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商业角度重新定义物流
引导语:当前的物流行业,一提起来就是迷茫和痛苦,一感叹就是江湖和流氓,一讨论就是平台和生态,一讲就是情怀和醉了碎了。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从商业角度重新定义物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物流的研究,必须从两个原点出发,一个是物流理论体系的原点——物流概念,一个是物流运作的原点——物流企业,并把它们融入时代、社会和市场,离开了这样的思想所建立起来的东西将会失去意义。什么是物流?物流的本质是什么?物流的价值创造是如何体现的?不同的物流组织形式及运作模式的根本点在哪里?这些问题是物流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物流理论的源点问题。我们在定义物流概念的同时也就是在按照这个“奇点”展开一个物流理论体系和一幅丰富多彩的物流画卷,对物流的不同理解和定义决定了其物流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对物流实践活动的影响。
现行的物流概念是舶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标准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在这个定义里虽然指出了物品的“流动”方向,但并没有指出其“流动”的内在的驱动原因及目的,虽然一句“有机的结合”指出了可以相对独立的物流不同功能和不同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但并没有揭示出物流作为一种商业组织活动的价值创造与价值交换的本质属性,还是处于对物流现象及过程的一种描述与叙述的层次上。正是因为这种对物流的表象描述及过程叙述式的定义,而导致其在指导物流实践和物流理论研究中丧失了从整个商业流通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物流的视野,而只是停留在以物流看“物流”的层次上,从而造成人们对物流的价值创造及价值交换的商业属性认识的广泛缺失,而使得一些物流需求者在嘴上说物流很重要,但在心底还是缺乏对物流本质的认识和尊重,把物流视为附庸和单纯的成本,是可以不断被挖掘的“第三利润源泉”,甚至有些人把物流服务商视为可以无限压榨盘剥的“活雷锋”、“白求恩”、“杨白劳”。同时也使广大的物流从业者把自己仅仅视为价值的“传递渠道”,而不具备价值的创造性,弱化了行业的价值感和信心,视自己为低人一等的“搬运工”、“苦逼的物流人”,失去了进行价值创造和不断创新的动力、也迷失了自己和发展的方向。
究其根本物流不是一种“风吹鹅毛飞,水流落叶随;百川东到海,大漠常逶迤”的自然现象,也不是一种普世济民的公益活动,更不是一种“需要跪舔”的服务行为,而是一种具有价值驱动的商业组织活动。对于物流概念的定义和认识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对物流表象的描述,而要更深入地以商业和商品流通的角度去把握物流的本质与特性,也只有从商业和商品流通的角度去认识和定义物流才可能把握物流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并在把握物流的本质与规律的基础上给物流的概念注入应有的活力与内涵。所以我们把物流的概念定义为:“物流就是为了达成和实现交易约定,而合理地改变物品的时空与形质状态的组织活动”。为什么要这样来定义物流呢?我们是基于以下的认识和思考:
1物流活动的商业属性与本质
物流是一种商业活动,它必须具备商业的属性和本质。我们知道,商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人类自从有了劳动分工,产生了剩余劳动产品,为了满足更多的需要而开始了“羊换粮”的原始交换,随着这种交换需要和规模的逐渐扩大而“集市”以及贝壳、“交子”等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出现,人类社会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究其根本,商业的本质就是在创造与交换价值的过程中获取利益,即商业主体通过创客户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来实现其自身价值,并在通过交易来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同时获取利益。所以物流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必须具备商业的本质属性,即首先必须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进行价值交换的能力,然后要在这种活动过程中获得收益。也就是说,既要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又要有把这种价值进行交换(达成交易)的能力,同时还要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获得收益,这就是商业本质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避害”是商业与人的本性,也是商业生态自组织的动因和目标,其无关乎道德与高尚,差别只在于获取的手段及“诗与远方”。杰出的商业模式都是对“人性及商业本质的洞悉与解放”,现在很多人特别是那些进行所谓商业模式创新的人都在呼唤“回归商业本质”,其实大道至简,无论是企业、联盟、平台或是生态不过是如何考问这三点:“收入、成本、利润”,只不过是其中很多人确实“想的太多了”。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切都在洗牌,一切都在觉醒,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商业环境如何变幻、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变着花样的玩,商业的本质、商业底层的元逻辑都不会改变,一切违背商业本质的东西都是泡沫,是泡沫就一定要破灭。(有关各种模式的问题后续章节探讨)
2物流在商品流通中的价值创造
物流在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中,不仅仅是价值的“传递者”、“搬运工”,更是价值的创造者。关于这方面的争论很多,但是这并不会改变物流作为一种商业组织活动的本质属性,物流在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价值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流转——创造交易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市场供求活动即商品的流通过程其实是一种商业交易的达成和实现的活动过程。这在个过程中一定要包括供需双方的买卖交易活动和商情信息流转活动,同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还要实现产品与其等价物的交换和所有权的转移以及商品使用价值的流转即商品的交付。“物流就是为了达成和实现交易约定”,就是用以揭示物流作为商业活动的动因和目的——即“达成和实现交易约定”(费尽了洪荒之力的折腾是为了什么)。商品流通的过程包括:”交易(订单)、交付(物流)、支付(资金)及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信息活动(见图1_1)。交易是实现由产品到商品转换的重要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产品(或服务)只有通过达成和实现交易才能转化成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一切价值的实现都必须经过市场和交易的相互作用而发生,所以交易(订单、合同)是整个商业和商品流通的源头与驱动力。而在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中,其实是存在和发生着两种不同而又相互统一的交易,即一个是商品的交易(产生商流),一个是物流的交易(发生物流),在我们关于物流定义中的“交易”就是包含这两种交易场景和内容。商流是物流的前提,物流服务并促进商流的实现。商流的本质特征是实现商品价值的流转,即通过一次或多次的交易活动,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变化,将商品的所有权进行逐次的转移,最后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或最终使用者手中。而物流的本质特征则是实现商品或物品的实体流通,即在物流交易的活动中获得的是对物品或商品的保全责任及物流服务产品的货币价格,实现的是物流价值的创造和物品或商品使用价值的流转与交付。正是物流与商流的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促进、相互统一的作用关系,推动了商品的生产和市场交易及渠道的丰富与发展,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物流行业和物流服务方式与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完善。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一项交易的达成会涉及到产品、市场、客户和对手等因素,会涉及到交易方式的变化和交易前的市场调查、产品确定、商务谈判与合同签订,交易的内容会包含产品的质量、价格、数量、品种、供货时间、交货地址、运输及交接方式、支付与结算方式等,且一项交易约定的完成则需要商品的流通和流动来完成交付。从一定意义来讲交易的本质也是一种契约的达成与实现,契约代表商业关系双方达成的交易内容与承诺,而实现与履行承诺是信用的体现。因而没有交易何谈价值?没有交易哪来数据?没有交易又如何界定信用?而契约精神是一切商业文明和商业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契约精神的丧失不仅是对商业体系和商业行为的亵渎,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哀和人性的沦丧、、、面对当前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我们必须在此强调和赋予物流以诚信和契约精神的内涵。创造交易价值,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流转是物流商业价值与属性的体现。
2、创造时空价值与辅助加工价值——实现物流的基础价值
商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具有不同价格,因此时间差别和场所区别给物流带来了“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在一篇题为《物流的价值》的演讲中指出:“时空矛盾是物流的基点,也是物流价值的起点,时空管理便成为物流的基本功能,没有这个功能就不是物流,如同基因一样成了区别其他行业一个最基本特征”。同时他又指出了“时空管理和成本这两个基因展开了物流千变万化的发展历史”。仓储和运输是物流创造时空价值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功能,而计量物流的成本和客户价值则是物流进行市场交易的考量要素。所以“合理地改变物品的时空及形质状态”是物流的基本价值创造形式,“合理”就是为了履行和实现“交易约定”的目标,而必须充分考量“改变物品的时空及形质状态”的物流成本、效率、客户价值以及实现的现实条件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有创造性的组织与实施。在定义中的“组织”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动词性的进行一系列的物流运作活动的组织,一个是名词性的各种不同模式的物流组织(物流企业)的活动。物流创造的时空价值与辅助加工价值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时间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是使某件事物可在适当的时间被得到而创造的价值;另一个是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各种物流要素、物流资源的组织方式的优化使得物流的速度和效率得以提升,从而使物品在商品流通中所占的时间减少,这样会加快资金周转,降低流通费用带来经济效益。(参考以下3点-百度百科)
①缩短时间创造价值;
②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③延长时间创造价值。
(2)“空间价值”:也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是在商品市场中,商品总是具有向高价值区流动的趋向,商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具有不同价格,因此时间差别和场所区别给物流带来了“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这也是商业与商流的本性,而追求场所价值是区域间、国际间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物流产业链不断延伸和丰富的根本所在;另一个基于对消费者需求预测(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备货前置,即以“空间”换“时间”的分布式仓储活动所创造的空间价值。(参考以下3点-百度百科)
①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②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③从甲地生产流入乙地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3)“辅助加工价值”: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为了方便运输和应消费者的需要而改变物品的形质状态所创造的价值。
3、创造增益价值——创造新的物流需求
物流通过其在商品流通中所创造的交易价值、时空价值与辅助加工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自身产品结构和业务内容的创新以及对物流资源的组织与配置方式的创新,为物流需求者创造更大的增益价值,从而实现创造新的物流需求的价值功能。在物流行业逐渐成熟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形势下,创造增益价值是衡量物流发展水平和物流创新成就的重要标准,也是物流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动力。
(1)通过物流服务产品结构和业务内容创新所创造的增益价值:代购代销、代收货款、客户消费需求的预测与客户关系管理、融入供应链、切入细分行业交易、综合一体化、金融风险的防控等。
(2)通过对物流资源、物流要素的组织与配置方式的创新所创造的增益价值:由加盟、联盟、并购、各种模式平台、生态链、生态圈等物流资源和物流要素的不同组织与配置方式下,而创造的物流集约化、标准化、产品化、信息化给社会经济、物流行业、物流企业及客户所带来的增益价值。最终物流基础服务是根基,而取胜则要靠增益价值的创造。
3基于目前物流教育与物流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不成熟,各种关于物流的概念含混不清(如“第三方物流”以及什么“第四方”、“第五方”、、、大有多子多孙之势),还没有形成结合中国实际的一整套物流理论体系。特别是近些年IT技术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对物流行业的影响非常巨大,各种思维、模式、跨界、融合、整合、联合的创新型组织方式在资本的助推下给物流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相比之下我们的物流教育更是滞后于物流产业的发展,专业课程内容空泛、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各类证书名不副实更谈不上对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的指导作用。我们认为物流教育的专业课程主要就有两大方面,一个是“企业物流”方面,即企业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另一个是“物流企业”方面,即各类模式的物流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当前关于“企业物流”的教学内容相比要好一点,但大都还纠结在“仓库”、“空驶率”的“考古”式的学习,目前先进的WMS、TMS系统以及SaaS软件平台这些关于仓库与供应链管理的高效、便捷、经济的信息化解决工具和方案已经非常的成熟和完善,我们的物流学生不是来学习软件编程的,而是要掌握物流运营与管理技能的,不要把几天就能掌握的技能去用几个月甚者几年的时间做不负责任的浪费。而关于“物流企业”的内容更显得苍白,各种不同组织方式及各类不同物流企业的变革与发展是整个物流行业升级发展的动力源泉,物流是供应链的灵魂,物流行业的发展与运营水平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实现的成效和质量。所以加快构建能够引领物流行业发展的物流理论体系和对各类物流企业发展的研究,特别是一些物流创新型模式的研究是整个物流教育和物流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由充分的市场竞争的“自然淘汰阶段”——即各种物流资源要素的优势竞争,进入到了“组织淘汰阶段”——即对各种物流资源进行不同组织方式的创新所创造的优势的竞争。在物流行业还没有达到和形成新的稳定的生态之前,物流基础服务的同质化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淘汰、整合、并购、创造新的业务模式、融入新的组织方式在一段时期将是常态。未来物流与商贸、金融、供应链的融合度将越来越高,物流的创新、变革与突围,不再是物流本身的问题,不要仅限于物流本身或局部某个物流环节而展开,而是要围绕着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融合来进行系统的思考、重构与创新。物流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物资流通,而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我们必须要从商业的角度和商品流通的整个过程来研究和认识物流,才有可能真正的把握物流的本质与正确的发展方向。所以“物流就是为了达成和实现交易约定,而合理地改变物品的时空与形质状态的组织活动”的定义,赋予了物流应有的丰富内涵和极富想象力的价值创造性,同时也为各种创新型物流组织模式和物流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的源点支撑。
物流行业正在基于这种“组织活动”的变化而进行着一场变革与洗牌。
【从商业角度重新定义物流】相关文章:
物流管理定义10-03
物流管理的基本定义10-01
苏州物流师培训: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10-31
摄影角度角度与技巧10-07
EDA的定义09-11
执业药师定义09-05
建筑色彩的定义11-06
材料员定义10-22
债券的定义与特征08-22
国际学校的定义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