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咏春拳格斗的必杀技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之南拳的一个分支,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下面小编为您带来咏春拳格斗的必杀技!
第一点:攻击比防守更重要
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
格斗人后出招唯一的原因就是:你是高手,你比对手了解更多,你知道他不可能赢你
第二点:攻防要在同一时间
二手控制一手,或一手控制二手
第三点:总给自己留一个夺回有利位置的机会
控制对手的手为自己创造机会
为接下来的攻击手法创造机会
这部分需要角度、力量、速度和配合的协助
第四点:气势
如何得到——稳、准、劲
速度要快、动作要完美、结构要稳定、出拳要有力全部集中到一个动作
第五点:原位打
在相同的位置发出攻击动作
第六点:打击薄弱点
或创造薄弱点。他一部分受伤就打一部分直到战斗技术
第七点:控制动作和时机
这七件事是刚开始接触咏春要学会的
训练中有以下五大要点:
一、击倒对手最好的形式只有两种:坐马转腰、上马进步
二、直线出拳的优点。
1、打斗中直拳有力
2、容易造成伤害使对手受伤
3、直拳的爆发力
4、直拳速度更快
5、直拳可以从任何角度出拳
三、双手的攻与防
前手拳通常是用于接近、追击、截打
前手干扰、格挡、协助,后手KO
四、前手拳的用法
1、干扰你的对手
2、诱捕你的对手
3、在格斗中起到协助作用
4、连消带打
5、以攻带防
6、追击
7、打击薄弱点
前手拳KO的三种机会:
1、对手中门大开
2、打击他的要害点
3、我强敌若
五、后手拳的用法
1、后手拳很有力
2、击倒对手
3、即使你失误了也能把对方吓一跳
4、跟随出拳,后手直拳随时跟上前手直接出拳
起源传说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说法一: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说法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说法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说法四: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说法五: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永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咏”字改为“永”“泳”。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说法六: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