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56陈氏太极拳教学口诀

时间:2024-10-21 22:21:31 赛赛 太极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56陈氏太极拳教学口诀

  陈氏太极拳是有名的太极拳派,也受到武术界的认可,陈氏太极拳共分为56式,也叫作陈氏56式太极拳,下面是56陈氏太极拳教学口诀,欢迎参考阅读!

56陈氏太极拳教学口诀

  56陈氏太极拳教学口诀

  传说陈氏太极拳是这样来的: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第一段

  一、起式 1、并脚直立 2、开步站立

  二、右金刚捣碓 1、转体棚捋 2、转身右捋 3、擦脚平推 4、虚步撩掌 5、举拳提膝 6、震脚砸拳

  三、揽扎衣 1、左转托掌 2、分掌划弧 3、擦脚合臂 4、马步立掌

  四、右六封四闭 1、转体旋腕 2、下捋棚举 3、棚刁上托 4、虚步双按

  五、左单鞭 1、转体推收 2、转身提勾 3、屈膝擦脚 4、马步立掌

  六、搬拦捶 1、转体变拳 2、转体横击 3、划弧翻拳 4、转体横击

  七、护心捶 1、转体栽拳 2、跃转抡击 3、马步合臂

  八、白鹤亮翅 1、擦脚插掌 2、收脚分掌

  九、斜行拗步 1、转体绕臂 2、踏脚擦步 3、左转提勾 4、提膝推按

  十、提收 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

  十一、前趟 1、擦步右捋 2、转身旋掌 3、马步分掌

  十二、右掩手肱捶 1、提膝刁收 2、擦脚合臂 3、转身旋臂 4、弓步发拳

  十三、披身捶 1、转身撩拳 2、外旋举拳

  十四、背折靠

  十五、青龙出水 1、转提绕臂 2、转提旋臂 3、撩弹收拳 4、马步发拳

  十六、斩手 1、摆脚翻掌 2、震脚切掌

  十七、劈架子

  十八、翻花舞袖

  十九、左掩手肱捶 1、擦脚合臂 2、转身旋臂 3、弓步发拳

  二十、左六封四闭 1、下捋棚举 2、虚步刁托 3、擦脚翻掌 4、虚步双按

  二十一、右单鞭 1、转体推收 2、转身提勾 3、屈膝擦脚 4、马步立掌

  第二段

  二十二、云手(向右)1收脚旋掌 2、开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开步旋掌 5、旋掌平摆 6、提膝横击

  二十三、云手(向左)1、踏脚旋掌 2、开步推掌 3、插步旋掌 4、开步旋掌

  二十四、高探马 1、转提旋掌 2、马步分掌 3、转身推掌

  二十五、右连珠炮 1、转身捋棚 2、撤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

  二十六、左连珠炮 1、撤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撤步刁托 5、跟步前推

  二十七、闪通背 1、屈膝分掌 2、弓步穿掌 3、拧腰旋掌 4、转身推劈

  第三段

  二十八、指裆捶 1、转身旋掌 2、擦脚合臂 3、转身旋臂 4、弓步发拳

  二十九、白猿献果 1、转提左捋 2、转提棚臂 3、提膝出拳

  三十、 双推手 1、落脚旋掌 2、虚步双推

  三十一、中盘 1、转身挫掌 2、翻转挫掌 3、翻转挫掌 4、转身穿掌 5、绕臂擦掌 6、马步提手

  三十二、前招

  三十三、后招

  三十四、右野马分鬃 1、转提绕臂 2、提膝绕臂 3、马步穿掌

  三十五、左野马分鬃 1、提膝旋掌 2、马步穿掌

  三十六、摆莲跌叉 1、转身旋掌 2、转身捋按 3、收脚摆掌 4、独立摆脚 5、震脚跌叉

  三十七、左右金鸡独立 1、提膝穿掌 2、落脚踏按 3、擦脚摆掌 4、收脚收掌 5、提膝穿掌

  第四段

  三十八、倒卷肱 1、马步展臂 2、退步推掌 3、退步推掌

  三十九、退步压肘 1、转身旋掌 2、转体摆掌 3、退步横击

  四十、 擦脚 1、转身右捋 2、歇步叠臂 3、分脚拍掌

  四十一、蹬一根 1、转身叠腕 2、撩拳揣脚

  四十二、海底翻花 1、屈膝旋臂 2、提膝翻臂

  四十三、击地捶 1、落脚落拳 2、提脚举拳 3、弓步举拳

  四十四、翻身二起 1、翻转举拳 2、腾起拍脚

  四十五、双震脚 1、落脚分展 2、屈蹲按掌 3、落踏按掌

  四十六、蹬脚

  四十七、玉女穿梭 1、落脚穿掌 2、腾插架推

  四十八、顺鸾肘 1、擦脚合臂 2、马步顶肘

  四十九、裹鞭炮 1、跳转绕臂 2、马步分击

  五十、 雀地龙

  五十一、上步七星 1、弓步穿拳 2、虚步架拳 3、旋腕外撑 4、变拳翻转

  五十二、退步跨虎 1、撤步分掌 2、丁步举掌

  五十三、转身摆莲 1、转身旋掌 2、提膝分掌 3、落脚摆掌 4、独立拍脚

  五十四、当头炮 1、落脚推掌 2、转身收拳 3、转体棚击

  五十五、左金刚捣碓 1、变掌平捋 2、虚步撩掌 3、震脚砸拳

  五十六、收式

  拓展阅读

  陈氏太极拳第一招:起势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陈氏太极拳第二招:左右野马分鬃

  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3、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4、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陈氏太极拳第三招:白鹤亮翅

  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2、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

  陈氏太极拳第四招:手挥琵琶

  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转至右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肘里侧,掌心向左。眼看左手食指。

  陈氏太极拳第五招:左右倒卷肱

  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

  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陈氏太极拳第六招:左揽雀尾

  1、身体继续向右转,左手自然下落逐渐翻掌经腹前划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屈肘,手心转向下,收至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上体继续向左转,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掤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前方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前臂。掤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上超过10厘米。

  3、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左前臂下方。然后两手下捋,即上体向右转,两手经腹前向右后上方划弧,直至右手手心向上,高与肩齐,左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右手。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掌着地。

  4、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相距约5厘米),上体继续向左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前,左前臂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弓步。眼看左手腕部。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松腰、弓腿相一致。

  5、左手翻掌,手心向下,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高与左手齐,手心向下,两手左右分开,宽与肩同。然后右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眼向前平看。

  6、上式不停,身体重心慢慢前移,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平看前方。向前按时,两手须走曲线,腕部高与肩平,两肘微屈。

  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

  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即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基本功是个非常辛苦的过程,很多人坚持不了,或者感觉到基本功很无聊,没什么作用,直接练招式,最终一无所获。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

  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

  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练习太极拳要从桩功和架式学起,初学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练习,习太极拳虽然感觉不到累,但是中间也是需要休息的,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二、动腰

  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武术界一般都强调腰部的重要性,拳谚云:“打拳不练腰,终身艺不高”。

  《太极拳论》(张三丰遗著):“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此论核心在“腰的主宰”。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须在腰劲的带动下一起完成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主宰于腰是指如何动腰,简单来说,主宰于腰就是“动腰”。

  这里还可以明显看出,全身动作,起动在腰,腰就是火车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拳经《十三势歌》中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进一步探讨动腰的重要,有的老师就说,腰既是火车头,一切动作都是从腰先动开始,那么把打拳直接就想成是腰在打拳。这也是可以的,这和源动腰隙,留心腰间的说法是完全吻合的。

  “动腰”属于身法要领,是基本功,可是身法上还有其它要求,为何不同等看待作为基本功呢?情况不同层次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属于内功,杨澄甫宗师早已定论,属于高层次高年级的课程,是在提起精神全身放松之下,长时间逐渐养成的,学之谈何容易。

  初学阶段,只注意全身放松就可以了,不必提前追求。含胸拔背(包括宽胸阔背),也不是初学阶段就能学到的东西,不必过分注意。

  立身中正,只能看成是动腰的条件就行了。身法的各项要求是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提出的。实际上彼此密切配合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来理解,否则领悟机理就可能产生问题,不利于学拳,不可大意。

  综上所述,“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以脊柱为轴,缓缓地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动腰”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拧腰,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

  李雅轩演练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每一拳式都有拧腰动作,如挡膝拗步掌,就是通过拧腰把根劲接上并送到手上的。

  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作好,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

  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极为重要,确也相当难练。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

  张三丰祖师早在《太极拳论》中即提到:“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段话是论发劲,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劲由腿部从屈到伸产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这就明确指出足腿底盘要有产生根劲的能力。

  早年练拳中,结识几位太极高手,都说太极功底在脚下,说法虽显偏颇,但也明确指出了底盘功夫的重要性,根力的重要性。

  李雅轩先生对于下肢足腿,经常强调说:“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厢,足腿如车厢下之大盘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触及硬的铁轮”。

  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底盘的作用和重要性,明确指出足腿既要有承受负荷的能力,又要能稳固地保持松柔有力富有弹性。脚下有根,稳固,自身稳定能力就强。

  推手发劲,常讲要先拔根,这就是要破坏对方的稳定势态,破坏其“其根在足”的能力,根力一拔,重心不稳,身法散乱,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太极有功底者,底盘稳固,一般人是不容易推动的。

  综上所说,现将底盘的功能归纳如下

  ①产生根力,向上送劲;

  ②富有弹性,承受负荷;

  ③柔软有劲,增强稳定能力。

  底盘功夫如何来练,方法不一,但其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屈腿松沉,增加负重,以练腿足的承受能力为前提。

  静练法,惯用站桩功,在全身放松,心意自然专一的条件下,采用不同姿势,一站就是半小时,很吃力,不好练,目前采用者不甚普遍;动练法较普遍,通常采用“猫引步”,也难学。

  李雅轩先生在四川传授太极,采用“矮子步”。屈腿下沉,身形变矮,坚持腿部负荷不减,在身心放松的条件下,稳步长距离行走连续不停,一走便是1—2公里,满身大汗,日日坚持,相当艰苦,但很有成效。

  在上述练法的启发下,我采用“坐腿法”效果亦好,我的底盘功夫就是用坐腿练出来的,它是从“矮子步”的功法演化出来的一种方法,其法简述于下。

  打拳时,屈膝弯腿,身心在大松大软的意含引导下,不断向下松沉,上身躯干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增加腿部的负荷,不断延长单腿负重的时间,迈步向前退后仍要轻灵稳当,如履薄冰缓缓移动重心(不能冲)。

  同时再利用拳式步型、步法的转变,两腿不断地交换着单腿负重的势态来进行拳架的运作。

  “坐腿”法用单式教学效果较好,一般都采用打搂膝拗步掌的办法,连续打上几十个搂膝拗步,到出一身汗、腿部酸疼为度,只要酸疼感减少,自感不甚吃力时,下盘功夫就有一定程度了。

  从上面所述来分析,练底盘功夫,不论静练或动练,其内含深处实际上都是“坐腿”。

  李雅轩先生说:“若学拳始终未觉有腿疼肩酸等情形,当是老师不对,当另请名师教正之”,此言击中要害,不能不听。

  切记,太极底盘功很重要,坐腿而练易上功,此为正路。

【56陈氏太极拳教学口诀】相关文章:

72式陈氏太极拳口诀06-23

陈氏太极拳24式口诀03-24

陈氏十八式太极拳口诀06-08

陈氏太极拳推手教程09-03

陈式太极拳72式口诀01-09

陈氏太极拳三种基本步法09-06

陈式40太极拳分解教学08-24

杨氏太极拳口诀07-25

太极拳口诀心法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