、独立地表达思想情感意义了。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声语言也好,态势语言也好,它们既不同于其它现实中的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因为它们都带有一定的艺术性;也不同于舞台艺术中的有声语言和态势语文,因为它们不是纯艺术。

  三、主体形象。

  演讲者是以其自身出现在听众面前进行演讲的。这样,它就必然以整体形象,包括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而整个主体形象的美与丑、好与差,在一般情况下,不仅直接影响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传达,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听众的心理情绪和灵感享受。这就要求演讲者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装饰美。而这装饰美,是以演讲本人为依托的现实的装饰美,这决不同于舞台艺术的性格化和艺术化的装饰美。而这就要求在符合演讲思想情感的前提下,注意装饰的朴素、自然、轻便、得体,注意举止、神态、风度的潇洒、大方、优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思想感情的传达,有利于取得演讲的良好效果。

  必须指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演”与“讲”的和谐必须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演讲的意义。现在,可以给演讲的本质下一个定义了: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

  以上,我们谈了演讲的本质和特征。在现实的演讲活动中,有以下两种倾向很值得注意。

  一、追求表演化的倾向。

  有的演讲者在讲台上往往追求相声、评书、以及朗诵等演讲员的表演艺术。认识不到演讲是一种现实活动,忘记了它的实用性,没有区别演讲艺术与表演艺术的本质不同。结果破坏了演讲应有的真袢及其严肃性……

  二、不讲艺术的倾向。

  长期以来,由于不注重演讲艺术的研究,见到的多是严肃的、呆板的、没有说服力的报告,一些演讲者只重视其实用性,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由于缺乏艺术性,结果实用性也被减弱了。更为严重的是,除了看他在那站到讲台上而外,既听不到动听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也见不到丰富多变的表达手段,更看不到优美动人的手势,只是讲完的`时候,双手一举而了事。显而易见,这种演讲它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强调以“演”为辅,决不是不要“演”。“演”能与“讲”配合好这就是艺术所在。

  综上所述,与所议对演讲的定义可以做如下表述: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这就是演讲。

  演讲有哪些技巧

  一、言语表达的感染力

  这是对领导者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领导者能够明白、晓畅地表达思想内容,而且,更进一步要求能够激发追随者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言语表达的逻辑性

  这是思辨逻辑性的外在表现,要求领导者言语表达时,必须按照通常的逻辑表达方式或追随者所能理解的逻辑方式进行表达,尽量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化。

  三、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人们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内省过程,故可以直接把握观点、思想的本质。然而,在言语表达时,则必须以对方能够清晰接受为目的,为此,准确的遣词造句就是基本要求。

  四、框架高度概括、条理清晰

  领导讲话总的来说都爱讲出个一二三四,甲乙丙丁,ABCD,这是条理性,比如在开会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讨论一个事件,解决两个问题,发表三点意见等等。而高度的概括性就是要求讲话的框架具有高度的语言概括性,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在条理性的基础上,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进行概括。比如对于今年的工作,一个目标、两个达标、三项跨越;二层意思就是玩文字游戏,如:我心目中的好官,要我来说的话就是四个字,那就是高远定正。高就是站的高看的远,定就是要坚定不移的站在人民的立场,为老百姓说话,正就是要方向正确,自身正直,一身正气为人民服务。

  五、内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

  领导讲话总有其目标性,一段讲话是否达到了它的预期目标,要看它是否被听众所理解、所接受。听众理解了、接受了,才能明确自己的行动方向。反之,听众一头雾水,似懂非懂,是不可能配合领导者采取行动的。领导讲话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领导讲话必须事先站在听众的角度上,依据听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陈毅同志在1961年发表的《在戏曲编导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局限性”问题的解释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在讲话中,为了说明局限性,他列举了曹操、陶渊明、武则天、曾国藩等人的事例。通过对这些具体历史人物的精当中肯的分析和评价,既做到了联系实际,又做到了深入浅出,使“局限性”这一本来深奥抽象的命题变得浅显易懂,听众始终听得津津有味,丝毫不觉得枯燥难懂。

  六、内容充实具体、言之有物

  要做到这一点,领导必须在讲话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是由领导的特殊身份和作用所决定的。领导者是被领导者行为方式的引导者。讲话者在开口前如果不了解听众的心理,就不可能做到讲话内容充实具体、言之有物、掷地有声。现实中不难看到一些领导由于事先没有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当在公众场合被邀请讲话时,就会出现支支吾吾、左顾右盼、四处求援的窘态。这样的讲话不仅不能起到引导和感召群众采取行动的目的,反而使自身形象和威信在群众中大打折扣。战国时的张仪为推行“连横”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有“三寸不烂之舌”。他之所以能所向披靡,一个重要因素是他言之有物,讲话内容充实具体。他充分了解各国的形势和军事力量,了解各国国君和将士的心理,从而对自己的游说目标非常明确,使被劝说者心悦诚服。

  七、语言的朴实无华、感情真挚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情感,只要他一开口,总是在试图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别人。我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情才能达理”,“感人心者莫先手情”。真挚而健康的情感可以感染听众,使之按照讲话者的意愿去行动。伴随真情实感的必定是朴实无华的言词,过多的言语修饰有时会削弱情感的真挚度。澳门特首何厚铧在1999年的选举中获胜。在参选前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当记者让他谈谈对澳门的认识、对自己参选的认识时,他说:“澳门是我生活、家庭和事业的根基,澳门的一切,伴随着我长大。澳门人的思想,熏陶我的性格;澳门人的忧乐,与我息息相关。我对澳门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归属感,鞭策我要贡献所长。在澳门重投祖国怀抱之际,我身为一个中国人,理应当仁不让,竭尽所能,以自己的一份热忱,来承担这一历史使命。”“我的参选是澳门人给我的一个机会,容许我把自己对澳门的深厚感情进一步升华,变成无私的奉献。”短短的几句话里,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对选民的曲意逢迎,有的是自己对澳门发自内心的热爱,合情合理,不能不使听众为之动心、为之折服。

  拓展:成功演讲的技巧

  一、洞悉人心

  古人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说服听众,必先了解听众,把握其心理活动。要在讲话前摸清他们的心理现状是什么?兴奋点是什么?心理疑点是什么?有哪些心理需求?等等。尤其要了解其心理特点和弱点,进而抓住要害,一语中的,使其产生心理震撼。这是攻心的关键之关键。

  如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的讲话:

  实事求是地讲,无所用心、一心二用、心有旁鹜、不负责任、不想正事的问题,在少部分领导干部身上确有所表现。有的同志主业余业不分,玩物丧志。他们本来身处疾风暴雨的环境,工作任务相当繁重,问题迭出不止,但本人爱好不减,玩兴不减,热衷古玩鉴赏之类,不务正业、不务政业,或者工作中频频出事、问题不断时,心不焦、气不急,不着急、不上火……

  李鸿忠针对干部作风中存在的问题,一语中的,切中关键,给人震撼力。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文不过诸葛,武不过关张,但他却成为蜀汉开国君王,有人分析说,他特别善于攻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白门楼劝曹操杀吕布。

  吕布被五花大绑押上白门楼,对曹操说:“以明公之雄才伟略,若能让吕布为将,辅佐明公,定能横行天下。”

  此时,曹操犹豫不决,转身问一旁的刘备有何高见。

  刘备稍加思索,说:“公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

  一句话,提醒了曹操:吕布是只虎,此人只能除之而不能养之。于是便下令将吕布缢死。这里,刘备引用吕布杀害两位义父的事例,告诉曹操吕布是个不可信之人,留在身边必成祸患,不如早杀之。曹操生性多疑,刘备正是抓住了他这个心理弱点,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使之处死吕布。

  二、抓住人心

  说服听众,必先让听众对你关注,愿意听你的讲话。否则,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需要从讲话者自身和听众的心理两个方面来把握。

  就自身来说,讲话者必须表现出一定的“特质”,而且这种“特质”应被听众所喜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听者的注意。在这方面,领导者的“权”和“威”在讲话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威”,领导者特有的人格魅力是增强讲话效果的一个关键。

  就听众心理的把握来说,要预防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偏离讲话主题等倾向,想办法牢牢把听众的心抓住。不成功的讲话,往往是因为听众不能专注于一个话题,不时分心于其他事情。在讲话中我们应注意这一点,善于用适当的话语时刻抓住听众的心,使其对讲话持久关注。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是讲一些容易让人思考的问题。一个善于讲话的人,不会独自滔滔不绝“满堂灌”,而是想方设法地让听众与自己一起思考,一起讨论,持久关注。“自拉自唱”独角戏式的讲话注定不受欢迎,如果听众始终处于“懒惰”状态,不利于讲话的成效,我们必须善于调动听众思考的积极性。比如,不断提问、旁敲侧击、一语双关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二是讲一些让听众得到某种满足的问题。领导讲话,很多时候都是总结部署具体工作、阐述某种观点,讲话内容可能枯燥无味,听众不一定感兴趣,若要打动听众,说服听众,就必须拿出一定的措施,让他接受讲话内容。让听众得到心理满足就是一个好方法。谁都不愿意听不好的话,谁都不愿意为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浪费太多时间。可是,如果先称赞他一番,给他“高帽子”戴(当然是善意的、实事求是的),让他高兴了,那情况就可能会改变了。

  三是讲一些大家非常关心关注的问题。在讲话时,要根据大家的心理需求,讲一些大家最为关心、最想了解、最想得到帮助解决等方面的问题,就容易抓住人心。笔者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真实消息:某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市长痛心疾首地大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安全形势的严峻性,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可是台下却有人睡觉、打电话、玩游戏,其中包括某局局长在内。当时记者主要从“听会者不认真”这个角度发了稿子,结果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点名的某局局长也被免职。但我们从讲话者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讲话者进一步研究听众心理,讲那些听众非常关注的关键环节,而少讲一些大而空的东西,并且注意引导听众积极思考,结果肯定会不同。

  三、打动人心

  讲话的最终目的,是要从道理上说服别人,而要说服别人,就需要将自己的意图、将自己的话语材料精心组织起来,把要说的道理说清楚、说透彻,说得对方无法反驳,无法拒绝。

  一是要有真情。情与理的巧妙结合,是提高讲话水平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增强讲话说服力的根本保证。如果您想在讲话中说服对方,让对方动心,就试着先去用真情打动对方,再用道理说服对方。

  二是要有气势。当然,这不是指声音大、语速快、滔滔不绝如河水汹涌,也不是指盛气凌人,压倒对方。讲话的气势首先在于流畅,把想说的材料以一种非常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次是要严谨,前后内容丝丝入扣,不要有太多的破绽,不要出现前后的矛盾。一个讲话既流畅又严谨的人说出来的话,即使语速不快,声调不高,也能形成一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的美好感觉,从而形成气势。

  三是要有权威。要从根本上说服听众,关键要使自己的讲话具有权威性,使听者不能不信。在讲话中多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能够有效地增加语言的说服力。人都有崇拜权威的习惯性心理,一个执拗己见的人,和他怎么讲都说服不了他,或许和他举一个非常权威的人的例子,他就不会再执拗了。在《战国策》中,游说列国的说客们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去说服各国君王接受自己的观点,往往取得巨大成功。著名的《谏逐客疏》就是一例,李斯作为一个被放逐的对象,并没有强调逐客令对异国人才的打击,也没有强调异国人才对秦国的奉献,而从秦国利益出发,注重强调如果驱逐了这些异国人才,秦国将蒙受什么损失,同时秦国的敌国将得到什么好处。秦王志在统一天下,或许并不关注国内得失,但却很在意敌国力量的消长。李斯的谏书正说到了秦王的痛处,也是秦国利害关系最关切的地方。秦王即使再讨厌国外人士,也不敢反驳了。曾被列为驱逐对象的李斯留了下来,后来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四是要有诚意。原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在全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上,对城市管理问题这样讲:天津解放五十多年了,城市垃圾乱堆、小摊小贩乱占就真的管不了?加强市容管理是政府的本分和人民的基本需要。我每天上班,不总走一条路,就想多看看。群众住不安稳,走不出去,发生火灾,消防车进不去,怎么行?我这里有三十多封市民的来信和电子邮件,我给大家读几段……市容比较差,群众有意见,外地有反映。没读到的,不等于你那里没有问题,这是我随机抽取的。我有责任。我来天津工作两年多,抓得不够,抓得不狠,向你们检讨。

  这段讲话,作为中央直辖市的一市之长,讲得这么情真意切,让人感到很亲切,很实在,令人感动。

  要使讲话说服听众,能够打动人,还应注意提供一些能够使得讲话具有说服力的最可靠的方式。如果每隔几分钟就在讲话中插入一个小故事、提一个问题或者联合使用下面的手段,你便能吸引听众积极参与,并始终将其热情维持在相当高度。

  ——使用典故。或引用伟人经典著作,或引用历史典故、古诗、格言、民谚等,更多的是引用上级文件、领导讲话的重要观点,来增强讲话的深刻性。

  ——使用反比。就是通过正反两种情形、前后两种情况变化的对比,揭示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所在,使人们加深对道理的理解。很多不便正面解释的问题,不妨尤其反面来阐述。

  ——使用事例。就是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阐述问题。这样能为你的观点增加分量,并表明你的陈述的客观性。如果缺乏事实的依据,你就没有信用度可言。当然,也要注意,不要引用过多事实,避免听众厌烦。

  ——使用类比。就是以相似之物分析其相似点和紧密之处。畅销书作者理查德斯泽博士谈及医药时,这样写到,“外科医生抚摸着患者的心脏,就像手里攥着一只小鸟”。类比不仅使讲话生动形象,而且有时类比还会产生幽默来,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使用数字。数据能起到惊人的强调作用,要善于通过具体的统计数字、数据来进行分析或论证。由于其简洁性,而且在许多技术型讲话中都是非用不可的。但是数字本身不能和听众交流。有些数字的数目太大,因此需要进一步解释。出色的讲话者会把抽象的数字变成形象的比喻,既便于理解,又增强生动性。

  ——使用个人经历。自己的经历最有说服力,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无可质疑。领导者如果这样讲,“我昨天接待了一批上访群众,他们反映……”、“今天我看见……”、“我看到河水,污染得很……”,这样讲,肯定会有说服力。当然,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有些经历的提出只是进行补充说明而非必需。许多领导者用个人的经历和听众建立融洽的关系,或者进一步印证论点,效果很好。应注意,引用的经历必须是听众感兴趣的事,并能对听众造成影响。

  有人说,讲话者站在台上就是商人,你的商品就是你的信息,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们推销给你的听众。你的听众或许能够暂时被你吸引,但要想长久地保持这种状态却并非易事,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讲话中你必须始终记得我们前面所反复强调的:你要洞悉听众的情感和心理,只有抓住他们的心理,你的讲话才能始终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