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太极缠丝小技巧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静中之动,虽动犹静。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太极缠丝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缠丝劲”的真意
太极拳爱好者对“缠丝劲”并不陌生,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洪式太极拳练习者可谓是一动俱为缠丝。可是,细细研究起来,我们又难以讲清楚,什么是“缠丝劲”,它的典型形式是什么?训练的要点步骤又怎样?具体实作时又是怎么随机应用呢?诸如此类问题,困扰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在自然界中,水流的旋涡是螺旋推进的,藤类的植物攀缘树干或者篱笆都是把藤条缠绕成螺旋上升状,这些螺旋线状,大家早已司空见惯。太极拳运动中,人肢体的立体运转也是相同的道理。 由定向旋转产生的劲力都是呈各式螺旋缠丝状的,我们广义上都可谓之“缠丝劲”。
可以说,“缠丝劲”法是整体轻灵运转的根本劲法,是高层次太极拳内劲的主体。只是因对其内涵的把握有高低之分,故表现形式有明暗之别。
(二)各家武术中的“缠丝劲”
太极拳形意结合定向旋转动作产生“缠丝劲”,而旋转是武术动作中普遍存的运动方式。比如,长拳中的冲拳动作路线虽然是直线,但是拳的力量却也是成螺旋式向前发出的,从力的运行轨迹上来说,这样的力也是一种“缠丝劲”。形意拳动作翻转硬上,
产生的劲力也都带着“缠丝劲”。在八卦掌的拳诀中就明确要求“拳宜滚出滚入”,这种滚出滚入本身就是旋转,旋转产生的劲力也可以称其为“缠丝劲”。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缠丝劲”不是太极拳独有,“缠丝劲”是普遍存在于武术动作之中的,其他流派动作中的“缠丝劲”与太极拳的“缠丝劲”在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而把劲力方式放在次要地位,而太极拳却是把“缠丝劲”作为核心劲法形式,贯穿始终,讲究内外动静互为其根,更细更严,成为十三势的灵魂。所以不丢不顶,呈太极之相。
(三)“缠丝劲”训练的基本形式
太极拳本身的运动方式决定了“缠丝劲”训练的首要性。太极拳要求动作须沿弧线运动。要想达到这一运动目的,必须通过身体的内外协调旋转才能实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身体的旋转才产生螺旋式运动,才产生了整体的“缠丝劲”。
正常情况下,身体的立体旋转训练是练出“缠丝劲”的基本形式。我们有三层训练模式,每层又有定步活步两种训练形式,这里介绍的是定步训练模式,活步就是把定步左右旋转变作进退步。
第一层:初级缠丝:
口令:抱球提塌
动势:身体中正,两脚同肩宽,双手左右抱圆,站成浑圆桩,保持相对静止状态。随腰胯左右旋转,相抱的双手也左右摆动,两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后的立体提塌运动,腰胯尽量旋转,膝部动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转状态。眼神始终注视前侧。练到功成时,可以左右整体旋转发力试劲。
要领:眼神始终平静地看正前方,胯要松塌,不许浮起,肩肘松坠,不要随意变形。速度均匀。达到俗语说的“上领下塌中间转”状态。
第二层:中级缠丝:
口令:开合提塌
动势:相当于陈式太极拳中的“肘底捶”。身法同初级缠丝,定步左右旋转,就是左右手做前后开合运动,手部动作形式又像倒卷肱。练到功成时,可以左右整体旋转发力试劲。
要领:练习过程中,眼神始终平静注视正前方。保持坠肘状态,不要随便撑肘,指掌领劲,螺旋松柔开合运动。
第三层:高级缠丝:
口令:定步云手
动势:以右向为例,身体中正,两脚同肩宽,站成侧马步,左右手随腰胯左右交替画圆,动势有双正双反和一顺一反三种,两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后的立体提塌运动,腰胯尽量旋转,膝部动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转状态。眼神始终注视右前侧。练到功成时,可以两人挤按试劲,不丢不顶为准。
要领:注意松圆慢匀,眼神不要散乱,膝部合而不僵,胯部塌而不死。无人若有人,心意细密。
(四)“缠丝劲”实用举例
当我们不断提高“缠丝劲”训练水平的同时,模拟实作是提高太极拳功夫的基础。这里例举两例供大家参考。
例一:对方双手按我右手臂,我随势不停,在保持中正不丢的前提下,顺来脉先顺缠掤化,后逆缠开手,背势化解。若与来势硬顶,非神力难以脱开。不会出现轻松玄妙的开手局面。
例二:对方左手挤右手按,进逼我中盘,我随势左转,左手轻搭对方左手腕,右手小臂部应机搭在对方左肘部,先捋后捩,双手在引尽落空的基础上,瞬间合力发放,对方跌出。这两个应用手法,是以中正为前提,顺逆缠丝为法器,轻灵顺应为缘起,引进落空为契机,随空随发,干净利落。如只有松转,无由内到外的饱满而精细的整体缠丝做前提,要轻灵发放,是不现实的。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差一样都不是太极拳的放人方法。
灵活运用“缠丝劲”,是训练求真的目的,也是太极拳由技上升为艺的必由之路。太极拳内劲是一种高深的实践功夫,决非纸上空谈能够得来的,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更正,才会天天更上层楼
陈式太极拳腿部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以缠丝劲统领全身的螺旋运动,所以缠丝劲不仅仅表现在上肢,而应当同时表现在下肢部分。下肢部分的缠丝也分为顺缠和逆缠。脚尖向外撇叫顺缠,脚尖向里扣则被称为逆缠。 按照陈式太极拳陈全忠大师的说法,练拳时要“腿如麻绳腰如钻”,腰腿的配合是在同时完成的。即随着丹田潜转,带动腰轴的旋转,进而传递到四稍,传动过程也是螺旋缠丝的。对腿部来说,胯、膝、踝三个关节以及脚部脚跟到脚趾的所有关节将逐一发生旋转,形成丹田到四稍节节贯穿的螺旋缠丝劲。有人把这种内在的节节贯穿的缠丝劲从外部描述为“旋腰转胯、旋膝转踝”。
完整的缠丝劲训练,将会给内气行走提供一个通畅的渠道,对健身和技击大有裨益。从健身角度来讲,缠丝劲促进了血气流通,滋润五藏六腑,培植根本。从技击方面讲,螺旋缠丝劲以离心力消解了对方来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发力时螺旋缠丝路线如同枪膛中的来福线,有加速、稳定的作用。当然,腿部作为全身的基础,除了具有象上肢类似的攻防作用外,还有承载周身的重要责任。所以,腿部缠丝劲的练习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
练习者常见的错误有两种:
一是腿部乱晃荡,特别是膝盖经常没有章法的乱扭乱转。究其原因是因为练习者没有领会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实质内容,照猫画虎,囫囵吞枣,只是在表面上机械地效仿某些大师的做法。解决的方法是,在腰部旋转时,尽量先保持腿部在外形上不动,也就是拳论里面说的“且无妄动”,从而在放松的状态下,慢慢来体会肌肉缠绕骨头的感觉。缠丝劲是一种丝丝缕缕的感觉,它是真实的存在,但却不能单独拿出来。只要方法正确,就会在开始的时候在身体的某一小部分有缠丝的感觉。随着功夫加深,缠丝范围将会逐渐增大,最后达到从根到稍,一气呵成。
第二种常见的错误是,顾上身的螺旋缠绕,而忽略了下肢的缠丝劲的训练,表现在下肢僵硬,内气不贯通。究其根源是只顾上肢旋转,下面蹲死桩。长时间如此练习则容易产生膝部劳损甚至膝盖积水。个别太极拳大师甚至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晚年腿部疼痛不能下地。纠正的方法是,用意念指挥丹田旋转,使丹田内气从内向外逐渐扩展到四肢,即向上带动上肢的螺旋缠绕的同时,向下同步地带动下肢的螺旋缠绕。当下肢到达胯部的时候,上肢达到肩部,即“肩与胯合”;当下肢到达膝部时,上肢到达肘部,即“膝与肘合”;当下肢达到脚部时,上肢内气到达手部,即“手与脚合”,这就是外三合。换句话说,我给大家所说的训练方法,会让你自然而然地贯彻“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的道理,让你领会出“外三合”实际上是“内三合”驱使下完成,进而实现“六合”的统一。
两种错误是两种原因所致,其中第二种现象是学拳过程中正常过程,第一种现象则更为糟糕,那是对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理解产生了方向性的偏差。许多社会上的习练者都是如此,甚至包括很多武术专业队的队员。陈式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是一个细腻的过程,有条件的朋友多请名师调整和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