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培训 百文网手机站

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时间:2022-08-30 14:27:09 声乐培训 我要投稿

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歌唱一般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现在又有了原生态唱法。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误区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误区,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误区1

  打哈欠。歌唱时口腔的状态,美声的演唱者都知道要求打哈欠时的状态。用打哈欠来提升软口盖,德国名歌唱家利里.雷曼的《歌唱方法》对后代声乐界影响很大,她说:“要练习头音一方面放松咽颚弓,一方面尽量提高软口盖,尽量的提高,好似提到头里似的。同时在头顶上想‘嗳’的声音……”(蒋英《西欧声乐技术和它的历史发展》)。

  多年前,歌唱家张丽娟、施鸿鄂就批评过这一教学方法:“目前一种相当流行的办法,是打哈欠提软口盖,但是软口盖提起,不仅对气息喉头状态有害,而且是使声音共鸣指向软口盖,而软口盖是软的,它不仅不起共鸣,相反吸收声音,因此,用这种方法的声音是气少声多、空闷、声音靠后、吐字不清楚。我们常说有些唱“洋唱法”的人唱歌时口里象含有东西似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假如我们承认软口盖有所动作,那只是在高音时由于硬口盖的张开而牵连的,并不是有意识的抬起,尤其不是抬起小舌头部分“。他们认为“帮助歌唱者控制调节声音共鸣、改变音色和吐字,这就是硬口盖、舌头、上下颚及唇”。

  王福增教授也认为:“低音区共鸣在喉,中声区共鸣在硬口盖,高声区共鸣点要穿透硬口盖进入头腔”。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巴拉教授认为:“歌唱家对于有浓厚头腔共鸣的发声,主观上感觉应当是好象在‘面罩’部分有振动。但是各种不同的歌唱家的这种感觉是各不相同的,男高音感到它在硬腭上面的某个地方,在颧骨部位的面颊上,男低音则经常感到在门齿后面”。

  要使歌唱时硬口盖保持张开状态,单纯地说打哈欠会走入歧途,所以有好多说法,比如说“吸气状态”、“喝水状态”甚至“半打哈欠”,可能要好一些。

  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误区2

  关于“吸着唱”或“对自己唱”。这几乎是上个世纪来我国讲学的外国专家以及国内的声乐教员的普遍要求。但是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蒋英教授就说:“声乐教学家们都是喜爱用想象的语句来代替正面的解说的。例如‘歌唱在呼吸上面’、‘把声音吸进去’等等,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可是误会也难免的”。

  我曾经听一个合唱队演唱,几十个人却听不到声音,即便是有一点声音,也是声音靠后、发闷。我们说吸着唱只是指歌唱时口腔内部保持的'状态,并不是指咬字、出声的共鸣位置,而汉字的发音位置都在唇、齿、舌、牙、喉,其中唇、舌、齿、牙都集中在口腔的前部,如果过分强调了吸气状态,就会有损咬字发音和头腔共鸣。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声乐教育家、合唱指挥家马革顺先生在教学中,一直强调声音要“勾”、“收”,强调咬字一定要清晰、明亮靠前,甚至给人的感觉在嘴前。这种声音听来很年轻、很美。

  关于这方面,我的认识是,吸气抬硬腭,咬字越前、越清晰越好。不要怕“白”了,有竖的状态管着,声音“白”不了。

  美声唱法是科学的发音,而中国汉字发音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何将两者完美结合,是多年来我们音乐工作者探索的道路,单纯强调任何一方面,“有声无字”、“有字无声”都会使我们声乐艺术陷入死胡同,都是没有前途的。

  拓展阅读:美声唱法发声训练

  调整声带闭合力,寻找“声门适度感”

  ①、培养良好的听觉:

  能否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和自己的听觉鉴赏力有很大关系。经常欣赏著名歌唱家的歌唱,将他们美好规范的歌声在心理上形成声音的表象,才能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找到美好的音色。

  ②、“感觉不到喉的存在”:

  美好的歌唱,虽然是从歌唱者的喉咙里唱出来的,但,歌唱者自己却感觉不到喉的存在。正如沈湘教授所说的:“意大利人没有喉,指的是意大利人唱时感觉不到喉的存在,完全是共鸣,什么别的也听不见,只有声音,根本没有喉。所以这个概念,我们也理解:声音是从喉出来的,但绝对不能在感觉上有喉的存在。有了喉的存在的感觉时,大概是过分紧张用力了。”学唱者应牢牢记住沈湘教授的指导,练唱时,请“忘掉你的喉头”。

  ③、用正确的位置歌唱发声:

  发声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声音的质量。不妨做一下移动发声位置的实验:发声位置安放在喉头与声带的部位,不仅声音很难听,而且歌唱者感觉唱得很难受;如果将发音位置移在喉结下方第二纽扣处,让声音“落”在这个位置上,声音立刻就变得好听起来。这才是“美声”唱法正确的发音位置。用正确的位置歌唱发声,是间接发声的感觉,它可以缓冲气息对声带的直接冲击。并能解除声门下多余的气息压力,使声门的调整变得灵活、自如。

  ④、寻找“声门适度感”

  发声之前,歌唱者先想好发音位置(在上胸部第二纽扣处),找到想象之中的“嗓子眼儿”。然后,用“叹气”发声的感觉,往“嗓子眼儿”里叹气,“轻轻一‘叹气’,气一碰‘嗓子眼儿’就响了。”特别重要的是沈湘教授强调指出的在声门上是找气儿不找劲儿,感觉气和声音混在一起,一道从‘嗓子眼儿’出来”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