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形体

汉族有哪些民间舞蹈形式

时间:2024-09-25 12:31:57 舞蹈形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汉族有哪些民间舞蹈形式

  汉族自古以来歌舞活动丰富多彩,并随历史的进程从未停止过传衍与发展。那么汉族有哪些民间舞蹈呢?下面小编带领大家了解一下。

汉族有哪些民间舞蹈形式

  汉族有哪些民间舞蹈

  对于今天的城市居民来说,出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狭窄的居住空间与相对疏远的人际关系;外来文化因素与高科技娱乐的引进等多种因素,使城市中的一代代后人,已在逐渐忘却、脱离、以致根本不了解和不再会跳自己民族的舞蹈。而时常由此导致作出汉民族没有舞蹈的结论。

  只要在汉族生活的地区,从农历的腊月下旬至新年的几乎整个正月,都可称作春节期间。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制作新衣、清洁宅院、准备祭祀供品、筹做节日佳肴到准备欢庆活动仪式、演出等倾注着百般的热情,以获得对新一年期盼的实现。冬季的正月,是中国所有农区的农闲期,为筹划、欢庆春节提供了条件。在汉族,春节民众欢庆活动,因南北方地域的不同,而分别开始于正月初三或初五,但基本都以正月十五的灯节作为活动的最高潮和终结。当然,也有个别地区,在正月二十八还要举行一次“团圆年后的再团圆”。

  1、《秧歌》

  《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在走街串巷中做行进表演,又将最后集中于旷场做正式的歌舞演出。因此在北方,人们索性就把过去有着祭祀色彩,而今完全成为春节娱乐式的民间文艺形式称为“社火”或“秧歌”,把这支浩荡的队伍统称为“秧歌队”。秧歌队的最前方,由高举象征来年风调雨顺大伞的艺人率领下,“龙舞”、“狮舞”舞队位于队首;接下来是一队队手提腰间彩绸翩翩作舞,能走出“双葫芦”、“四门吊斗”、“绕菠花”各种图案的“大场”表演和由专门表演青年男女间纯真爱情舞蹈“小场子”的著名艺人,所组成的“秧歌队”;然后是腰间横挎红色腰鼓、踏着激越鼓声的年轻人,表演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打虎式”、“回头望月”、“紧三槌”等套路的“腰鼓队”;在后面是腰系竹马或旱船,扮演新郎送媳妇回娘家的“跑驴” 或“跑旱船”;脚踩丈八高跷、穿戏装、彩绘脸谱的“高跷队”;扮成长腿、尖嘴仙鹤与不断开合蚌壳的河蚌,相互配合表演着民间寓言故事“鹤蚌相争,渔人得利”故事;接下来还有名为《火盆架子》的队伍,那是把冬季用于取暖的炭盆架,用绳子将其高于脚面悬挂在肩上。盆架以绸布、花草装饰,表演者戏装打扮,表演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戏曲节目《水漫金山》、《草桥相会》等剧目。 在这些重头表演队的后面,还会跟随着来自附近各村的儿童“霸王鞭队”、舞于两根扁担之上的技巧性“胸鼓”表演;源于道教,在头、肩、双手各放置和托拿点有燃烛的荷花形瓷碗,进行杂技式表演的《荷花豌》;缚于高竿之上,保持多种姿态的人物造型《抬阁》等等,被欢天喜地、熙熙攘攘的人们拥簇着一同前往最后进行表演的旷场。

  2、《龙舞》

  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漂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此外,以龙爪行走于地,同时不断向四方仰头喷水的

  3、《地龙》

  却是清代流传下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 ;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的《板凳龙》,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

  4、《狮子舞》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狮舞”除以上表演形态外,还有至今流传在陕西省城固县的“狮舞”一绝:“笑和尚耍狮”。 这个由笑和尚与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赎罪狮子间的戏剧性表演,过去达108段之多。其表演既可令人啼笑皆非,又可见人性化狮子的精彩表演,是当地人们春节时最为盼切的节目。

  5、《傩舞》

  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 氏族社会中的 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 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

  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的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6、《祭孔乐舞》

  如果说“高台”、“ 地会”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那应该说真正的汉族舞蹈则是“祭孔”时所表现的“乐舞”。自元代创建 孔庙之后,“祭孔”成为每年春秋两季汉族(包括蒙古族)的礼俗。根据《都元帅建文庙》中载:“前乎制礼作乐,后乎东山之征”。“制礼作乐”也就是宣导儒家文化,履行对 孔圣的祭祀礼仪文治。而“东山之征”即“武功”对边境的靖宁。

  祭孔乐舞走上正轨则是明、清两朝。明初,由中央颁布《 大明会典》,即对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规范 乐典和舞系。明·万历时的河西名士葛中选(见“人物”传)先生对“乐舞”,有这样的文字记述:“《礼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有言也。以礼乐以相示,以是知乐皆示和也。乐之舞示事也。则所谓达灵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与言也。”又“ 唐武后圣寿乐,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属,……今大成乐舞亦然。”这段文字,前面所论者为“乐舞”之意,结尾的“今大成乐舞亦然”。透出了“大成乐舞”已成为明朝颁布规定祭孔的乐章、舞蹈。

  清朝的《 大清会典》与《大明会典》有所更改,在表演“乐舞”时,演奏乐章为“咸平、咸池,大韶”,表演舞蹈即“羽舞”、“武舞”(即持羽毛簘笛而舞)。另外,在“乐舞”中又有持龙旗、龙幛、幡、拍板、提鼓、提炉、纱灯的引导队在前作舞。清朝后期,汉族舞蹈不仅只有“祭孔乐舞”,同治、光绪期间,舞蹈已经能登上“会戏”(即庙会)的大雅之堂,当时的人只有观看舞蹈的记录,没有记述舞蹈的名称及形式。进入民国以后民间的花灯歌舞逐步盛行且覆盖了乡村。

  7、《灯舞》

  中国 汉族民间舞。主要在 元宵节表演,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形式各异的灯大体可分为 3类:① 模拟动物形象的,如龙灯、鱼灯、鹤灯、凤凰灯、麒麟灯、百鸟灯等;②模拟花卉的,如荷花灯、蝶花灯等;③其他形状的,如船灯、车灯、伞灯、 云灯等。舞蹈时,有的将灯举在手上,如鱼灯;有的担在肩上,如茶篮灯;有的挂在腰间,如船灯;有的缀于腿上,如荷花灯; 有的在地上摆出图案,如黄河九曲灯;有的一人舞一灯,有的一人舞两灯,更有的多人舞一灯,如龙灯。灯舞多为群舞,夜间表演,彩灯缤纷,气氛热烈,再伴以锣鼓、烟花、爆竹,热闹壮观。

  灯舞"即有灯、有舞。町有"船儿灯"、"牛儿灯"、"龙灯"、"狮灯"、"高足灯"、"矮足灯"、"西瓜灯"等;"舞有身歌舞"、"莲箫舞"、"蝴蝶舞"、"蚌壳舞"及"舞台演出舞"等。

  8、《绸舞》

  汉族民间舞蹈绸舞,以舞者舞动色彩各异、长短不等的绸带而得名。绸舞的历史悠久,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已有绸舞的形象,如四川杨子山画像砖上刻有一组乐舞百戏图,其中一女舞人,双手各执一条长绸,绸端有短棍,左手上举,右手平置腹前,回首顾盼,绸带似波浪飘舞,形象生动。

  附:汉族民间舞蹈的活动形式

  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季节性,耽误农时会直接影响到收获和人们的生活。春节标志着春天和春耕即将开始,春耕的好坏决定秋收,关系着人们的温饱生活。所以,古时从官府到民间立春日都有隆重的迎春仪式,春节期间要祭神求丰年,进行歌舞娱乐活动,后来又延续到灯节。过去,汉族民间舞蹈的活动主要是在农村,由族长或有威望的人充当会首出面组织。时间依据农时,目的是顺应自然、祈天赐福、追求安定与温饱。因此,活动的形式都与年节中祭神、祭祖结合在一起。

  香会、赛会俗称庙会,或“出会”“走会”。香会是人们到寺庙中烧香敬神,赛会是请神出巡,歌舞悦神,许愿、求福。这种庙会、迎神赛会是佛教传入中原后才兴起的。按照佛教的仪轨,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佛的生日与成道日,届时抬佛像出巡,众人迎神献花祭祀,并以歌舞百戏悦神,称之为“行像”。从此“行像”遂成为迎神赛会的开端流传后世。由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的景乐寺内表演歌舞、百戏,长秋寺行像时,由狮子舞为前导,可知佛教悦佛、行像的歌舞活动对中原文化和中原民间舞蹈的影响。后来的庙会、迎神赛会,都是此风习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古代祭祀神灵、祖先风习的沿袭。

  庙会是以该庙所祀之神的诞辰为期,一般进行半个月左右的活动。如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的圣诞是农历四月十八日,会期从四月初一开始,东岳大帝的圣诞是三月二十八日,北京东岳庙的庙会从三月十五日即开始进行。清代磷庆《鸿雪因缘图刷中,绘有山东临清县在泰山圣母诞辰时,该地称作“社火”活动的图画与文字说明。

  香会、赛会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但由于庙会既是祭祀活动,又是当时的贸易市集,群众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极为方便,而且村民们既能朝山拜佛寄托心愿,又可买到各种所需商品,还能玩赏、娱乐,这就是它历经两千年,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客观上,它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许多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得以继承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寺庙为中心进行迷信活动的香会、赛会逐渐消除,各种民间舞蹈活动多集中于年节时进行,人们虽仍把它叫作“庙会”,但已消除了封建迷信的色彩,成为风俗性的群众娱乐活动。进入1990年代以后,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庙会迅速兴起,各地农村争相效仿,又再成为一种时尚。

【汉族有哪些民间舞蹈形式】相关文章:

攀登有哪些形式08-16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05-26

民间舞蹈的有哪些特点06-27

常见的定向运动有哪些形式10-18

平面设计构成形式有哪些12-15

员工激励机制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1-10

中外合作办学有哪些基本形式03-18

户外广告形式的形式12-28

舞蹈的种类有哪些05-20

徽菜有哪些做法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