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害及教育策略

时间:2024-07-15 02:02:53 危机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害及教育策略

  引导语: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及可能导致的危害进行了阐述,指出坚持以教育为本,大力开展预防心理危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治本之策。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害及教育策略

  心理危机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1]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要特别注意防止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对大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成为高校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

  陷入心理危机状态中的大学生,会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有一定的表现和反应。这些反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且一种反应的加剧,将可能导致其功能水平的全面下降。

  1.生理表现

  陷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身体免疫力下降、胸闷头晕、失眠、食欲不振、胃部不适、敏感、紧张等。在心理危机状态下,人的植物神经系统、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和免疫系统对身体生理反应的调节功能会发生改变。[2]生理反应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干预,将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产生各种疾病,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2.情绪表现

  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3]陷入心理危机的学生,其情绪反应一般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沮丧、紧张、绝望、烦躁、害怕等。

  3.认知表现

  在心理危机状态下,大学生感知功能可能受损,易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钝、认知不合理等现象。此外,认知和情绪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消极情绪会与当事人消极的自我评价互为因果,或形成恶性循环。[4]

  4.行为表现

  心理危机中的行为表现是大学生为排解和减轻痛苦感而采取的一些防御手段。[5]如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专心学习;回避他人、逃避困难;发生对自己或他人的破坏性行为,如自杀等;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异常行为;产生物质依赖、吸烟酗酒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可能导致的结果

  由于大学生应对危机的方式不同、个体的人格特质不同、所获得的支持不同,其心理危机发展的结果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心理危机可能会导致三种结果。

  如图1所示,心理危机可能的三种结果分别为:

  第一种结果是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未能得到有效的应付与干预,而进一步发展或难以自拔,经受者陷入绝望之中,或沉溺于借酒浇愁与药物滥用的消极应付方式之中,变得孤独、多疑、抑郁、自责、焦虑、适应不良,或成为神经症或精神病患者,甚至可能采取自杀行为。

  第二种结果是当事人虽然看似度过了危机,但只是暂将不良的情绪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却在心理上留下一块“癖痕”,形成偏见,留下痛点,即留下后遗症。

  第三种结果是大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此种结果中,有两种情形:①人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并结合外界帮助,问题得到解决而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这是较理想和出现较多的结果;②最理想的状态,大学生在危机过后产生积极的变化,学会了新的应付技巧,心理适应能力同时也得到提高,心理状态变得比以前更成熟、坚强,抵抗危机的能力提高,总体的心理素质超出危机前的水平。

  图1心理危机可能的结果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教育策略

  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基础,高校必须大力开展预防心理危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的内容广泛,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

  1.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以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来介入心理危机,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丰富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内容。首先要强化理论指导,使大学生明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其次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及体现个人特征的价值观念,在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们克服消极个性的同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积极健康的个性。

  2.完善自我教育

  完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关教育要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自我意识的完善,使大学生能够客观正确的评价自我、悦纳自我,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应激的产生。

  3.适应力提高教育

  适应力提高教育包括压力应对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压力应对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分析压力来源,掌握一定的压力应对技巧,使自己保持健康身体和良好的心态。良好的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的各种特质、掌握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源,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建立生涯目标,帮助迷茫的大学生找到理想目标,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人际交往教育

  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支持资源,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危机,获得成长。人际交往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获得更高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有效地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5.情绪管理教育

  不良情绪会妨碍人的身心健康,且极易产生过激行为。通过情绪管理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的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使自己经常保持乐观、满意、温馨的心态,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避免忧伤、苦闷、急躁等消极情绪,在生活、学习中充满自信、热情、奋进、向上。

  6.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甚至中小学都开始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害及教育策略】相关文章: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10-27

企业危机沟通策略06-13

企业危机的管理策略07-26

高校危机管理策略08-16

金融品牌危机管理策略10-27

高校危机管理沟通策略05-20

企业危机风险管理策略08-24

央企攻破品牌危机的策略09-15

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策略10-05

企业营销危机的应对策略分析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