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4-05-21 19:23:02 赛赛 小学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精选11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精选11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1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2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2. 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计算。

  3.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看图提出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早点找到妈妈,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找,可是忘记了妈妈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妈妈的身边,好吗?

  1. 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 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 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 学生做,教师巡视

  (3) 汇报订正

  3. 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

  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三、提高练习

  1. 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 )、三九( )、五八( )、( )八二十四

  ( )五一十、( )七三十五、( )七二十一、二( )十六

  3. 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4. 完成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有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3、5乘法口诀的巩固课,教材通过与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背下来口诀,并运用到式子中,课堂气氛活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3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面积的概念,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并能计算简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难点:理解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能灵活应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不同尺寸的正方形、长方形卡片

  计量工具(如尺子)

  学生作业本和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如比较教室地面与讲台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概念。

  定义面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所占有的大小叫做面积。

  新知探索(约15分钟)

  活动一:摸一摸,比一比。让学生触摸书本封面和桌面,感受面积的存在,比较两者面积的大小。

  活动二:面积单位的认识。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单位的实际大小。

  活动三:计算面积。以正方形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边长与面积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的公式。随后推广到长方形,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分组练习,每组分发不同尺寸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学生测量边长并计算面积。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疑问。

  总结提升(约5分钟)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总结面积的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面积应用的例子,鼓励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寻找家中三个不同物品,测量并记录它们的面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直观操作和生活实例引入,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了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在面积单位的认识上,实物演示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改进空间:在计算面积的环节,部分学生对于面积公式的记忆和应用仍显生疏,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更多变式练习,强化公式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反馈:学生普遍表示对面积的概念感到好奇,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后,对面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但也有学生反映在面积单位之间的转换上存在困惑,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来加强理解。

  后续调整: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更多互动游戏和小组讨论,尤其是关于面积单位转换的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如在线模拟测量工具,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并能计算简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内容:

  面积的定义

  比较面积的大小

  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边长×边长;面积=长×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展示两个不同大小的书本封面,提问:“哪个封面的面积大?”引导学生进入面积的概念讨论。

  讲授新知(约15分钟)

  定义面积:解释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所占有的大小。

  演示比较:使用相同的纸片代表单位面积,覆盖在不同图形上,直观比较面积大小。

  引入面积计算:先从正方形开始,推导出面积公式(边长×边长),然后扩展到长方形(长×宽)。

  实践操作(约10分钟)

  分组活动:学生分小组,测量并计算教室中一些物品(如课桌、黑板)的表面面积,记录并汇报结果。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重点练习面积计算。

  总结反馈(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面积概念及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体会。

  课后作业:

  测量家中客厅地面的长和宽,计算其面积。

  设计一个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至少给出两种不同的尺寸组合。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直观操作和实践活动,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改进空间:部分学生在转换面积单位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单位换算的练习。此外,对于面积概念的引入可以更加生动有趣,考虑引入更多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6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并能区分两者。

  让学生掌握计算简单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区分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三、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直尺、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不同图形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图形的大小和边缘。引出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探究新知

  (1)让学生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感受周长。

  (2)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比较结果。

  (3)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师生互评,总结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

  (1)让学生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计算其周长和面积。

  (2)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强调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计算周长和面积时容易混淆,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区分练习。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提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7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法竖式中的进位和错位。

  三、教学准备

  教具:乘法竖式表、练习题卡。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需求。

  探究新知

  (1)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将两位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求和)。

  (2)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竖式,理解进位和错位的概念。

  (3)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总结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卡上的题目,并互相检查。

  (2)针对易错点进行强化练习,如进位和错位问题。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强调进位和错位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和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但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进位和错位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同时,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支持和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转换。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估计、比较和计算面积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装修房间的小故事,引入面积单位的概念,比如为什么需要知道房间的大小,用什么单位来衡量。

  新知探究(约20分钟)

  认识面积单位:

  展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纸片,分别标注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让学生亲手触摸感受。

  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辅助,解释每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如1平方厘米大约是一枚硬币的面积,1平方米可以站一个小朋友等。

  单位转换:

  通过游戏或小组竞赛形式,让学生尝试将不同物品的面积从一个单位转换到另一个单位,如“一张书桌的面积是6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总结单位转换的规律,如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强调乘除法在转换中的应用。

  实践操作(约15分钟)

  测量活动:分组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教室中不同物体的表面面积,如桌面、黑板等,并记录下来,要求用不同的面积单位表达。

  面积比较:提供一些日常物品的图片和尺寸信息,让学生判断哪个物品的面积最大,最小,增强面积比较和估算能力。

  总结反馈(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面积单位的认识、转换方法及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体会,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和鼓励。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直观操作和生活实例,学生对面积单位有了直观的理解,特别是在单位转换的游戏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待改进之处:部分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对于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还有些混淆,特别是面积较大的物品转换到较小单位时容易出错。未来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单位转换的技巧。

  后续计划:接下来的教学中,将继续结合生活情境,设计更多实践活动,如设计自己的房间布局,既运用面积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9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区别。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计算简单图形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尺子、铅笔、橡皮等绘图工具。

  实物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回顾之前学过的图形及其特征。

  引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二、新课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描出图形的边框,体会周长。

  让学生用铅笔涂满图形内部,感受面积。

  分组讨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师生互评。

  三、整理概括

  引导学生总结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提问: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面积和周长的知识?

  四、实践应用

  课件展示: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五、课堂练习

  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其周长和面积。

  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计算其面积。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区别。在实践应用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错误,需加强练习。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10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乘法算式卡片。

  计算器(备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回顾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入新课: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

  二、新课探究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并讨论哪种方法更简便。

  教师巡视指导,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计算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践应用

  课件展示:超市购物情境,学生需要根据商品单价和数量计算总价。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结果。

  教师点评,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拓展练习:设计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了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马虎现象,需加强练习和检查。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动手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面积的概念,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灵活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卡片

  标尺、彩色笔

  实践活动材料(如方格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装修房间选择地毯的故事,引出需要计算房间地面面积的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入“面积”的概念。

  定义面积:引导学生理解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所占空间大小的量度。

  二、新知探索(约20分钟)

  直观感知面积:

  分发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卡片,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感受面积的大小。

  使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图形,让学生初步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面积的计算:

  正方形面积:通过铺满小正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边长为1单位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单位,进而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面积:类比正方形,用方格纸上的长方形让孩子们数格子,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实践操作(约15分钟)

  分组活动:

  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提供的不同尺寸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设计一个房间布局的小项目,给定房间尺寸,让学生计算并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家具,利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四、总结反馈(约5分钟)

  回顾本课内容:师生共同总结面积的概念、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提问与答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确保每位学生都理解了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实物操作和实践活动,学生对面积有了直观的`认识,能较好地掌握面积计算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待改进之处:部分学生在从具体操作到抽象计算的过程中转换有些困难,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增加更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解。

  未来教学策略:考虑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增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共同进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03-16

[优选]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03-17

【通用】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05-13

三年级小学生下册数学应用题05-13

数学考试反思(通用20篇)10-17

小学三级数学下册应用题11-07

三年级小学生下册数学应用题练习题07-21

2023年春季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计划(精选11篇)02-06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苏教版06-10

小学5级下册数学应用题(精选260例)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