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民族唱法的共鸣技术
民族民间唱法的共鸣应用技术很有特点,但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的理论文件中很少有歌唱共鸣的专门论述,即使是现在的许多民歌演唱家和教育家,也多借鉴西洋声乐理论。从民族民间唱法技术的歌唱共鸣效果看,大体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强调头腔共鸣,它强调高位置,但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
民族民间唱法的头声应用比较靠前,接近西洋靠前学派,头腔共鸣在声音中所占比便相对少一些。这种方法是与民间唱法对吐字咬字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的。“脑后音”指歌唱者发声时在适当的气息支持下,对整个声区采取较高的声音位置或声音响点,强调头腔共鸣作用(特别是在高声区),从而减轻喉部不必要的紧张度,使声音具有细致柔韧特点。脑后音的技术常用于戏曲和民歌中高音区的深唱,配之以丹田之气,可获得高亢明亮的歌唱效果,声音集中,穿透力强,传的远。
2 、重视口腔共鸣。注意发挥口腔共鸣的声音主渠道中的共鸣作用。
民族民间唱法主要是凭借口腔共鸣应用技术进行歌唱。口腔共鸣在各部分共鸣应用中所占比例最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腔技术。民族民间唱法对吐字咬字清晰度的极高要求,形成了特定的歌唱行腔技术。从理论上讲,口腔共鸣的形成部位同时又是字音形成的部位。古人吟诗就是把字中的韵母拉长,再赋之以音韵、声调的变化。吟诗的语言技巧讲究的是口腔共鸣,不注重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
相对而言,我国的传统唱法在口腔共鸣的使用方式上,非常强调声音的靠前,靠前则声音明亮、清脆、婉转、声音随字转腔换调,百变不空。口腔共鸣的大量运用在真声唱法中表现最为突出,无论是北方的脆亮,还是南方的酣美,都充分发挥了口腔共鸣的歌唱中的优势,特别要把声音送往声母的成形部位一一嘴的前部,并强调吐字的喷口力度和外口腔的打开,使唱腔亲切、明亮,即提高了字音的分辨力,又突出了口腔共鸣,从而形成了很特色的歌唱共鸣技术。
3、淡化胸腔共鸣.民族民间唱法中除少数情况外,对胸腔共鸣都不够重视,但就总体而言,更为注重的还是口腔共鸣。
只是为了大嗓门的歌唱共鸣效果,除去参入一定的胸腔共鸣外,相应增加了口、腔、喉腔的共鸣成分,使声音宽广、宏亮。
4、重视局部共鸣.民族声乐重视局部的引用技术,忽视整体混合共鸣,忽视各个局部共鸣间的整体配合。
对民族声乐中,对局部共鸣的强调,一方面表现在共鸣位置的定位交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单纯真声和单纯假声唱法技术对单一共鸣的局部追求上。民族民间唱法的共鸣应用技术,还因受呼吸方法的影响,比如:提气等,使声音浅、薄、飘、轻。另外高喉器的发声技术对共鸣的影响也很大,使声带的紧张力度相应增强,声音偏于紧张、单薄等。
【民族唱法的共鸣技术】相关文章:
民族唱法演唱共鸣方法技巧08-27
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不同10-23
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区别05-31
什么是民族唱法08-06
美声唱法中共鸣的运用09-16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对比09-29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08-16
民族声乐唱法技巧10-28
民族唱法的呼吸技巧09-23
民族唱法发声技巧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