黐手咏春拳训练技巧
黐手离手,是学习咏春拳术练习搏击课程必经阶段,目的在于训练运用招式技巧及培养巧妙的反应,从而养成为自然反应的惯性动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黐手咏春拳训练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 单黐手
是学习咏春黐手的第一步,练习摊、膀、伏手法的攻防技术。一般初学者都觉得运用摊手、膀手时十分吃力,因要承受对方桥手压下之力,用伏手才觉得在用力方面占有优势。然而,若练习摊手及膀手时能明白掌握运用圆形滚动的技巧,不但不容易疲劳,更可以令用伏手者感到极大的威胁;相反,如用伏手者能发挥应有技巧,又能令使用摊手、膀手者难以承受。这是矛盾问题,其实是善用者胜。
2. 辘手
双方以摊、膀、伏手法构成圆形旋转,达到卸力、逼力效果,包括寻求化解对手压逼力的方法,感受令对手腰马浮动的技巧,培养肩膊关节在承受重力压逼时仍能保持完全松弛状态。因为,肩关节越松弛,滑动力越强,才能达到快速旋转、达到产生牵引力及冲击力的最佳效果。
3. 攻防练习
在辘手过程中,可随意运用攻防招式,分为:(a)小念头、(b)寻桥、(c)标指三个阶段练习:
(a) 小念头阶段
双方进行定位的攻防练习,互相运用摊手、膀手、伏手手法,感应对方攻势,作出适当的防守和反击,如摊打、窒打、拍打、按打、一伏二……等手法。
(b) 寻桥阶段
在应用寻桥手法时,首先应了解寻桥拳套的作用,练习寻桥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体重的动力贯于手臂上。因此,所使用的手法虽然与小念头的手法大致相同,但是运用每一招式,不论进攻与防守,均贯以体重的动力,如进退、旋转等,以加强手法的力量。
(c) 标指阶段
标指是一套有极大杀伤力的拳套,因为标指手法能将体重劲力急速汇聚于攻击点上,就算是双方桥手接触也可能受伤。友谊性质的黐手,为免有受伤机会,很少运用标指手法,应以口述示范作为练习。
至于木人桩法,即是三个阶段融合运用,以木人桩作为练习对手工具。
咏春拳的.双黐手就是锻炼两手的触觉反应,当中枢神经系统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时,两手可以达到反应灵敏和随机应变,在迅速千变万化的实战中能够应付自如。因此,可以认为它是咏春拳基本体系总结出“无招胜有招”思想的主要依据。
a、双黐手锻炼是由双方的四条臂膀在内外门范围运用几种动作循环反复地相互粘贴翻滚,如在一个无形的圆弧和直线之中,形成活的劲力流力和前推的力度。它锤炼双手左右兼顾,可以最快而流畅地打圈卸除对方之力,也可以最快而流畅地转化为直线攻击对方之力。不但锻炼与对方搭桥之手接触的感觉和反应,而且锻炼制造和寻找对手之空隙漏洞,达到“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等战术的应用目的。
b、双黐手可以成为双方实战时的防御拉锯地带。它既是直线进攻的桥梁通道,也是内门防御的缓冲区域。
c、双黐手可以成为踢打摔拿四击之间最快接轨和转换的编组地带。因此,它填补了近战领域一项存在着的空白。
d、双黐手是“无招胜有招”理论的主要依据。但在实战时,谁都不会主动采取黐手形式,首要是简单直接攻击对手。当出手受险,需要变化来达至目的时,才发挥平时双黐手那种反应纯熟快捷机巧的灵敏性,去应付千变万化的局势。不论对手会不会黐手都一样对付,全凭自己的反应灵敏,伺敌先机去战胜。
4. 毋须用力的运力技巧
由于双黐手练习时,对方的用力方向经常改变,自己亦应改变用力方向,肩与膝等各关节放松,利用朝形、追形、旋转、进退等方法,对准对手中线,感受如何应用各种技巧才能令对手腰马浮动,将所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储入脑意识中,成为潜意识的反射作用,便能发挥最佳的自然反应。
5. 培养使用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的自然反应
要真正做到来留去送、甩手直冲这句咏春拳法口诀并不容易。假如从视觉上察觉对方桥手来则留、去则送,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来留去送、甩手直冲,因为凭眼见后才作出反应是十分缓慢的,十之八九难达到目的。因此,要培养不以视觉而用潜意识的反射作用,成为自然反应,方能体现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的原意。
6. 感受和领略朝形、追形和对正子午线的奥妙技巧
朝形、追形、对正子午线的作用,已在前面讲解过,掌握得好之后,应着意感受和领略其实用价值和个中技巧。此时自能对黐手的作用了解更深,也会认识到黐手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