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是一种集体意识,是团队所有成员都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团队精神是高绩效团队中的灵魂.简单来说,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调意识“三识”的综合体。反映团队成员的士气,是团队所有成员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基石,是凝聚团队力量,促进团队进步的内在力量。
团队精神尊重每个成员的兴趣和成就,要求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团队目标为己任。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合作协同,目的是最大发挥团队的`潜在能量。
所以说,团队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信念,是一个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精神灵魂。而良好的企业团队精神,来自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就不会有坚实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西方管理理论的概念,对中国而言是个舶来品,洋说法。这个“洋说话”很畅销,很快便成了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统一标准。
在中国,“团队精神”像其他任何舶来概念一样,来时风起云涌,不久风平浪静,流于形式,只不过是个名词而已。
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具有“团队精神”,或者说善于合作云云,说起来很轻松,具体到实践中,又该怎样去判断“善于合作”的标准呢?
说到底,管理学有许多概念很难量化的,包括“团队精神”,我们可以在某个跨国公司成功案例上,总结,归纳何为“团队精神”?但我们很难对“团队精神”进行细分,并且总结出一套行为章程。毕竟,管理是一门艺术,具体到管理者,要面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员工,如何使他们成为“最佳拍档”,绝不是一种硬性的方法就能解决的。
在中国,“团队精神”似乎是逆向国民性的,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具有跨国企业水准的高效团队,那么国民性必然大大改观,换句话说,国民性和“团队精神”是背离的。对中国而言,“团队精神”的第一步,就是不搞内耗,员工之间各自为政,同级之间不挖坑,不推诿,上下级之间不压制,不欺瞒。解决了内耗,“团队精神” 就成功了一半,然而成功迈出这一步,却是非常的不易,要求管理者的眼光和气量,以及下属的积极配合。
第二步,就是“归属感”,只有在具有归属感的团队中,员工才能够时刻为企业着想。
通俗一点,就是“将心比心”,管理者若只是将员工当作会说话的工具,那么员工自然不会将对生活的热情投入给公司,结果真就变成会说话的工具。在完成一个项目工程时,各部门首先以完成自己部门的任务为目标,此间,由于工作难度和强度差异,自然会出现部门之间的大小强弱,这就需要管理者调配部门之间人力资源和工作量,强调部门之间合作,这就需要一定的凝聚力,足以让部门之间以大局为导向,充分合作,发挥团队优势。
归属感和凝聚力不是企业对员工的素质的要求,不是开一两次会,天天早上喊口号,对员工进行所谓的“头脑风暴”就行解决的,相反,这是对企业管理层的要求。
所以,用人单位把“团队精神”作为人才考核标准,实在是搞错了对象。
【中国企业的团队精神】相关文章:
4.中国企业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