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老人练太极拳有何禁忌

时间:2023-10-19 15:34:38 王娟 太极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人练太极拳有何禁忌

  太极拳是一项风靡老年人阶层的运动,练太极拳有益身体健康。那么大家知道老人练太极拳有何禁忌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老人练太极拳有何禁忌

  1、莫弓过

  主要是指屈膝程度不要太过。膝关节本来是做屈伸运动的关节,但在太极拳这种特殊运动形式中,若屈的太过,必遭伤害。

  做弓步时,前弓步的膝尖应落在脚面以内,小腿最好不要越过与地面的垂直线。许多老一辈拳家都十分强调这一点。

  太极拳运动时,过度运作一般是一腿承担体重一腿运动,若膝关节屈曲太过,形成死角,加之强压,长期如此必城病变。学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过,关键是松腰减臀,尾闾中正,上体竖直,既所谓立身中正。

  2、莫扭拧

  主要是在转身时负重扭转不要过度,脚尖与膝尖不要形成夹角,要始终保持在一个方向上。

  3、莫滞劲

  行架过程中多是一腿负重,膝关节既要承受自身体重的压力,还得承受运使劲力的冲击。所以在主观上减轻膝关节的“压力”是十分必要的。

  4、莫叉劲

  凡向前走劲时,劲向必须与脚尖、膝尖平行,三者不可出现夹角。劲力分叉,不但形成劲力的自耗,而且伤神。

  5、不激烈

  人们在行架之前都有个热身的过程。有的人采取硬抻、猛压、快转、强下等方式是很容易致伤的,特别是中老年人。在膝关节疼痛期间,不但热身时按摩,练完拳按摩,有空要多按摩。

  膝盖痛能练太极拳吗?

  太极拳标志动作是马步蹲裆。有资料显示,人体屈膝30度,膝关节承受压力和体重相等;屈膝60度,膝关节压力为体重4倍;屈膝90度,所承受的压力是体重6倍。膝关节如长期处于紧张和负重状态,膝关节负重过大,引起膝关节疼痛,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膝关节产生退行性变化,因此锻炼一定要适度,应符合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有膝关节问题的老年人尽量不要练习下蹲,如果必须下蹲,应注意速度,并尽量用手来支撑。

  如果膝盖疼痛十分剧烈,那么老年人一定要停下太极拳运动,及时就医,否则再轻微的运动也会造成伤势恶化。若是膝盖疼痛十分轻微,也许这是由于没有做好热身准备而造成的,在下次运动时可以先做好热身后再开始打太极拳。

  老人练太极拳的正确姿势

  静心用意,呼吸自然

  即老人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千万不要勉强自己憋气,那样不利健康。

  中正安舒,柔和缓慢

  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动作弧形,圆活完整

  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

  即老人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做到动作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的益处

  太极拳融合了力量、平衡、姿势以及凝神静气等要素,属于一种轻量级运动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1、维持心肺耐力

  2、增加身体柔软度

  3、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摇摆能力

  4、对关节炎、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冠状动脉硬化有一定疗效

  5、对老年人的自我意识、自信心、睡眠、懊丧情绪等方面均有改善和提高

  怎样练习太极拳

  一、放松

  1.体松。即身体放松。身体各关节,部位的机肉群不紧张,肢体在受外力时,各关节自如转动,而不是使身体成为僵硬的整体。这种状态下的身体是由各灵活转动的局部构成的。受力时则分解为局部,发力时则合为整体。这样,才能化解来力,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反击能力。这就是真正的放松了。

  2.精神放松。我认为,放松就是在大脑的支配下,肢体有意识地、能动地松弛,无论什么情况,精神都不紧张,心中自然,无论发生何事,泰然处置,从容应对。

  王老师所教放松方法是:在运动中着重注意肩、肘、手和胯、膝、脚上下三节的放松。在练拳时,要以无极桩的要求为标准,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向下松垂,一直松到脚底涌泉穴,无丝毫上挺之力。要多做旋腰转胯的运动,两脚开立,脊柱正直,左右转动腰胯,膝、踝亦随之转动,两手臂自然地随之左右甩动,有利于肩部的放松。

  蒙王成老师教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自己身体的肩、胯等关节就能很快松开了,手臂的反应也更加灵敏,一次,和别人推手时,在对方大力推来,我没加思索,轻轻一摆,化开来力,手自然接在对方肘下,随手一领对方出去老远;对方和我都很吃惊,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效果,我这才体会到,王老师讲的只要放松好,自卫、进攻的招式自生的道理。

  二、浑圆。

  松的问题解决之后,就要解决浑圆的问题。有的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一趟拳形容出来,仍是有凸凹处,不饱满。就是浑圆的问题没解决。所谓浑圆,就是浑厚、圆活、饱满。在练拳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沉稳的内劲在里面。看王成老师练拳,就可以体会到浑圆之韵。在他使用顺拦肘时,尚未触身就感觉到一股很大的力逼迫你向后跌出,这就是浑圆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浑圆呢?我认为,上肢在做每个动作时,适当地处于弯曲状态,并微有外撑、前钻之意,左右手对称撑圆运行中动作都以弧线构成。下肢要圆裆、开胯、进退转换要走弧线,避免直来直去。这样,身体上下肢圆撑,虽未用力,却有一种顶天立地,支撑八面的感觉。就象一个充满气的球体一样。这时,你就会气血顺畅,达于四梢,手指有一种发麻、发胀、针刺的感觉。

  三、旋转。旋转的问题是应该与浑圆同时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太极拳是圆运动,但这个圆不是平面的圆,而是立体圆,是以脊柱为中轴的公转(源动腰脊、旋腰转胯)和上下肢自身的自转(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腿)相结合的旋转,即所谓的蜾旋运动。如果圆形运动没有螺旋式贯串其中,这个圆形运动仍然是走的直线。所以,要想解决旋转问题,即达到螺旋运动,必须做到:

  第一,在练拳时,要使脊柱正直,不歪不倒,所谓立身中正,以脊柱为轴左右旋转。

  第二,在每个式子中都要注意起、承、转、合四个阶段,尤其是上式结束向下式子过渡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主旋转。

  第三,上肢以手掌的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翻转为标志,始终进行旋转运动,而不是无变化的直来直去。

  第四,以脊柱为中轴的旋转要和上下肢的转动相配合,相一致,以主动手方向为准,始终是向着同一个前进方向。这就是在公转的基础上进行的自转,从而增加手臂旋转的劲力。如与人接手时,螺旋钻入的劲就会大大增加,而不是产生方向各异的分散劲,即所谓的“整劲”。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性命兼修

  首先从心理方面来说,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会影响到生理上的功能。心理健康主要是道德修养、心态平衡。太极拳讲究修身养性,其实就是道德的修养,一个修养好,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在生活中就能经常保持平和的心态,有益于生理功能上的平衡健康。太极拳在练习中要求心静、意专,时时刻刻想着练拳,这样就能调整自己的意念,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紧张,造成了精神紧张,长此以往,人就会处于疲劳的亚健康状态。缓慢柔和的太极拳能调节人紧张的神经,使人恢复精力。

  其次从生理方面来说,太极拳能改善人体的神经系统、内脏器官、骨骼肌肉系统等方面的功能。太极拳在练习上要求身正、体松、心静,其中身正是人体的一个基本状态。身正,就能保持脊柱、腰椎、胸椎等骨骼处于中正不偏的状态,从而使人体的肌肉骨骼达到平衡状态;体松、心静,则肌肉不紧张,气血畅通无阻。人体的许多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都是由于脊柱弯曲,压迫神经、肌肉,造成循环不畅而产生的。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精神放松,使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就能保持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再有,人体在运动中,运动神经兴奋,就能抑制病灶神经,长久地锻炼,就能健身祛病。

  三练三不练的练功法则

  即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练功时循规蹈距,顺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习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地生根。“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方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三、练身不练招。

  练身就是练整体功力,招则是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初练太极拳的人,往往最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如果单从招势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用法及内涵,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练太极拳必须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的过程,使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把功夫练上身。太极拳主要是训练自身整体功力,在临敌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势。内气充实了,全身尤如充满气的球体,有感皆应,挨着何处何处能击。如拳论所说:“到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练太极拳的四个误区

  其一,不循规,不守法,随心所欲。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群众性晨练活动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问题,也有缺乏导师和组织领导问题。首先,从认识上看,有些人不了解太极拳的本质和特点,把它同保健操、迪斯科等混为一谈,只要照猫画虎,随大流就行了。殊不知,学太极拳不仅需要明师指导,而且要遵规守法,循规蹈矩,循序渐进。其次是组织领导无力,满足不了群众对学习太极拳的要求,特别是在辅导员的培育,和骨干群众的训练上,乃至活动场地等方面,都不适应群众性太极拳活动的要求。

  其二,曲解“得意忘形”的内涵,忽视基本功训练。无论拳理还是拳谚对此都有不少的论述。例如:“有形有象都是假,无形无象才是真”,“拳到极处便无拳”,“知法忘形人化境,到此浑元太极成”。有些人对上述拳理不求甚解,在修炼太极拳过程中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忽视盘架子,有的干脆不练架子,只是在推手或站桩上下功夫。有的人还用太极派别的存在为理由,提出“太极拳无所谓对错,一个人打一个样”的谬论。他们不知道,“忘形”是从有形中来的,“无形”是太极的最高境界。正如“守规矩,循规矩,脱规矩”一样,只有先遵规矩,守规矩,才能逐渐的脱规矩而不离规矩,得心应手,从而进人忘形有神的自然感应的太极态势。对于太极内功与盘架子的关系,有的拳家认为,太极功不是打出来的,也不是推手推出来的,而是依据拳理长期盘架子练出来的,功夫在于套路之中。只有在传统套路上下了功夫的人,才能得到真功夫。何况,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离开盘架子,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陶冶情操等太极拳的功能,就无从谈起。

  其三,不相信“松柔是太极之母”。就一定意义上说,太极拳区别其他拳种的根本标志就是“松柔”,或者说“松柔”是太极拳的基本特征。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张义敬说:“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凡是违反了松柔这一原则的都不能称为太极拳,至少不是正品。”然而,有些学太极拳的好友们,却不相信“松柔”是练太极内功的基础,甚至拿某些有成就的太极拳大师曾经学过某某外家拳为例,说明光有太极的“松柔”是不能出功夫的,要想出功就必须同练外家拳,只有内外两家结合,才能产“太极功夫”,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境界。这些糊涂的认识,影响太极功夫的形成,也影响太极拳的健康发展。

  其四,把练功与养生对立起来,特别是把注重养生说成是“空架子”,是“花拳绣腿”,给予全盘否定。修炼太极拳应把养生与练功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当然,对中老年人来说,应议养生为主,技击为辅;而中青年则应侧重于技击的训练,提高拿、化、发、放的能力。从整体上讲,二者是不可分的,练功中必然使身心得锻炼。反过来说,在坚持长期盘架子中也必然增长太极内功,提高技击能力。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依存。

  练太极拳的最佳时间:

  饭前空腹时由于体内能源不足,练太极拳虽然消耗不大,但总需有些能量物质供应才可适应。另外,由于空腹时脑内血液亦少,运动时血液流向四肢,特别是下肢,相对来讲脑部供血更显不足,此时运动容易造成脑缺血而产生头昏。运动后立即吃饭,还有碍胃肠消化(血液没有足够供应胃肠的缘故),所以饭前空腹练习是不适宜的。

  饱食后,全身血液需供给胃肠消化吸收而用,如果立即进行锻炼,则会把大量的血液从消化系统中转到肌肉、心脏、运动器官去,相应地减少了胃肠消化时所需的血量,亦妨碍了它们的正常工作。因此经常饭后剧烈运动的人,容易得胃肠系统的疾病。所以,饭后练习亦非上策。最好在饭后一小时之后再练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