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应以社区为本的社区社会工作理念为引导,综合应用社会工作各种方法,整合公益和慈善的资源,一起向着和谐社区,人人安居乐业的远景迈进。此为道明而术优,最终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回应如今政府的政治诉求。
一、社会工作为什么要本土化
首先,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的迫切需要。
翻开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工作是随着社会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一个解决和舒缓社会问题的职业门类。它这样的基因构成,就决定了在中国推广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回头看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当年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提速是何其相似。相应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无论是老生常谈的老龄化、环保、贫富差距,还是最近提出的流动人口和心理抑郁,这些问题都在呼唤着社会工作的介入。虽然与国外相比,这些问题的表述都是相似的,但是,问题的起因却有中国的内在特点,如果忽视了中国的社会发展特点,而盲目推广社会工作,势必会影响社会工作应有的成效,甚至会适得其反。
其次,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举世认可的职业,这一点从如今社会工作发展的蓬勃程度中就可见一斑。凡是能成为一个职业的工作内容,必然是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用的,否则不但人民群众不会认可,市场不会认可,政府也同样不会认可。而社会工作的推动作用则在于成效的凸显,在于人的改变,在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如果这些东西没法达到,社会工作迟早会因水土不服而退出中国。因此,要想社会工作在中国进一步发展,职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那么本土化的改良就必不可少,社会工作只有从中国本土的情况出发,方能在中国职业分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
二、社会工作能不能本土化
如前文所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今的中国社会是否有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趋势已经出现
十六大决定建设一支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那个时候的的社工发展只能叫做跟风,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就业后的专业转化率(我自己的定义,就是专业技术转化为社会产出)非常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政府还不知道怎么来给这个新兴职业找个合适的盈利点,说到底就是社会工作的发展是自上而下的,而非产生于社会诉求。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了加速社会改革,优化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街道共治,深入探索社区自治成为一线城市的重要工作内容,当政府的目光转向社会问题的时候,社会工作的春天才真正到来。此为势已取。
其次,行业相对成熟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跌跌撞撞,已经逐渐完成了从学术引入到社会实践的转变,随着专业转化率的提高,社工人才在社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和十年前相比已经可以称为相对成熟了。此时能够踏上政府职能转移的节奏,在政府解决社会问题中拿出自己的专业姿态,为政府分忧解难,必将推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社会工作本土化成为可能。此为术已优。
最后,萌芽已有收获
这里的萌芽是指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的萌芽,或者可以直接了当的说,张和清教授带领绿耕探索的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并且这些成果也证明了,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然选择。此为道已明。
综上所看,社会工作本土化已经完成“取势,明道,优术”的三个步骤,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普及。
三、社会工作如何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战场在社区,或者说是在居民的聚集区。包括现在的某某小区,某某居委会,也包括城中村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乡村。
这些地方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也是社会的根基所在,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聚集的地方。只有把这些地方的问题解决,让这里的居民安居乐业,才能让每一个个体的问题得到相应解决。
因为我们必须有这种认识:社会问题的产生不是个体的原因,而是这个社会出现了问题,所以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个案,甚至小组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而社会问题的解决,也不能寄希望与政府,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唯有从社区出发,从社会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出发,才能正在的解决问题。当居民之间的关系变的柔软了,那么每个社区的环境就变的和谐了。
四、如何推动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
张和清老师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专业社会工作者扎根城乡社区,在相伴同行过程中推动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并满怀信心地工作和生活,应该是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
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开展应该遵循三个步骤,寻找四个切入点。
三个步骤就是研究-组织-社区重建。这也是社会工作萌芽初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研究是目的,而非形式
这个步骤的关键是融入居民,贴近社区,和社区居民打成一片,从居民的角度去体会在社区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真正的了解现阶段社区居民关心什么,对什么问题最敏感。从个性化问题中总结出共性的问题,并逐渐梳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组织是根本也是核心
社区之所以成为社区,是因为他是人的集合体,回应了人类群居的原始诉求。但是如今的社区充其量是睡觉的地方,完全忽略了人类社交的需求,熟人社区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因此,在获悉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之后,需要以此为契机,将社区居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共同诉求的集合体,并逐渐规范起来,循序渐进的灌输“社区自治”理念,用大多数人的方法去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让社区居民看到改变的可能。
组织的建立有一个关键要素是公共空间的开放和管理。只有开放没有管理会沦为牌棋室之类的小团体空间。只有管理,没有开放会沦为居委工作的一言堂和表演场。因此,公共空间的建设需要开放和管理双管齐下,让社区居民有一个聚会的场所,让大家的思想有一个碰撞的空间。
社区重建是结果,也是开始
组织营造之后产生的行动计划,将成为社区重建的规划蓝图。而这虽然是研究-组织之后的结果,但更是整个社区工作真正的开始。唯有有条不紊的推行社区重建,将居民的问题用居民的方法一一解决,在同居民相伴同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协作者的作用,让“社区自治”落到实处,回归本源。
而四个切入点是公共参与,文化认同,社会互助,社区经济。这四个切入点是理想社区的四个体现,因此也将成为开展社区工作的'四个切入点。而这四个切入点都回应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让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把人聚集在一起。换句话说就是要“深得民心”
公共参与的核心在于爆点
所谓爆点,就是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找到这个爆点,然后引导社区居民参与解决,将会成为开展社区工作最好的切入点。比如,社区居民为关心的拆迁问题,停车问题,群租问题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企业的大额捐赠等等,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都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当然了,正向的切入点更容易操作。
文化认同的核心在于归属
古代祠堂制度是社区文化认同的最高体现。如今的社区除了广场舞,也许很难找到更好的机会让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了。但是,广场舞并不能成为文化认同,只能成为实现文化认同的一个契机。如上所述人的群居需求,可以解释广场舞如此火爆的原因,只是,广场舞没有得到良好的引领,成为昙花一现的群众聚会。真正的文化认同在于获悉社区居民的精神寄托,挖掘深层次的东西,以此为突破口,将社区居民吸引到一起。
社区互助的核心在于人情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僵硬,那么社区的关系同样会充满矛盾。社区互助是缓解邻里关系的重要手段,而实现的核心就是人情。人类的天生特质就是付出为乐,只有让互助成为一种风尚,才能真正的激发人类的这一天性。在付出与接受过程中逐渐拉近彼此的距离,感受到社区中的人情味。
社群经济的核心在于优势
开展社区工作的时候需要明确一点的就是:这个社区有什么,而不是盯着社区中没什么。知道社区有什么之后,以此为核心,嫁接额外的资源,以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只有建立基本自给自足的经济才能让社区工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能得到社区居民的真正认可。此法在乡村社区工作中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五、社区社会工作的政治诉求
以上社区工作开展的设想是完全学术型的思考,那么在当今中国社会推广社区社会工作是否可行呢,以下就是此项工作的政治可能。
首先,社区是执政之基
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执政党坚实的执政基础,而执政的基础在于社区,在于民众,在于社会问题最集中的金字塔底层。唯有这个层面的问题得到缓和或者解决,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社会安定与和谐。本届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开始有序的推进基层社会问题的解决,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关乎国家安危的核心。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其次,社区是自治之本
优化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来,政府简政放权的落脚点还是在社区,而社区有效、高度的自治是权力下放的基础。如果社区政治环境不佳,群众基础不牢,放权的结果必然是危险的。因此,简政放权的先锋就是社区群众基础的改善。在社区工作中做到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是目前所有基层政权的核心目标。而社区社会工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
最后,社区是民生所在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满足人民需求的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如今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社会问题的解决成为了翘楚行业。包括以改善水、空气质量为核心的健康产业都成为资金流入的洼地。社会问题的焦点在社区,在人类聚集的最基本单元,社区问题的解决关乎民生的改善,关乎社会问题的缓和。
如上所述,政府已经将目光聚焦在社区,已经意识到社区的核心地位,因此,社区社会工作的推进可谓正当时。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