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知识问答100条
答:练拳时,正容正直,不俯不仰,不左右歪斜,颌(下巴)微内收,犹如头上顶着一满碗水或者有绳子提着,亦称“顶头悬”或“百会(头顶穴位)朝天”,此势对全身的中正安舒有提作用,亦显示精神振作而稳健含蓄。但注意,顶劲要自然,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用功则顶僵,气血不能流通”
35、何谓“重肩坠肘”?
答:或曰沉肩坠肘,肩为上肢首要环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亦不可后张或前扣,耸肩则气不易下沉,动作不稳,肘要下重,自然弯曲,不可僵直,肘悬则肩不能沉,肘僵则气不能通,上肢不柔,手臂下落时,必以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
沉肩坠肘,亦不可用急过分,反致紧张,上臂不可紧靠身体,腋下要需,“肘不贴肋”以保灵活。
36、何谓“含胸拔背”?
答:胸部要舒松自然,不要挺,也不要显然内收,有人“含胸”将两肩前裹,胸部缩回,这叫凹胸,会练成驼背的,简单的说,含胸就是不挺胸,无后仰之忌,利于气沉丹田。
拨背:背要舒展,拔背不是提背,更不是弓背,拔者,放松拔长也,背椎骨在背部,乃上体之中枢,背松则气顺,体态中正,所谓“气贴于背”“力由背发”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37、何谓“气沉丹田”?
答:气者,内气也,丹田者,脐下三寸,乃小腹部,丹田为人体之重心,中气之枢纽,所谓“气沉丹田”即以丹田为中气运行之根基,无论何时得保持重心的稳定,含胸拔背而勿使俯仰,沉肩坠肘而勿使漂浮,主宰于腰而勿使散乱,虚实分明而勿使僵滞,皆有气沉丹田之意,因此“气沉丹田”不是也不必“意守丹田”,只要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以腰为轴,虚实分明自会有“气沉丹田”之效,更不必故意鼓肘或凹腹。
气非呼吸之气,故不能以呼吸之进出而论气沉丹田。
38、何为“尾闾中正”?
答:尾闾,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嵇康(养生论)有“或益之以,而泄之以尾闾”,尾闾中正,要求上体正直,不可歪斜,更忌扭曲,凡转身体、腰跨、肩同时转动。
39、何为“敛臀”?
答:敛,收拢也,臀部不可突出或左右摇摆,有人易犯撅屁股的毛病,或弯腰而突臀,或挺胸撅臀都不正确,要始臀部如正身坐凳一样,自然而然,当然也勿使臀部故意前攻而上体后倾。敛臀与尾闾中正是一致的,皆利于气沉丹田。
40、腰的作用和要求若何?
答:腰为一身之主宰,拳论云:“名义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为、练拳之关键要领,能松腰才能气沉丹田,能松腰才能灵活稳健,太极拳的虚实变换,皆应由腰转动,只有以腰为轴,动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随,也利于对内脏的自我按摩,增强生机,太极拳四肢的动作,实则以腰腹的动作,非如此,断不能达到轻灵沉着而锻炼之效。
41、何谓撑裆、裹裆、吊裆?
答:拳论云:“顺项贯顶两膀松,来肋下气把裆撑”,裆即胯下二便之门的会阴部位,气功学认为,会阴为大小周天运行必经之地,亦是易漏气之处,故有吊顶提肛之要领,裆宜圆而虚,撑裆,两跨撑开,不可夹住,裆自然能圆,裹裆,两膝内向里扣,犹骑马势,裹裆不是夹裆,与撑裆并不矛盾,吊裆,不是往下吊,而是往上提。
42、对膝的要求若何?
答:膝要放松,自然柔和,以利于气血运行,抬腿伸足,皆以大腿肌肉带动小腿,膝关节自然随之转动,切不可着力于膝,太极拳本可治愈关节炎,若不得要领反使关节僵硬,气滞于膝,以致肿胀,有人讲提膝时要把力量集中于膝尖,乃火上浇油,害处极大。
拳势高低与膝关节的负担关系极大,应按体质适当调整,但无论架子高低,弓腿之膝部不可超过足尖,否则膝部过分紧张,亦失之灵活、稳健。
43、对足的要求若何?
答:足为一身之跟,要平时踏地,稳固不摇,迈步时不可全脚掌同时起落,上步先落脚跟,退步先落脚尖,然后缓缓踏平,抬足一拳为宜,不可过高,前足方向要正,后足撑45度至60度,有须注意,两足之左右距离最少保持一脚宽,不能再前后一条线上,否则失之稳健,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除提手上式等个别动作外、身体后坐皆不抬前足尖。
44、对眼、口、耳的要求若何?
答:眼法相当重要,眼寓神,不可怒,目而视,亦不可朦胧似瞳,闭眼练拳为图静,有失精神,眼随手转,以眼领手,但不能老盯着手,目光稍远些,兼顾上下左右,眼应平视,不可俯首看足。耳有连通全身之穴位,且对练拳情绪有影响,宜静听身后左右,不要着意于刺激的声音。口宜微闭,齿宜轻合,舌轻抵上颚,但有津津分泌,千万勿吐,应随时咽下。
45、对手和腕有何要求?
答:手掌不可硬直,亦不可弯曲,微成凹形即可,虎口不可太开,四肢似离非离,若气不能下沉,手指有抖动现象,可暂将五指靠紧。
腕宜松活,但切记塌坎,如起势时,不能垂手,其他动作也不能像舞蹈那样摇腕,要把掌跟下沉,指节微翘,这样才能由腕将内劲贯至掌与手指,此所谓“坐腕舒指”。
46、握拳的勾手怎么要求?
答:握拳以拇指压中食指,拇指与食指形成的圈叫拳眼,握拳不可太紧,也不可太虚,动作要注意拳眼方向的'变化。
勾手也叫吊手,玉指尖下垂撮拢,腕指关节要自然弯曲成弧形,指尖方向大约与小臂垂直。
47、什么叫“一身备五弓”?
答:“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两臂、两腿好像五张弓,身躯以腰为弓把,背部肌肉略成弧形,但不是故意,只要做到含胸拔背、垂肩坠肘就行,臂以肘为弓把,腿以膝为弓把,这就是说,四肢任何时候都不能笔直,以保持必要的弹性,并使内气畅通,这是内家拳和外家拳的重要区别之一。
48、步法如何做到虚实分明?
答:体重移于左脚时,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反之,则右实左虚,实不是僵,不能用力过分,虚不是空,应存有伸缩变化之余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49、如何做到“迈步如猫行”?
答:若由左弓步变为右弓步时,先以腰跨左转,右脚尖外撇踏实,再以右脚跟离地,靠前脚掌的蹬力,将重心逐渐交给左腿,慢慢收回,左腿应以弯曲状态,保持身体高度不变,待右腿前伸,脚跟落地后,再边转腰(向右),边靠左脚的蹬力将重心逐渐交给右脚,右脚尖同时落地踏实,成右弓步,也不要身体上下起伏,这样做,必然显得轻灵稳健,然而活动量并不小,因为相当一段时间是单腿弯曲支撑身体,即使练外家拳稍有功底者,开始亦觉腿劲不易适应,年长体弱者,架子可稍高些,单腿支撑的时间间隔可短一些,但仍应按以上要领进行,方可增强功效。
50、何为“内三合,外三合”?
答: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身法之重要部分,所谓合者,大部分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然而主要在于动作的协调配合,所谓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也。
四、内功要领。
51、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功要领?
答:气功讲究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太极拳亦然,不过太极拳的“调息”是自然呼吸,练拳时不着急于呼吸,但久练必有调息之妙,太极拳的“调身”正如上述各种身法要领,是在动态中调身,比一般气功要复杂,然而,能调身只可做到“形似”要达到“神似”进入高级境界,必须“调心”,这就是太极拳内功要领。
太极拳的内功要领,概括地说,就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从而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地步,就身而言,则是实现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的过程。
52、什么是太极拳的“意”?
答:意既意念、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太极拳之意,特别强调心静用意,心与意有何区别?心为意识的全体,意就是由这个全体发出的信息,心要静,即思想集中,排除杂念,用意即以意识指导动作,意动行随。
那么少林拳的动作或常人的其他动作,都是意识为指导的,这又与太极拳有何不同呢?原来太极拳的用意不是简单的有一个目的和命令,而是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都是由意识领着躯体进行的,比如举手,不光想着要举,而是从动作开始就用意识领着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或者逐渐让开某种无形的推力,即便举到位了,应该挨方向了,这时意识仍应保持那种阻力或推力的存在,只不过方向改变遂指挥手臂向新的方向移动,这叫“劲断意不断”,实际上劲也没有断,这种意识指导动作,显然不能靠肌肉的突然收缩来实现,所以强调“用意不用力”,而且动作要慢。
然而,用意不是看意,意识不能特别强,意在有无之间,练到高级阶段,又能将用意溶于无意之中,所谓“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这要在练拳中细心体会。
53、什么是太极拳的“气”?
答:气是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按气功学的解释,它包括得之父母的先天之气(源气)和得之水谷与呼吸的后天之气(宗气)现代科学已重视对气的研究,太极拳强调“气沉丹田”“气遍全身”“中气贯顶”正说明气是运行于人体,维持人的生命,祛病延年,提高人体机能的重要媒介,气顺则体舒,体滞则疾生,虽然对气的本质仍然缺乏深刻认识,但是通过练拳可以感到气的存在,例如指尖麻、胀、腹内“咕咕”作响,皮肤如虫爬状等等,最主要感觉还是全身的充实圆满和动作的协调顺遂,久练会有气敛入骨之感。
但是,太极拳却不讲究运气,不须用意识导引内气的运行,“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只要心静体松,动作用意不用力,则意到气到,所谓“以意领气”或“以心行气”这又是太极拳比那种引导式气功的优越之处。
54、为何强调“用意不用力”?
答:人身之有经络,犹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流,经络不闭而气通,若用拙力,浑身僵劲充满经络,则气血滞涩,转动不灵,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中止,使遍体肌肉,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此所谓“以气运身“而非”以力运身”不用力而能长力,太极拳强调心静体松,同样为了经络畅通。
55、如何做到全身放松?
答:“放松、放松、放松”这是练拳时刻要注意的,然而放松不等于放软,不僵不涩为“松”无气无意为“软”,松中有稳,松中有沉---沉着之沉,这才是真正的“柔”,练拳时全身肌肉关节要放松放开,凡用力处,不着意于肌肉的奋张,总以意、气指挥身体之稳定运动,勿使“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而来束缚身体,才能变化轻灵、圆转自如。
56、何谓太极拳的“内劲”?
答:内劲、万蕴之于内,发之于气,主宰于2腰,柔中寓刚之劲也,汉字的“劲”由“圣”“力”二字组成,“圣”作水脉解,乃经络也,故太极拳之劲,应作经络之力来理解。
内劲不同于拙力,拙力为外劲,用力则显力,不用力,则甚轻浮,拙力易断,最易为人所乘,内劲则富于弹性,如绵裹铁,分量极沉,又绵绵不断,变化灵活,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种内劲,亦可谓之太极劲。
纯刚无柔不是刚,而是硬,纯柔无刚不是柔,而是软,非柔软之软,乃瘫痪也,主张“沉”不是否定柔,把松而沉的“柔”与浮而嫩的“软”加以区分是必要的,内劲的感觉是松沉而浑厚,傅钟文先生谈其体会时说:“这种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又如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运用之时,这种浑厚的劲加上轻灵之功,即可得心应手。
57、怎样锻炼内劲?
答:首先,要按前述身法要领,做到姿势正确,锻炼方法就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一定要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要贯彻始终,运柔成刚不是先要松柔,后不要松柔,或先不用力而后要用力,要时刻朝松柔上去努力,在放松、用意的原则下,柔劲、刚劲都逐渐增长,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刚坚”练习既久,内劲自会日益增长。
58、什么叫换劲?
答:换劲,就是要把个人习惯上的僵硬呆滞的“拙劲”转变成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内劲”也包括把习惯上软而无弹性的动作,转变成松而沉、柔而浑厚的动作,这种换劲过程非常重要,要仔细体会要领,逐步实现,有时会有浑身酸疼、四肢无力的现象,此期过后,则身体活泼、精神旺盛,功效加速,若不注意换劲,虽然坚持,仍不能算是太极拳。
59、何为“上下相随”?
答:上下相随,即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就是整个身法、步法、眼法的有机配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要保持整个躯体的动态平衡和动态稳定,这样才能做到全身性的协调锻炼,上下相随要特别注意“主宰于腰”和分清虚实,否则不能协调。
60、何为“内外相合”?
答:即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手足合,心意与之俱合,内外相合,精神才能提得起,从而达到练神的目的。
61、如何做到“内外相合”?
答:从动作上,若以意识指导动作,则每动包含无数动与静的连续结合,在每一瞬间,都是前面姿势动的完成(静),又是新的姿势动作的开始(动),因而动即是静,静既是动,虽动犹静,这就是动中求静,用于推手,则是以静御动,凭借皮肤的感觉能力,随时改变动作的方向,这样才能舍己从人,从而借力发人,动中无静,则易被人利用。
从意境上讲,练至纯熟之时,神舒体静,有意归于无意,也就是进入了虽动犹静的高级境界,比如骑自行车,初学时不稳,总是着意于手脚之动作,纯熟之时,虽似无心而能随心所欲。
62、何谓“无人若有人,有人若无人”?
答:练拳时,无有对手,意若有人与自己推手,动作有阻力,姿势有用法,这样有利于内劲的增长,亦可存万人观看之意,此为之“无人若有人”
推手或表演之时,有对手,或有人围观,却意若无人,不乱章法,则易于成功,此乃“有人若无人”
63、太极拳三步练法歌诀若何?
答:三歌诀,包括练太极拳三个阶段的意境,并形象比喻了练拳要领。
一、 如站水中至项深,身体正中气下沉,四肢动作有阻力,姿势变换要慢匀。
此诀含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动作慢匀、迈步似猫行等要领,尤以在水中行走之阻力比喻,利于将意念贯穿于动作之每一瞬间,做到轻而不浮、柔而不软、松沉兼备而增长内劲。
二、 如在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腰如车轮精神涌,滔滔不断泗水行。
此诀含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气意鼓荡、神宜内敛、以腰为轴、圆活贯串等要领,乃为由练体阶段进入了练气阶段,内劲由浑厚而更见轻灵之关键,此时身法已就进展亦速。
三、 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精神合注神内敛,妙趣环生味无穷
此乃虚静而神凝之境界,形与意,从有而归之于无,虽动犹静,轻灵至极,其乐无穷
五、 太极推手基本知识
64、什么是太极推手?它与拳架有何关系?
答:太极推手,是利用太极拳技法,依靠皮肤及体内的感觉能力,通过肢体接触中的灵活运转而相互制约的双人对练活动,它和不受限制的徒手短打(散打)不同,不用护具,只按规则进行,也无伤害危险,既可作为练习和比较攻防能力的竞赛活动,也可作为一种舒筋活血、壮腰强肾、祛病延年的颇有兴味的健身方法,因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拳架是基本功,推手是运用,练架子是“知己”的功夫,练推手是“知人”的功夫,拳架中包含有技法可用于推手,推手则可体验拳架的意义,并检验走架的正确性,因此,推手和走架是相辅相成的,就健身而言,练拳以肃穆为怀,推手则心情活泼有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效。
65、太极推手包括哪些内容?
答:太极推手包括单推手,定步双推手,活步推手,大履推手及烂踩花等。
而前几种推手是以朋履挤按为主要手法、属正方向亦称“四正推手”,大履推手八法并用,且以履和靠的动作为主,走斜方向,故亦称“四隅推手”或“四履四靠”
烂踩花是没有固定程序,双方随机配合的一种推手方法,亦称“乱环”是要在各种推法纯熟之后才能配合好的。
66、太极推手的特点是什么?
答:推手虽不是散打,但毕竟是双人对抗性运动,而且是太极拳的双人对抗运动,所以必须以体现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如下:
a) 以柔克刚:练太极拳,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其内劲富于弹性,极为灵活,以此对人之刚硬,如绵裹铁、如海涛之颠簸巨轮、外柔而内刚,无往而不胜。
b) 以静御动:通过皮肤的敏锐感觉,心静体松,按对方的动作劲路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也叫“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静御动不是不要主动,虽是“后发制人”却能“后发先至”所谓“不占人先,不落人后”纯熟之时,亦可“引”出敌劲而利用之,仍为以静御动。
c) 以小胜大:即所谓顺势借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欲达此要求,必须在变化之中造成有利于我之形势,才能利用对方之力,再加上我之力,巧妙取胜。
d) 以迂为直:动作走弧线,通过旋转、折叠而避实就虚,化患为利,争取主动。
要做到这些,必须进行长期锻炼,客服习惯势力的影响,遵守要领,才能运用自如。
67、推手的要领是什么?
答:凡走架中的要领,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分虚实、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动中求静等,都是太极推手的基本要领,绝无二致,此外,由于推手是双人对垒,所以还要遵循对练方面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压迫掌握朋、履、挤、按着“四手”遵循“粘粘连随”这四手,避免“丢顶匾抗”这四病,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之效,如《打手歌》所言:朋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68、何为“八法”“四手”?
答:推手八法,也就是十三势所谓的朋履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基本技术,朋履挤按为“四正法”或“四正手”是正方向,採挒肘靠为“四隅法”或“四隅手”四斜方向。
所谓“四手”即指四正手或四隅手,由于八法以四正为主,故“四手”一般指的是四正手,
八法有诀云:朋在两臂,履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又云:朋要撑,履要轻,挤要横,按要攻,採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