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打与不打之间
传统武术各流派,其核心部分都有一些基本训练套路,譬如查拳的十路弹腿、八卦掌的老八掌、形意拳的五行拳、陈式太极拳的一路大架等。就是这些基本训练方式,构成了该武术流派的风格。
武风武术网 http://www.wfeng.net
武术也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格斗,因为其中普遍蕴涵着一些格斗技术,以理性思维把这些格斗技术,从感性的非技术状态中提取出来,加以去粗存精、系统地整理,就是武术的技击术。技击术是用以在格斗中战胜对手的战术方法,我们可以把这种技击术称之为“打”。为了训练的方便,把这些无绪的单式技击手法,按一定的主观愿望有节奏地编排起来,便形成了武术训练的基本套路。单练武术套路是没有格斗对手的打,没有对手的打是“不打”。所以说,传统武术的技击术是打;基本训练套路是打与不打之间;表演套路发展了基本套路训练的不打。
打与不打,都需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形”,也就是拳架。传统武术拳架的形,有“打与不打之间”的二重性,形蕴涵有打之意和不打之意。形的打意即为技击;形的不打意仅为一造型。如果在训练拳架时注重其打意,就是武术的技击;如果注重其不打意,就是武术的造型表演。所以说传统武术的基本套路训练,是技击与表演一而二、二而一者。这种情况,各武术流派表现也不大一样,譬如现在流传广泛的杨式大架太极拳,仅此一套,练技击的功夫用它,表演时也用它。而体系内容非常丰富的查拳,除基本训练的10路弹腿外,其表演形式还有多个拳术器械套路,以及二人甚至多人徒手的器械的对演项目。传统武术还有一些用意的概念,譬如心意六合拳的意、形意拳的意、重意不重形的意、“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意等等。心意六合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所谓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既然心与意合,心和意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这个意即是拳架中蕴涵的打意。心是主导思维者,内三合可以说是思维范畴,主导打意范畴。思维与打意结合,打意与呼吸结合,呼吸与发劲结合,三者一而三、三而一者,此即为内三合。有人把意理解为意念,如果这个意念是打意,也是不错的。如果把意理解为别的意念,则是不对的。形意拳的形和意,也是这个意思,它是寓打意于形之中。传统武术通过练有形的架子,这称之为有法之法,直到练出无形的打意,这是无法之法,是一个由武术的复杂性,到武术的单纯性之过程。说“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是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到了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得意忘形”的阶段。其实传统武术也不光是重意不重形,譬如心意六合拳的外三合,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强调的不就是形吗?如果没有形体,意又以谁为载体呢?心之意志靠谁来表现呢?所以说前人强调重意不重形,不是不重形,而是重打意不重造型。如果真的不重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人的认识本能有两种,一是靠感官感知外界的事物;二是靠理性对于感知的材料加以思考。这样就存在着两种情况,有可感不可思者;有可思不可感者,二者界限俨然。譬如,方东西必有方东西的理,如方桌,靠五官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方的理靠五官则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只能存在于人的思中。思有抽象性,想有形象性,把感觉与思考结合起来,就是思想。譬如人们通过对方的物的感知,思考出了方之理。数学家可以依方的理,画出可感的方之图形;木工可以依方之理,制造出可感的方桌。这是人可思的理性认识,对可感的感性认识反过来的指导。文字虽然可以把人的理性认识之所思,譬如,方之理一类的成果记录下来,但记录的依然是人的思而不是人的感。前人弄不清楚这一点,常常是思、感二者不分。形意拳之前身叫心意六合拳,心意二字俨然是两个不同的观念范畴。意即打意,是可感的。可感的意通过形,把不可感的心的思维意志表达出来,即是心与意的结合。如果不是这样,形还是形,心还是心,没有意在其中,心和形就会脱节,形、意、心三者即不能自圆其说,就会自相矛盾。前人常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地方,《形意拳理论研究》一书有这样一段话:“心与意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线,拳经中也云:‘拳以意名者,以意为诸拳之母,凡百运动皆源于此也。夫心者,人之主宰也,心之发运动曰意。’心理活动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意念和思维仍是心理活动的更高形式和产物。”这段话虽然承认了前人心意不分这一事实,当作者引用“拳经”一段话,以试图说清楚二者之间的共性时,仍然是掉进了前人思维的圈套,无法自圆其说。
人生的需要可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存的,二是生活的。这两种需要就像一首二重奏乐曲,贯穿在人生以社会为舞台的表演之中。武术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格斗,这是生存安全的需要;在表演拳架时,突出了拳架的不打之意,这又满足了生活感情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了像传统武术这种打与不打之间的拳架,是一个非常富有哲学趣味的现象。就像旧时的中国人红白喜事时,和尚与道士在同一个场所作道场,也是一个非常富有哲学趣味的幽默现象。
武术兴盛于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是不完美的社会制度,人们练武更多的是出于生存安全感的需要,所以那时人们练武重意不重形,就是注重拳架的打意,不大注重拳架的造型。所谓重意,也并不是像有些人把拳架理解为具体的技击术,而是通过盘架子练出功力来,像传统太极拳家每年盘架子上万遍,就是这个作用。古时候武术有“五不传”的清规戒律:1、不传心险者;2、不传好斗者;3、不传狂酒者;4、不传轻露者;5、不传骨柔质纯者。仔细分析一下这五不传,其中有四条是充满了不安全的心理。“不传骨柔质纯者”恰又说明了武术运动在那个时代,不是为了健身与陶冶性情。武风反映了民风,民风反映了社会风气,正是那时候人们社会生活中,内心充满了惊恐与不安的心理,使武术的主要功效,是为了满足人们安全感的需要,才产生了千姿百态的武术运动。至今民间不少拳家仍抱有此种心理,是思想感情仍生活在传统之中。
社会制度进步,当人们安全感得到了充分满足时,虽仍可以重意不重形地按传统要求练拳,或者根本不再练拳架直接练习散打,武术运动打的一面,已不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安全感需要而去打。在现代社会里,武术的打与不打都是为了满足感情的需要,所谓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舞之不足蹈之,都是人类精神情趣的多种反映。武术运动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产物,其性质与面貌取决于中华民族的气质特征、地理环境和时代精神。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体育运动,就像篮球运动是美国民族的运动一样,也取决于他们民族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一样,各有各自的价值,不能也不必相互取代。现代社会制度的日趋完善,发展武术运动不打一面的抒情性,使武术套路重形不重意便成为理所当然。以太极拳竞赛套路为例,参加比赛必须遵照统一的太极拳竞赛规则的要求,按规定基本运动功架分值占60%,比赛中运动员任何一个动作失误都要扣分。所谓动作只是一个弓步、虚步、仆步等步型,以及拳、掌、钩等手型的造型。套路中原来所蕴含的打的攻防含意,在比赛时完全不作为打分的依据,所以说现代武术竞赛套路,发展了传统武术不打的一面。
传统武术拳架打的一面,在历史上具有军事体育等社会的实用性价值;不打的一面又有“进乎于技矣”,或近于道的抒情性价值。这两种价值统一于武术一种运动形式里面,是传统文化中有为的儒家入世思想,与无为的道家出世思想相结合的精神产品。打与不打之间,像一个无名的形体符号,各个时代的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时代精神,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解释和发展。传统武术的传统性,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现代武术受现代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影响,也产生了有别于传统形态的表现形式;武术运动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众多爱好者也有不同的价值趋向。把这三种情况合而言之,武术运动就有三类九品之分:
一、使武术运动超越于技的范围而近乎于道者,不但具有神明的技击功夫,而且使武术具有超越格斗残杀为能事者,其必亦有出神入化的艺术表演效果。这两方面的表现皆来自于思想与精神境界的极高明,此为一品;虽没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但技击功夫与表演水平兼擅者为二品;仅长于技击者为三品。
二、传统武术运动,理论修养与技术实践需要统一于一人之身,现代武术运动则分工明晰,这是东方文化汲取西方文化之进步现象。现代武术必有现代武术之理,为现代武术运动立说者为一品;将现代武术之说付诸实践者为二品;指出实践之得失者为三品。
三、有不少武术业余爱好者,把武术作为陶冶性情者为一品;用于健身长寿者为二品;用于疗病者为三品。
民间评品传统武术时说:“光说不练是嘴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又练又说是好把式。”这是老百性对于传统武术表演时上中下三品的品评标准,以上中下三品说,传统武术和业余武术爱好者,可有上中下三品之意。现代武术由于分工不同,需要傻把式,也需要好把式,更需要嘴把式,三品则不分上中下。
【打与不打之间】相关文章:
打羽毛球不能胡乱瞎打08-28
聘请法律顾问是为了不打官司07-27
excel表格打印该怎么设置不打印图片?10-27
魏晨藤蔓之间歌词06-21
异性之间的握手礼仪10-17
浅析国产CAD厂商之间的合作10-02
怎么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05-16
同事之间如何沟通-演讲与口才06-15
吉他打品解决的方法10-18
打羽毛球的礼仪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