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太极剑剑法动作要领
太极剑是属于太极拳门派中的剑术,具有太极拳和剑术两者的风格特点。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太极剑剑法动作要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太极剑剑法动作要领
(1) 刺剑——以剑尖直对对方,手臂由屈到伸,与剑成一条直线,力达剑尖,眼看剑尖所刺目标。持剑手心向上、向前平刺出为平刺剑;持剑虎口向上,剑成立剑为立刺剑。
(2) 劈剑——立剑由上向下用力,力点作用于剑身,手臂与剑成一直线,抡剑时剑沿着身体左右两侧划绕一立圆,然后再向下劈,眼睛要看着剑刃所劈的目标。
(3) 点剑——立剑用剑尖向前下捉腕点啄,松腕蓄劲、肘微屈微上提、肩下沉,手臂自然伸直,力达剑尖,眼看剑尖。
(4) 崩剑——立剑用剑尖自下向前上、手腕突然下沉点啄,力达剑尖。
(5) 挂剑——剑成立剑,手腕要扣,剑尖从前向下、向后,经过身体两侧成立圆挂出,力达剑身的前部平面,用来格开对方的进攻。剑紧贴身体。
(6) 撩剑——立剑由后向前上方撩出,力达剑的前部。正撩剑,前臂外旋,手心朝上,剑贴身向前上弧线撩出;反撩剑,前臂内旋,其他均与正撩剑要求相同。
(7) 拦剑——立剑斜向前上方托架,力点在剑刃的中后部。用以拦截对方的进攻。
(8) 云剑——平剑在头前上方或头顶做平圆绕环,用来拨开对方的进攻,力点在剑刃上。
(9) 抹剑——平剑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领带,弧形抽回,高度在胸腹之间,力达剑刃。
(10) 截剑——立剑或平剑切断和阻截对方的进攻,力在剑刃。
(11) 绞剑——平剑使剑尖按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划立圆,其劲是个螺旋力,犹如螺丝钉的螺纹一样。
(12) 带剑——平剑由前向侧后方抽回,力点在剑身的剑刃上滑动。
(13) 抽剑——立剑由前向后上方或后下方抽回,力点在剑身的剑刃上滑动。
(14) 扫剑——平剑由左向右挥摆手臂与剑成一条直线,力点在剑刃。
(15) 架剑——立剑向上托举,高过头部,用来格挡对方劈击进攻,力点在剑刃上。
(16) 挑剑——立剑使剑尖由下向上挑起,力点在剑刃前端。
(17) 压剑——平剑由右上向下按压,力点在剑身平面的中后部。
(18) 削剑——自左下方向右上方斜击出,手心斜向上,剑尖略高于头,发劲时要转、要抖腕,力达剑身的前部。
(19) 推剑——剑身竖直或横平,由内向外推出,力达剑刃的后部。常用于双方器械接触时,将对方推击出去。
(20) 腕花——以腕关节为轴,使剑在臂的内侧或外侧绕立圆。手松握剑,手腕放松,剑绕环时成立圆,剑绕环时剑紧贴身。主要使手腕灵活,可配合点、崩、撩、截等剑法使用。
练习太极剑法的时候,首先要区分各剑法的习练特点,做到剑法清楚,动作正确,多练习就可以达到剑法连贯,潇洒飘逸了。
太极剑剑法动作要领
1.剑走轻灵,连绵不断
练习太极剑必须遵循太极拳的练法原则,而且一定在具有太极拳基础后,方可学习。假如没有太极拳基础,拳的规格、姿势不正确,要领掌握不了,那么要想练好太极剑,是不可能。太极拳在练时,要求轻柔和缓,用意不用力,要求体松心静,呼吸自然,精神内固,形神合一。同样,练太极剑时亦必须如此。
太极剑演练时要求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沉稳圆和,充公体现出剑的技法和风格特点。
太极剑歌云:"剑法从来不易传,游来游去似龙旋,若将砍剁如刀用,笑死三丰老剑仙。"剑二面开刃,剑尖犀利,运用灵便,重在击刺,所以太极剑在运用时,多要求剑走轻灵,避实击虚。
2.剑法清晰,刚柔兼备
练习太极剑一定要注意剑法清晰,用意明确,整套太极剑包括了劈、刺、撩、扫、截、挑、拨、挂、上崩、下点、左划、右拉、横抹等剑法。演练时,首先应将这些法,清晰地、准确无误地在剑式动作中表现出来,使循之有法,动之成理。假如剑法混淆,不明用意,则无法发挥其技巧。
在练习太极剑时,应剑法,知攻守,即可刚柔兼备。
3.身剑协调,配合完整
演练太极剑时,要求身剑协调,配合完整。两臂四肢,肩腕肘膝足,头项胸腰,都须与剑法运动严密配合,上下相随,一动百随,强调以腰为轴,整个身体来带动剑的运动,方能使作出的动作才会韵味十足,潇洒大方,舒展优美。假如身腰不活,肩肘、腕关节僵硬呆板,则剑法更无从发挥。
太极拳基本技法规律
太极拳技法除遵循“武术技法原理”外,还强调下述基本技法规律,形成其技法特色。它们包括:上悬下沉,中节舒松;中定而动,轴互转;缓慢柔圆,息细匀长;以意主导,形息互引。上悬下沉,中节舒松,是太极拳身型的基本技法。
“上”指头顶百会穴部,“下”指足跟、足掌、和足趾等用一角地支撑的部位。“上”与“下”的中间,概称“中节”。
练拳时头顶上领,似有一绳悬住百会穴之感,再放松中节各鄣肌肉和关节,任其被地心引力向下牵拉而沉坠,手部和足部就会有沉实感。人体在这种上悬下沉作用下,被对拉拔长,肩、肘、腕、脊柱、髋、胯、足等关节都撑开,胸腹部亦随之宽舒,中节各部就能灵活运转。上悬下沉还能使头部端正、颈项顺直、躯干中正。
这种上悬下沉、中节舒松的技法,也用于处理任意相邻三关节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以关为上、肩为中、肘为下,即:头悬 、肩松、肘沉。这能撑开肩关节,放松肘部肌群。再以肘为上、腕为中、指为下,即:肘悬、腕松、指沉。这能撑开腕关节,放松腕关节,放松腕部肌肉。如此由上而下、依次上悬中松下沉,就能全身放松、节节贯穿,使气力注于手足。中定而动、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态的基本技法。
太极拳“十三势”终于中定。太极拳经以中定为“土”,依土生万物之意,中定既是“十三势”之一势,又是其他十二势的基础,势势不能离中定。所谓“中定”,指中和稳定的状态。“中定而动”,使动态不失“中定”。“中定而动”有三种表现形式。
其一
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歪不斜的“中正”状态,重心始终在支撑面内移动。此技法要求动步之初,先将身体重心移于支撑,形成单脚支撑的支撑面,然后移动脚才提离地面。在动脚的移动过程中,要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中间,几乎出现移动,待移动角地成两 脚支撑,形成新的支撑面后,身体重心才随之向新支撑面中间移动。这样,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内移动,并与中正的身态配合,具有较高的稳定度和轻灵度。
其二
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高不低的“中平”状态,重心平行移动。此技法要求身体移动时,始终保持顶平、两肩平、两胯平、两脚平,形成太极运动中重心平稳的特点。即便是伏步下势,也是在优质身体“中平”的状态下,先降低身体重心至一定高度,再平平移动重心,完成下势动作。独立类动作是先将重心平平移动至支撑面中间,再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伸膝向上立起。
其三
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无过无不及的“适中”状态。无过无不及,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谓“无过不及”。在扒手过程中,“无过不及”是随对手动而动,“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单练拳架时,表现为动作的规格、变转的速度、意气的配合、劲力的刚柔等,均循规蹈矩,做得恰到好处。这种在运动中求“中正”、“中平”、“适中”的态度,综合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十三势歌》所谓“静中犹动动犹静”的状态。
“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作中肢体配合的基本技法。运动时,以腰为“轴”,以手足为“轮”。以腰以上躯肢为“上”,以腰以下躯肢则能引起腰动而带臂腿动,犹如轴动轮必转。
下肢(上肢)动其它部份亦随之动。这也是上下相随。如此,则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无静,动作协调完整。缓慢柔圆,息细匀长,是太极拳处理运动节奏、劲力、呼吸方法的技法。指练习太极拳时,肢体移动速度要缓慢,运用柔韧顺达的劲力,使动作衔接转换圆活连贯,一气呵成。
以意主导,形息互引,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基本技法。练习太极拳时,要求以意议为主导,获提意、气、劲、形的统一。达到所谓“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和“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交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