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知识

小学语文的大阅读与语言运用题答题技巧

时间:2024-10-03 04:55:04 小学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的大阅读与语言运用题答题技巧

  引导语:小学语文的大阅读与语言运用题答题技巧,由应届毕业生培训网整理而成,谢谢您的阅读。祝您阅读愉快。

小学语文的大阅读与语言运用题答题技巧

  一、给予时空,让学生“行走”在“大阅读”的路上

  开辟和利用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开展“大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质和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大阅读”举措。有的学校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以阅读为核心,设计成几个板块,倡导以课前、课中、课后为层次,形成规律性的“三读”。

  1、读国学以养德

  经典诵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诵读的音韵美中感悟古圣先贤文章的境界,提升美感。此外,国学经典中所涉及的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很丰富,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有关知识的兴趣,开阔知识面和眼界。

  早晨上课前的十几分钟,书声朗朗,或诵或背,浸润在国学的温习中,学生沉静了心思,让凌乱浮躁的情绪得以安定。除晨读和主题诵读外,另有学习间隙零碎的小时间,也让课堂生气盎然:高年级,课堂老师“上课”声音刚落,学生伴随起立的过程齐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转移到课堂当中,气定神凝;中年段,课堂小组合作环节,“开始小组学习”的声音刚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齐颂成为了合作开始的指令,为学生带来了正面的心理暗示;而低年级学生每天放学前收拾书包的两三分钟,也可以伴随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为学生即将到来的与家长相处的时间带来积极的影响。

  总之,巧妙地将国学诵读渗透于书本学习外的零碎时间当中,润物无声,假以时日,国学思想便会不知不觉融入心灵。

  2、延伸阅读以丰盈

  为学生推荐或自荐阅读内容,让学生群体内产生话题的“共鸣”,是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而顺应课文文本扩大外延,是对课内外都大有裨益的好手段。

  (1)扩大式阅读。

  很多语文课文是根据原作改编或节选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把原作印发给同学,作扩大式的课内阅读。学生由于已有读懂课文的基础,再读原作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且会特别有兴趣。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学生心系凡卡的命运,不知爷爷是否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是否能回到乡下与爷爷一起快乐生活。老师将作者原著结局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扩大了阅读面,了解了凡卡最终凄苦死去的悲惨命运,同时,更加深了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和体会。

  (2)档案式阅读。

  学生课前预习中搜集和查找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简介”“人物简介”“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中整理资料并形成关于课文的一个完整的档案笔记,这些为课文建立的小档案自然成为学生学习语文宝贵的一手材料。

  (3)类比式阅读。

  以文章体裁为中心,发散出同类别或内容相近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读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篇科学小品文《琥珀》的学习,让很多学生对这类文体生动的语言、大胆的想象充满兴趣,教师趁机推荐《种瓜得豆》等几篇同类型的小文章让学生读,不仅与课文的教学相得益彰,而且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此外,课文中不乏名著微缩,在学习《鲁宾逊造船》后,引导学生类比阅读《环游世界80天》,这些经历类似却又各具性格的人物,就会在学生内心中产生急速的碰撞,带来全新的感受。

  (4)引入式阅读。

  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整本书给学生,以少代多,以小带大,开一扇门,将学生引入阅读名著的殿堂。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啃大部头的书,通过教材中的名著节选等激起学生兴趣,引发悬念,让学生到课外去找原著来读,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读方法。比如,由《草船借箭》即可引发“赤壁之战”“三国演义”“四大名著”等一系列关联性极强的发散式阅读。

  3、课后乐读以成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可以说是学校和老师最大的教育成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愿意读就是好事。孩子大多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可能最初的阅读只是图新鲜,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但只要在这一阶段,学生能把足够的注意力在这个诱惑如此之多的大千世界中集中到朴实的书籍上,就意味着孩子的阅读迈出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二、动起来,课堂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

  2011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课堂之中,强调让学生听出门道、说出特点、读出个性、写出规范,即可说是将“语言运用”落到了实处。

  听——听课文,听出语感,听出“门道”。这其实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很多文本,内容本身学生一读就能懂,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但是,文本语言带来的节奏和音韵感,却是非通过朗读而不能感悟的。教师在学生思维瓶颈之处的范读,便可直击重点,凸显“妙处”。

  说——落实“说写结合”,将语言的口头训练与书面训练相结合,既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规范、连贯、有条理,又能丰富训练方式、巩固语言训练的内容,还能通过表达有效地检测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情况。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教师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随时进行积累和运用,便于学生掌握语言工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

  读——引导学生领悟、揣摩、品味语言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语文的品味点可以是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句式上的有意变化、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心血的地方。此外,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的读,掌握阅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方法,改变不分年级、不分文体的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模式。

  写——即文字的书面输出,这里既指书写质量,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端端正正,这种语言运用最为外显的基础,更强化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借助学习经验,成就美文篇篇。语言学习只有感悟是不行的,必须注重积累和应用,而运用又是理解和积累语言最有效的手段。在读中领悟到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积累到的优美语言只有经过反复运用,才能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时,要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迁移点、情感点”等,巧妙设计一些说写练习,使这些词句有“用武之地”。低年级以模仿为主,在规范的基础上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中高年级在学习语言表达形式的过程中要强调思维的独特性,展示出学生独特的思维,独立的思考。

  如果说大量的“摄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语言文字的“资源库”,那么课堂的“语用”关注,则为学生语言的“高质产出”提供必备的模具和模板,在保底层面保障了语言的产出。

  三、“大阅读”与“语用”实践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

  当阅读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觉行为时,必将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达成愉悦感和成就感,而作为外在形式的丰富多样的载体,如读书笔记、预习笔记、手抄报、习作、辩论、演讲等,学生在大量阅读和语言运用这“摄入”与“输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1、砖与墙——由材料提供到物尽其用。

  摄入为输出积累语言材料,这是毋庸置疑的,二者之间的关系诚如“砖”与“墙”,若想“墙”砌得“大”,必须有足够多的“砖”。在这一层面,文字材料从数量上为文本输出提供资源。

  2、怯与勇——由遍寻无处到胸有成竹。

  语言输出的初期,心理暗示和自我告诫是极其重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由最初的遍寻不着,到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在教师、家长的启发下,开始有信心于自己的表达、写作,进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立性、深刻性得到加强和发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高频的摄入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奠定了心理的基础。

  3、仿与创——由亦步亦趋到不拘一格。

  打造语言的高楼大厦,仅有砖和建造的决心是远远不够的,文本的摄入还为输出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知识:怎样开头、结尾,怎样组织材料、确定详略,怎样过渡、照应等,这些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量阅读。学生大量阅读的过程,也是吸收和内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他们想要的、所喜欢的资料,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4、思与行——由潜移默化到明辨是非。

  读书使人明理。文本高频摄入,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同时,规避掉了种种不利的教育因素,把学生从网络游戏等不良诱惑中解脱出来,为文本输出积累了健康的人文情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思想逐步深刻,情感逐步升华,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通过阅读摄入,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使阅读材料为产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反之,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这样就从输入——内化——产出的维度,在学生思维中构建起一个螺旋的“闭环”,循环往复,相互影响,螺旋上升。当高频输入与高质产出相辅相成,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恰如其分的结合点,进入良性循环上升的状态时,便为学生营造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情感的大语文教育氛围。

【小学语文的大阅读与语言运用题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实用】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01-17

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02-03

2024小升初英语阅读题答题技巧09-05

2024职称英语阅读判断题答题技巧10-22

中考数学压轴题答题技巧11-07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11-10

中考语文的答题小技巧02-03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05-25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含例题)04-12

中考数学压轴题答题技巧4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