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人教版语文知识点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升初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升初人教版语文知识点1
什么是写事记叙文
要学会写写事记叙文,得弄清它的写法,认识什么是写事记叙文,它在写作上有什么要求。因为写文章不仅要掌握各类文章的共同规律(如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等),还要掌握各类文章特有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好。
那么,什么是写事记叙文呢?它有那些特点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类型。也就是说,记叙文是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方法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
记叙文按表达内容来分,大致可分为四个种类:(1)写事记叙文,包括写活动;(2)写人记叙文;(3)写景记叙文;(4)写物记叙文。
写事记叙文是一种把事件作为主要记叙对象的记叙文。这类文章,事是重点,虽然少不了写到人和环境景物,但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或依附于事。它的明显特点是:注重把事件、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文章的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着力去刻画人物,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大量的是这类写事记叙文。
例如《第一次跳伞》:
今天,我们第一次练习从飞机上跳伞。到了机场,看到飞机早就停在起飞线上等着我们了。蔚蓝色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今天的天气多好啊!
飞机起飞了,把我们带到了空中。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一片片云朵宛如一座座覆盖着白雪的小山。掠过云朵,我看见了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庄,房屋像鸽子笼,绿树像小草,公路像一条带子,汽车像小甲虫,一切都变得那么小。
伞兵长走到我跟前,凑近我的耳朵大声说:“小葛,不要慌,要沉着!”我点了点头。
跳伞预备铃响了。我们立刻列队站在打开的舱门旁边。伞兵长大声喊:“预备——跳!”第一名往下一跳,嗖的一下,不见了;第二名、第三名,紧跟着跳了下去。第四名就是我。我来不及想什么,也跟着跳出了机舱,两脚凌空,感到有点儿眩晕。
过了几秒钟,好像有人在我背后使劲一拉,降落伞张开了。我睁开眼睛。啊!我飘在空中了。四周是蓝天白云,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我好像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
我飘飘悠悠地往下降,脚一着地,心一下子就平静下来了。
营长给我戴上了第一次跳伞纪念章。班长握着我的手,连声问:“怎么样,怎么样?”
我高兴地回答:“还好,就是刚出舱门的时候头有点儿晕,心里有点儿紧张。”
“这是因为你第一次跳伞啊!”班长高兴地笑起来。
我抬头望着蔚蓝的天空,望着飘浮在高空中的朵朵白云,真不相信自己是从白云上面降落下来的。
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第一次跳伞的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到机场看见的情景;接着讲飞机到了高空见到的景物;再讲怎样跳伞;再讲降落伞张开后的情况;最后讲着陆后的情况。文章扣住“第一次”,具体清楚地叙述了第一次跳伞的经过,写出了第一次跳伞的所见所闻所感。文中的写人、状物、绘景,都是为了表现事件的意义。
又如《捉鱼》,写的是两个小朋友捉鱼时,发现牛吃稻秧,赶牛保秧的事。事情的过程一步一步写得很完整,交代得很清楚:先写“我”和郭辰在村边小溪筑坝捉鱼的情景;再写两个人正在捉鱼,郭辰发现小母牛吃稻秧,就忙去赶牛,在“我”的帮助下,抓住了小牛;接着写他俩的行动受到鲁大叔的表扬;最后写两个人重新筑坝捉鱼。文章虽然写了两个人物——“我”和郭辰,但是目的不在刻画人物,而是写清楚写完整他们赶牛保秧为集体所做的好事。
像上述这类以事件为写作对象,文章着眼点在事情过程上,没有中心人物,写人叙事都是为了表现主要事件的思想意义的记叙文,我们就称之为写事记叙文。
由此可见,要写好写事记叙文,必须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清楚,把事情的过程写完整写具体,努力表现出事件的思想意义来。
写事记叙文有一事一文的,也有几事一文的。一篇文章记叙一件事的,情节较单一,范围较小,一般地说,它的基本要求是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件中的人物,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重点是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清楚。一篇文章记叙几件事的,则还要注意二点:(1)要注意中心的确定和材料的选取。所写几件事表达的中心要集中,不能几件事写几个中心,使文章显得松散;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几件事来写,与中心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材料要坚决舍弃。(2)在写法上,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所写几件事,内容典型(能表达中心)、情节生动(能引人入胜)的一二件详写,或一件详写一件较详写,其余则略写甚至一笔带过。不必件件详写,否则文章冗长,内容重复,也显不出中心。
记叙文阅读考点解析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其中包括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后者则专指以叙事、记人为主,且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一类写实性文章。本节内容所讲的是后者。
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课标要求我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此,近年来各地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主要考查“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等知识点和能力点。
考查知识点概述: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常见考法
考查方式,在保留“选择、填空、简答、辨析”等传统题型的基础上,呈现出“多角度、有创意”的特点。主要有:
想象补写题。即通过想象,或再现情景,或推断故事发展,或揣摩人物语言等方式来考查阅读理解。它不仅要求考生能读懂原文,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再现融合的能力。
理解评析题。这类题目主要考查阅读感受或评价的能力。它比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在能力层级上有所提升,不仅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
体验感悟题。这类考题主要考查的是阅读体验,即人们所说的用“心”读书,读出“个性”。这是阅读的较高要求。一般说来,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情感、想法等融进文本,才能从文本中获得自己所独有的启迪。
自主赏析题。这类考题是传统“赏析”类试题的进步,它是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考题中的具体体现。它往往在题干中只规定赏析的范围,至于具体的赏析对象则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这样有利于张扬同学们的阅读个性,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景设置题。这类考题往往借助选文中的某些情景,运用“换位”的方式来设问。它既是对考生选文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考生生活素养的考查。
比较阅读题。这类考题在阅读试题中穿插阅读材料,一般用链接的方式,从两文的某一角度切入,设置一两个比较点,以考查考生对选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能力。
读书方法题。这类考题是为了检验“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而出现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考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它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从整体阅读入手设题,如根据相关要求作“读书笔记”;可以从局部赏析设题,如要求对文中传神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作批注”;也可以就阅读积累设题,如按照要求制作“读书卡片”等。
答题技巧归纳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
1、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_事物的_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_事物的_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_”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_身份、_地位、_处境、经历以及_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_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_性格特征或_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_性格或者_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_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_情感、预示人物的_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_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_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_句,因为它_。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3、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_(言或行)表现该人物_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们及时总结和查缺补漏!
小升初人教版语文知识点2
一、字词:
1、在他的小说里,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的小巷(xiàng)颇有些相似。
2、薄(b)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欢迎,但价格稍高,所以要薄(bó)利多销,这样才能收回成本。
3、拓片、拓本的“拓”读 tà ,开拓、拓荒的“拓”读 tu。
4、这条恶(è)狗真可恶(wù),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5、局长大腹便便(pián),行动不便(biàn)。
二、文学常识积累:
1、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字词积累
敕勒(chì lè) 穹庐(qióng) 见牛羊(xiàn)
天似(sì) 笼盖(lǒng)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
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穹庐: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在称蒙古包。穹,隆起的样子。
苍苍:深青色。
茫茫:辽阔,深远。
见:通“现”,显现,出现。
2、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2、 本诗的作者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
3、 李峤的《风》的大意是: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也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可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也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斜。
小升初人教版语文知识点3
(一)第一单元
1、多音字
(1)假:假装、假日
(2)好:问好、好奇
(3)发:发现、白发
(4)晃:晃眼、摇晃
(5)朝:朝向、朝霞
2、学写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3、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的字句或段落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找出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金色的草地》一文,找出描写草地可爱、蒲公英有趣的字句。
4、体会句中词语的妙用,以及传达的情感
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终于都爬上了”(终于:突出了爬山之路的艰辛,以及爬上山后的喜悦)
5、 写作:记叙课余活动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6、古诗积累
《小儿垂钓》
(诗的后两句写出了小孩子垂钓时的专注神态,绘形绘神,跃然纸上)
(二)第二单元
1、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1)平铺直叙式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2)语言在动作之前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强调话语)
(3)话语分隔式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注意不同方式里,标点符号的不同使用方法)
2、积累、讲述名人故事(表达的完整性)
3、积累名人名言、成语故事
4、写人记事作文训练
(通过事情反映人物性格)
5、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的句子,简单分析人物性格
(三)第三单元
1、古诗积累与翻译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古诗理解
《夜书所见》
(1)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可以看出是什么时节?
①梧叶、江、篱落
②秋叶
(2)诗中笼罩着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静寂、凄冷
②思乡之情;客居、漂泊、居无定所的孤寂、落寞;童年的留恋、怀想
(3)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④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⑤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⑥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⑦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4)举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句和诗篇
3、文章情感的把握:《风筝》
(1)把握《风筝》一文里感情的变化过程,依据相关字句,进行简要归纳
(2)积累表现人物心情或感情的词语、字句
(3)写作:写作一篇内容充实的记叙文,表现人物(或字句)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
4、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依据课文里的描写或叙述,理解文中的字句,或推断出陌生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秋天的雨》一文,依据第二段的描写,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6、描写: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写
(1)阅读
如《秋天的雨》一文,把握课文里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雨
(2) 写作
多角度、多方面描写,如描写四季
7、修辞方法——比拟
(1)概念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2)作用
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3)举例
①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秋天的雨》)
②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秋天的雨》)
(四)第四单元
1、辨别不同的修辞手法;在文中找出各自相关的字句,体会其用法的好处
例:《花钟》一文中描写牵牛花、蔷薇、睡莲、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昙花的字句
2、写作
(1)以生活里自己的感想、启发、收获为素材写作,做到情理明了通达
(2)观察生活里的事物,用日记形式或作文记录下来,做到细致、全面,文笔通畅
3、积累谚语——农谚
(五)第五单元
1、文学常识
(1)老子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2)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
(3)神话
①概念
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③ 中国传统神话举例
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追日……
(4)春联
①概念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②概念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
③名联举例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5)名句
①温故而知新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口语交际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例如:用自己的话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2)说说自己家乡的古建筑
3、四字词语积累
(1)“AB”式(A与B为反义词)
远近闻名、黑白相间、轻重倒置
(2)“XAXB”式(A与B为反义词)
舍近求远、头重脚轻、积少成多
(3) “AXBX”式(A与B为反义词)
异口同声、左邻右舍、里应外合
4、写作
收集资料,用文字介绍某一件物件,或某一处风景
(六)第六单元
1、词语积累
(1)“AABB”式
严严实实、来来往往、舒舒服服、确确实实
(2)“又A又B”式
又松又软、又香又脆、又唱又跳、又说又笑
(3)“不A不B”式
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知不觉、不闻不问
2、句子积累
(1)谚语——祖国风光
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②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⑤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2)诗句——自然风景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④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⑥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3、修辞——夸张
(1)概念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2)作用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①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②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4、理清文中结构层次,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和中心段
5、体会某些字词句使用的好处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抽出”一词使用的好处
6、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7、 作文:写家乡的或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
(七)第七单元
1、用不同的例子说理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科利亚的木匣》里,理解“果然”的意思
(2)《陶罐和铁罐》里,理解“奚落”的意思
3、了解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4、积累童话故事和成语故事;试着编童话
5、反义词
傲慢——谦虚;懦弱——勇敢;丑陋——美丽;愚蠢——聪明
6、名句积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八)第八单元
1、词句积累
(1)三字句“ABB式”
圆溜溜、胖乎乎、红扑扑、笑呵呵、乐陶陶、喜滋滋、静悄悄、雾沉沉、雨蒙蒙、绿油油、黑糊糊、白花花
(2)四字词语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满载而归、如愿以偿、没精打采、沉默不语、目不转睛、恍然大悟、五洲四海、举世闻名、高楼大厦、应有尽有
(3)《三字经》三字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猜字谜
3、作文:写人、记事、写景,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升初人教版语文知识点4
月光曲知识点
1.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2.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答: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答:"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答:"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答:"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答:"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