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缓解马拉松赛后疲劳的N个技巧
刚刚完成比赛,愉悦而疲累的你只想好好休息,给自己放一个假,但比赛真的就这样结束了么?NO,赛后的恢复工程才刚开始。
下面就给大家分析一下,马拉松赛后身体的变化:
1骨骼与肌肉
研究表明,一场马拉松比赛对于小腿的腓肠肌造成的影响,会导致局部的炎症和肌肉纤维损伤,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肌肉的运动能力和耐力。除了腓肠肌之外,其他部分的肌肉组织同样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因此,在开始为下一场比赛进行的训练之前,要让肌肉获得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2细胞损伤
通过对肌酸酐致活酶(CK)的测量,可以精确地测定马拉松赛后的细胞损伤程度。损伤程度越严重,血液中出现的这种酶的活性就会越高。有研究表明,在马拉松赛后的7天里,血液中的肌酸酐致活酶的含量都会维持在平均水平之上,在休息之后,这项指标会逐渐趋于正常。
不同于肌肉酸痛,这些体内生化指标的变动并不会有明显的感觉,不太容易被跑者注意到而忽略。但没有不适感并不意味着身体不需要休息。
3免疫系统
马拉松赛后,压力最大的就是免疫系统了,身体各部位忙于修复损伤的时候,体质会相对平时变得脆弱,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
过量的训练和比赛,会让免疫系统也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之中,这种压力会最终反映到你的运动表现上。科学合理的长期训练计划,要把恢复休息放在和跑量一样重要的地位。
4VO2max
VO2max 是一个用来科学评价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指标,因此它也被用来评估休息恢复期运动表现的下降程度。
实验表明,高水平跑者在停止训练后的第一周,VO2max的数值只有很微弱的下降(1-3%),即使停跑期继续延长至超过2-3周,VO2max指标的降幅也仅仅是6%。
而这一微弱的下降,换来的是焕然一新的肌肉和骨骼等重要部位。并且,在恢复训练后,VO2max的指标也会很快回到之前的水准。
为防止过多的赛后效应的影响,应该在赛后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结束比赛时,参赛者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因为身体缺少能量、失水,且肌肉疼痛需要恢复,所以整个人都特别疲劳,那么缓解疲劳有哪些技巧呢?
1赛后几个小时,最好先步行几分钟
赛后切忌跑完马上拉伸,因为这时候肌肉已经非常疲劳,马上进行拉伸会造成肌肉痉挛和受伤。也不能马上坐下休息,这会造成血液的循环减慢,连带减缓乳酸的排出,腿部肌肉会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还会导致肌肉的修复工作延缓。可尝试放松慢跑,或者步行约10分钟。
步行之后再开始进行腿部的按摩及伸展活动,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同时记得将毛巾盖在双腿上保暖,这些都是有助于血液循环的方法。
2赛后洗冰浴,步行几分钟
洗冰浴就是将双腿浸在冰块中,因此在洗冰浴时要先在浴缸底部放上一些水,然后将冰块倒进浴缸,直到淹没双腿为止。当双腿浸在冰水中时,腿部的血管会收缩,这样血液内的乳酸就会被顺利排出,从而达到迅速恢复的`效果。
还可以进行冰敷。高强度运动后冰敷是有效的,但切忌赛后立即冰敷。安全的做法是,低强度继续运动10分钟、舒缓拉伸之后,等身体慢慢冷却,再针对疼痛部位,局部先试探冷敷,等皮肤适应冷源之后再长时间冷敷,头和面部尽量不要冷敷。
3补水
运动后的体液恢复以摄取含糖的电解质饮料效果最佳,饮料的糖含量为5%-10%,钠盐含量30-40mg当量,以获得快速补水。
4合理膳食
合理营养是消除疲劳或预防疲劳的重要手段。跑步后,膳食方面应特别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应选吃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5充足的睡眠
良好而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好方法。人体睡眠时,大脑皮层绝大部分处于抑制状态,兴奋过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则相对活跃,这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和各器官系统的全面恢复。
6赛后2-3天不能停止跑步
赛后休息不代表你不能跑或不能参加锻炼。只要坚持短途的轻松跑或交叉训练,你的身体就仍然是在恢复当中。赛后两三天,如果感觉肌肉没那么酸痛了,要进行恢复性慢跑,这样做有利于及时消除高强度负荷给肌肉带来的逆转性变化,有助于肌肉完全恢复正常。
7心理放松
心理学手段也是加快跑步后消除疲劳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采用的心理手段有放松训练、呼吸调整、催眠暗示、心理调节、气功等,主要是通过诱导性的语言和自我暗示使肌肉得以放松,神经、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机能快速改善和恢复,从而使机体的疲劳尽快消除。
磨刀不误砍柴工,很多跑友经常担心跑休会不会影响自己的运动状态,其实大可不必多虑。以下推荐赛后两周恢复计划,供参考:
第一周
周一 跑休。进行适度拉伸恢复
周二 3-5公里慢跑
周三 跑休
周四 跑休
周五 轻度交叉训练
周六 3-5公里慢跑
周日 跑休或轻度交叉训练
第二周
周一 5公里慢跑
周二 跑休
周三 5公里慢跑或交叉训练
周四 跑休
周五 中等强度交叉训练
周六 5-10公里慢跑
周日 跑休或交叉训练
【快速缓解马拉松赛后疲劳的N个技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