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门派众多,每个门派都有各自的特点,陈氏太极拳特征与习练方法是怎样的?
1 前言
武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南拳北腿之分,三大派系(少林、武当、峨眉)之别,在上百种拳种,一个拳种有可能会有几种流派,这是由于长期处于封建时代,交通不发达,地域文化交流少而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受传统的宗法思想和血缘脉系的影响,造成各宗族、各地域实行自我封闭,也就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武术。而在各武术的种类中,武术当属当今世界的最爱。
太极拳在创立过程之中,以武术基本动作为核心,集纳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如“元气论”、“脏腑学说”等,对人体的祛病延年,强筋健骨产生了极为有效的'作用。在现代的紧张的生活压力下,与自然相融合,与拳友和谐相处,给人带来良好的心境;太极拳还修炼人宽和、宁静、从容、稳健的品德,这一切都对人的心理具有正效果。
2 陈式太极拳
当今陈氏太极以其独有的风格拳路吸引着广大群众的喜爱之情,进而成为了世界人们心目之中的太极典范。陈氏太极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运动以腰为主节节惯串,以掤、捋、挤、按为主,采、挒、肘、靠为辅,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流水,绵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自明末清初创立以来,仅在陈家沟一地一姓的范围内传播。直至陈氏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带到京城开枝散叶。陈发科在京传拳近三十年,教外姓弟子众多,使陈氏太极拳摆脱了姓氏的局限,重新定义为“陈式”奠定了广泛传播的基础。在此期间他不断地总结、提高,形成了北京特有的风格特点。使氏族武学迈进成为国术文化。经过多年发展,北京陈式太极拳逐渐推广,甚至回传陈家沟。其非凡的气度,完备的`理论,细腻的传授,成为了中华武术的典范。被京城以外的拳家赞称为“京朝派”太极拳。“京朝派杨门太极拳”是杨诺宾老师以京朝派为背景创立的拳学门派[1]。
3 陈式太极拳的特征
3.1 把拳术与传统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势运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2]。
3.2 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中医学中的导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太极拳把拳术招式的形体运动与呼吸养生相结合,首先保证形体运动不能妨碍人体的呼吸运动,以保障人体机能正常发挥,使新陈代谢自然进行。其次,通过拳术招式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成。第三,通过拳术招式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宗气的分布,在心脏、肺脏的协同下,将人体的通常之气通过血脉分别送入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达到全身表里上下,肌肤内脏,发挥其滋润营养之作用。太极拳把拳术的形体运动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使形体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技击功能的`发挥。
3.3 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
中国古代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肺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其中,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是人体脉络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几个部分,起着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大作用,但是决不可不通。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汇,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身骸、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拳术与经络学说的结合,使太极拳术独创了顺应经络变化的缠绕螺旋运动方式而滋生的缠丝劲,旋转发力,增大出拳发劲的威力,令人难提难防。
3.4 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具自身特色
在太极拳的历史中说道,明朝嘉靖年间,中国有一名扬海外的武将,姓戚名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系山东省蓬莱人。戚继光编制新军,并传以集百家拳术之长编制而成的三十二势,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似有神意。由于陈式太极拳既广纳诸家拳术之长,又有自己独特的神奇之处,所以每战必胜,拳理上包容万家,而具自身特色,不断发扬光大。
4 陈氏太极拳风格特点及练习的要求
4.1 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才会产生周身轻盈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4.2 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4.3 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虛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4.4 招势相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4.5 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4.6 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为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肺呼吸的空气。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对忽然而来的刺激,也会做出敏感、准确的相应动作,免受损害。到了个时候,就到了神明阶段,以意运气可以随心所欲。
4.7 上下相随
陈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指,周身心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手指。“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上下相随必须注意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指中冲穴领其周身运动。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一齐动,说停一齐停,将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八体紧密结合,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机灵敏,缓急相将。正可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初学者动作不熟,容易顾此失彼,顾上不顾下,顾下不顾上,必须加强训练,使之协调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分清虚实,特别是左手虚与右手实,右手虚与左手实,左脚虚与右脚实,右脚虚与左脚实,左手虚与右脚实,右手实与左脚虚等相互配合,以意运气,以气运形,练出灵劲,周身才有真正的上下相随。
4.8 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外形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陈式太极拳千变万化,所向无敌,虽然动作态势多端,也不外虚、实、开、合四字。演练者从头顶到足尖,内有五脏六腑、经络筋骨,外有肌肤皮肉、毛发,四肢百骸处处相连为一体,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乱,以意行气催形变。若要拉开,不但手开足开,心中意念随之也开;若要闭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与之俱合。一招一势,凡上欲动下自随神往,凡下欲动上自领神去凡上下动中部和神策应,凡中欲动上下辅神主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虚实开合,浑然一气,发力自然会迅猛而机灵。
内外相合的基础是上下相随。但也只有达到内外相合的阶段,上下相随才会最完美地得到表达。演练太极拳不可上下不随,更不可内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乱无主。
4.9 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太极拳招势相连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运动。最忌只用后天拙劲。拙劲貌似刚强,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尽时,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击。以意行气,用的是内气,拳路自始至终,招招势势均由意念所引,绵绵不断,循环无穷。招势相连的具体方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上一动将终,在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迈步向前或退后走弧形,均不可直进直退,要有以步随身和身随眼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开合、收放、寓义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招招势势,以意贯之,形断意连,劲断意不断,神气运行,源源不断。慢到方时快,快到圆时慢,极其匀称地配合着开合,如玉环的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拳情拳晾,如层峦叠嶂,江河奔流,自有无穷美感。与人搭手,进退攻防,不呆不滞,立于不败之地。
4.10 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是在绝对、永久的运动中进行的,似它要克服外家拳术以跳跃为本、用尽气力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为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之中求得相对、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理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倾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应御外来之动,克制对方于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所以,陈式太极拳术的动作虽各式各样、千变万化,但在绝对动的形态下进行却又贯穿着动中有静的自然规律, 是一套无与伦比的具有无限生机的内家拳术。陈式太极拳本着 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自然运动规律,顺其道而行,在拳路运动中自然地把动与静有机结合在一起,该动则动,该静则静,既有节奏性又有规律性,并且有变化性。演练中以慢为上,保持虽动犹静法则,动作紧密配合呼吸,将气沉于丹田,保持身体血脉经络相通,使演练者大脑神经中枢保持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在运动中求得安定和沉着,保证在技击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这也是陈式太极拳术的“以静制动”的重要准则。陈式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陈式太极拳术中动中求静和以静制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即不动时如五岳之山,岿然不动;动似江泻海啸,涛浪腾空。不动时像狸猫捕鼠,以待机出击;动时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陈式太极拳的每一招每一势,都是有起有落的。起是动的开始,落是暂时的静。在两势承接之处,似停而非停,劲似断而意未断。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连绵不断,如波浪一般,徐徐变动。
5 结语
陈氏太极拳以它独有的内容诠释着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意义,将陈式太极拳的'健康理论用它独有的轨迹书写在人群之中,这需要对陈氏太极特别是太极拳的深层解读和挖掘。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相关文章:
陈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09-03
陈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11-01
练习陈氏太极拳的步骤及方法08-15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08-12
陈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07-29
陈氏太极拳训练方法07-31
陈氏太极拳正确教学方法10-10
陈氏太极拳招式10-04
陈氏太极拳的口诀07-09
陈氏太极拳之腰裆劲练习要领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