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师《工作实务》全真模拟题及答案

时间:2024-09-26 16:21:51 社会工作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8社会工作师《工作实务》全真模拟题及答案

  1[简答题]

  邓阿姨,今年69岁,46岁时因儿子读高中就提前退休在家当起了全职太太。

  老伴儿在单位退休后又被公司返聘当顾问,平时很少在家。老伴儿本来就话不多,回家后与邓阿姨交流也较少。儿子结婚后不与二老住在一起,由于儿子工作忙、经常到外地出差,很少有时间来看她。邓阿姨平常除了看书、看电视,也没有别的爱好,除了每天到最近的超市买菜,几乎不出门,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她也不参加。她常感到孤独、冷清,自己放弃工作专心陪儿子念书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最后儿子不在身边,一年只来看她几回,这令她很失望。现在她每天都在反复地想这些事情,想想自己本来也可以像老伴儿一样老了依然有自己的事业可以忙碌。日子久了,邓阿姨有时情绪异常,与儿子关系紧张,见了儿子、儿媳就唠叨、抱怨甚至发火,经常引起家庭矛盾。去年,邓阿姨在家服安眠的药自杀,被老伴儿发现,送往医院。后经医生诊断,邓阿姨得了抑郁症。

  【问题】

  1.上述案例中,邓阿姨的需要是什么?

  2.从社会支持网络看,材料中邓阿姨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答案要点】 1.邓阿姨的需要有:

  (1)娱乐休闲。邓阿姨闲暇时间多,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

  (2)社会参与。邓阿姨可以多参加社区活动,参与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想法。

  (3)婚姻家庭。邓阿姨与老伴儿需要更多沟通,以缓解她的抑郁心情。

  2.从社会支持网络看,材料中邓阿姨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以下不足:

  (1)家庭体系。邓阿姨在家中没有获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与儿子老伴儿缺乏沟通。改善亲子关系的需要,改善邓阿姨与儿子的紧张关系,增进他们之间的沟通;改善夫妻关系的需要,老年人也向往美好的婚姻,应促进邓阿姨与老伴儿之间交流沟通方式的改善。

  (2)老年人与社会相融合方面。邓阿姨平时不出门,不参加社区活动,导致与社会无法紧密融合。

  【解析】

  第一问主要考查老年社会工作中老年人的需要。第二问考查建立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相关要素。

  2[简答题]

  李某今年35岁,由于抢劫****被判入狱十年。现在刑满释放刚刚回到社区中,由于在监狱里面待了很长时间,与以前的朋友联系很少,回归社会后,自己没什么朋友,现在的朋友都是在狱中结识的狱友。由于犯过重罪,李某求职了几次都因为自己不清白的履历而被拒之门外。他走在社区中,经常听到人们在背后议论他,而且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社区居民看到李某都是绕道而行,唯恐避之不及。由于内心苦痛无处述说,李某因此经常独自抽烟、喝酒,脾气日渐增大,在家经常无故骂人、摔东西,而且参与聚众赌博,有时候在社区中趁无人注意便会破坏社区的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

  社区居民发现了李某这一情况后,求助于社区工作者小王,通过走访社区居民后,小王了解到李某经常帮助邻居鳏寡残疾人孙大爷,李某也曾想要帮助社区其他居民,但都遭到拒绝。小王决定为李某开展相应的服务,同时改善社区社会环境。

  【问题】

  1.了解到李某生活的社区环境后,小王如何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改善社会环境。

  2.小王决定依据行为治疗方法的操作性的技巧为李某提供服务,请结合案例简述内容。

  【答案要点】 1.社区工作方法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1)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

  (2)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服务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3)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2.行为治疗法是以学习理论和实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行为治疗法不注重人的内在心理机制,而只注重人具体可见的、可以度量的外在问题行为。

  行为治疗法有很多特色治疗方法与策略,操作性的技巧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主性行为,例如谈话、走路和工作等。常用的操作性治疗的技巧有如下几种:

  (1)正增强。在李某帮助邻居残疾人的行为后给予奖励性刺激,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

  (2)负增强。在李某出现骂人、发脾气、摔东西等行为之后给予厌恶性或不愉快的刺激,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

  (3)消减。当李某出现赌博、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之后便扣除增强物,以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

  (4)塑形。当李某出现想要帮助社区居民近似目标的行为时给予奖励,以建立新的目标行为。

  (5)连扣。以按部就班的方法,把李某所需要完成的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的程序和步骤使李某能够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6)惩罚。在李某出现骂人、摔东西、破坏公共设施等不理想行为时给予厌恶刺激,以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

  【解析】

  第一问主要考查社区工作方法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第二问主要考查改善矫正对象偏差心理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行为治疗法的操作性的技巧。

  3[简答题]

  方婆婆,70岁,腿脚略有不便,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听音乐。她很伤感,感觉自己对外面的世界失去了兴趣,虽然有生活处理能力,却无心照顾自己。方婆婆的子女平时都要上班,家中没有人照顾她。方婆婆的儿子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将她送到了离家20公里远、收费比较高的养老院。

  入住养老院半年后,方婆婆还难以适应定时吃饭和定时熄灯等管理制度,也不喜欢院方组织的郊游活动,她感到既没有人可以交流谈心,也不能经常请假回家,只能待在这个“小地方”。渐渐地,她越发感到手脚没有力气,浑身不自在。针对方婆婆的情况,养老院没有提供具体的服务,方婆婆强烈要求回家。

  方婆婆儿子发现社区开办了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包括家务助理、送餐、家庭病床等,价格也比较便宜,社区里有很多母亲的老朋友,并有志愿者提供服务。方婆婆的儿子为母亲申请了居家养老服务,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

  1.结合案例,指出该养老院服务存在哪些局限性?

  2.依据机构照顾理论,结合案例中方婆婆的问题和需要,提出改善该养老服务的建议。

  3.结合案例,简要说明居家养老的优势。

  【答案要点】 1.养老院是一个高度行政化和标准化的养老机构。专为接待自理老人或综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机构的管理过程中以行政为本。因此,养老院的服务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老院以统一规范为前提,设置定时吃饭和定时熄灯等管理制度,不符合个别老年人的需求,违背了社会工作中“以人为本,回应需要”的专业价值观。

  (2)该养老院组织老年人参加郊游活动,而没有针对个人的情况提供服务,忽视了服务过程中的个别化原则和服务对象自决原则。

  (3)该养老院实行封闭式管理,限制老年人请假回家、行动外出等自由,忽视了老年人社会参与、就业休闲等层面的需要,形成社会隔离,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养老院致力于老年人的养护工作,忽视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导致方婆婆在养老院里找不到人交流谈心。

  2.老年机构照顾理论主要有“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和“延续理论”。

  (1)“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注重采取措施抵消随着老年人身体功能的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老年人减少选择的活动,把能力和精力放在少数能掌控的事情上,在这些事情上尽可能地发挥最佳功能,并辅之以补偿措施。结合方婆婆的需要,具体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①养老院的规章制度应稳中有变,视老年人个体情况灵活应用,减少其对老年人精力的牵扯和老年人自由的限制。②应该加强老年人之间、工作者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③设置老年人喜欢并乐意投入精力的活动,例如方婆婆喜爱的音乐赏析。

  (2)“延续理论”强调老年人在内在品性爱好上的延续和外在的物理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延续,在机构服务与环境能契合老年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延续性需要的情况下,老年人便能对照顾机构的生活有良好的适应。结合方婆婆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①养老院应该积极联系家属,增加探亲机会,并给予老年人回家的自由,保留其对家庭生活的延续感。②多陪老年人收看节目、欣赏音乐、探讨新闻,让老年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辅助老年人的外在延续性需求的满足。

  3.居家养老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子女熟悉老年人健康状况,能够进行或辅助展开精心照料,可同时满足老年人健康维护和居家安全层面的需要。这样既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照料,也能减少老年人对后事安排的顾虑。

  (2)子女、老伴儿、朋友、同事等都在周围,可充分满足老年人婚姻家庭、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层面的需要。这样无论是在心理上、精神上还是情绪上都能使老年人得到极大的满足。

  (3)投入相对较少,有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节省社会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老年人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4)居家养老有利于服务老年人的社会工作更好地以个别化原则和服务对象自决的原则展开,有利于社会工作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区气氛的和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老年社会工作实务领域老年机构照顾的内容。

  第一问考生可以结合老年社会工作的原则和价值观,直接从案例中总结得出。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对案例中所涉及内容的归类和总结,逐条列出养老院的服务局限性,谨防所有内容都混答在一起。

  第二问考查考生对老年机构照顾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在对老年机构照顾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实际情况,即可轻松作答。

  第三问考查居家养老的优势,这点未在课本中大篇幅介绍,没有现成可参考的答案。考生可以结合老年机构照顾存在的不足,以及自身经历和经验,来回答居家养老的优势。

  回答时仍需注意对每个方面要逐一罗列清楚。

  4[简答题]

  赵婆婆,65岁,老伴儿去世后从南方搬到北京跟随儿子生活。来到北京后,她感觉到了很多的不适应。一方面,孩子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少能够陪伴她,而自己对居住的环境也不熟悉,每天多数时间只能一个人待在家里面,非常孤单,同时,因为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圈,经常怀念过去在故土的生活,时而会产生一些焦虑、烦躁、抑郁的情绪;另一方面,由于气候、水土、饮食等各方面的南北差异,赵婆婆经常感到身体不舒服,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在一次入户走访的过程中,社工小张了解到了赵婆婆的情况,并发现,除了个人身心方面的不适应外,赵婆婆对自己的儿子也有比较多的意见,认为孩子没有经常陪伴她。但比较好的是,赵婆婆非常希望去接触周围的邻居,融入社区,更想了解北京。小张在与社区居民的更多接触中,发现在自己服务的社区内,与赵婆婆有类似情况的老年人还有好几个。为了让老年人更好的生活,社工小张决定采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

  【问题】

  1.根据材料,请分析赵婆婆目前的生活中存在怎样的问题?

  2.根据上题分析的问题,请说明社工张在制订服务计划时的服务目标有哪些?

  3.结合社区社会工作中的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的方法,请具体说明社工小张在帮助赵婆婆时可以采用的策略。

  【答案要点】 1.赵婆婆目前的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对家乡和故土的回忆和思念。

  (2)陌生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圈引起的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

  (3)陌生环境的不适应问题。

  (4)气候、饮食差异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

  (5)缺乏亲子沟通的亲子关系问题。

  (6)社区融入感较低问题。

  2.社工小张在制订服务计划时的服务目标包括:

  (1)缓解赵婆婆等老年人远离故土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2)加强对新环境,包括对新社区和新城市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其适应能力和技巧。

  (3)提升老年人在自我身体保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特别是应对气候、饮食差异等对身体健康有影响的方面的知识。

  (4)构建老年人群体的支持网络,包括老年人群体之间相互支持的互助关系、老年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支持互动关系、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相互沟通的亲子支持关系等。

  (5)提升老年人的社区责任感,挖掘老年人的优势和潜能,服务社区、贡献社区。

  3.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的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其特点是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概念,用各种方法去建立、强化和维系个人和群体的网络,使这些网络能够发挥积极的支持作用,帮助个人和群体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具体而言,社工小张在帮助赵婆婆时可以采用的策略为:

  (1)发挥个人网络的支持作用,鼓励老年人的子女等亲人们关心关爱老年人,多沟通,多交流,提升亲子关系,同时也缓解老年人对于故土生活的怀念。

  (2)发挥志愿者联系网络的支持作用,组织社区内的大学生、社区党员等与老年人建立联系,带领老年人了解社区,进而走出社区了解北京。联系社区内的保健、饮食专家,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讲座,帮助老年人了解获取身体保健、健康的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3)发挥互助网络的支持作用,将老年人组织形成互助小组,加强互相的沟通和支持,促进信息分享和经验交流,在缓解老年人心理孤独和人际交往圈过窄的同时,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

  (4)发挥邻居协助网络的支持作用,通过各种活动召集和推动社区邻居对老年人的了解,强化邻里关系,发展互助性支持。

  【解析】

  本题的主要考点涉及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中的预估、服务方案的目标设定、服务策略和社区社会工作中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的方法。前两问,根据案例描述,联系老年群体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可以得出,最后一问根据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方法的内容,并联系材料、服务目标就能获取具体策略。

  5[简答题]

  在上海市某社区,有一名中度智障的小伙子叫张明。在出生时由于母亲难产造成他智力落后。由于智力问题,他一直没有结婚,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已经去世,家里还有一个远在日本工作的姐姐。以前张明的生活主要由母亲来照顾,但前几年母亲由于年龄大了,患了中风一直卧床养病,因此只好雇了一个保姆来照顾母子俩的生活,经济上主要靠姐姐寄钱支持。

  小的时候,家里人怕其他人欺负张明,嘲笑他,很少让他和周围人来往,案主只和家里人保持交流。但是随着姐姐的出国工作、父亲去世和母亲卧病在床,家里很少有人和他再聊天,他也开始越来越封闭自己,不敢和邻居打交道。

  以前,张明在福利工厂工作,但由于工厂效益不好,已经下岗在家。他每天无所事事,要么闷在家里,要么在街道乱转。见了人就躲,实在躲不过去,就低着头不敢看人。母亲看到儿子每天闷闷不乐的样子,很着急,也很心疼,但由于中风影响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和儿子正常交流,有时只能独自流泪,担心一旦自己走了,儿子怎么办?有什么事,他也不会跟别人讲。

  远在日本的姐姐已经定居在那里,偶尔会打电话过来,一般也是姐姐说的多,弟弟只是听。

  张明这种异常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工作者小李的注意。因为他经常会在街道里看到衣冠不整、发须脏乱的张明,有时候小李主动和张明打招呼,但张明都是低着头不敢和他说话,甚至掉头就跑。这让小李很困惑,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怕和别人接触。于是,他到社区了解张明一家的情况,并决定要帮助张明。

  在社区主任姚阿姨的带领下,小李来到了张明家。开门的是保姆,张明不在家,张明的妈妈见到姚阿姨很高兴。姚阿姨将小李介绍给张明的妈妈,并告诉她社区要开展“社工帮残”活动,小李以后会经常来帮助张明,让她将张明的情况和需要帮助的地方告知小李。张明的妈妈将自己的担心告诉了小李,希望他能够帮助张明不要害怕周围的人。

  随后,小李几次来到张明的家里了解情况,有时张明在家,但一见到小李就躲起来,只有在母亲叫他过来的时候,他才低头过来。这时,小李会亲切的向张明询问一些情况,但他始终不说话。看到这个情境,张明的母亲只是唉声叹气。

  经过几次交流,虽然很艰难,但是小李也收集了很多有关张明的情况。张明小时候活泼好动,但由于智力问题,经常受到了周围孩子的欺负。家里人害怕他再受欺负,曾有一段时间把他关在家里,不许他出去。开始的时候,张明会哭闹着要出去,这时候,父母就吓唬他,渐渐地,张明不闹着出去玩了,总是一个人缩在家里,也很少和家里人说话。有时候父母带他出去,他也总是紧紧地拉着大人的衣服,不敢松手,一看到有人走过来,就躲在父母亲的身后,这时候父母也会下意识地搂住张明,不让他感到害怕。从小到大,张明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社区为了帮助张明解决生活问题,将他安置到区里的福利工厂工作。起初,他不敢一个人去上班,父母只好每次都有一个人陪他去上班。后来慢慢地他敢独自去上班了,但从不敢和同事们说话,同事们都说他是个怪人,好像得了“自闭症”。福利院由于效益不好,没过几年就倒闭了,张明也只好回家。幸好父母还有退休金,生活上还算过得去。

  在家里,张明还算听父母的话。有时候会帮父母做一些力气活。由于智力问题以及与人交往困难,张明从来没有交过朋友,但有时候喜欢趴在窗户上看户外的人聊天。

  【问题】

  1.根据案例的情况,张明主要面临什么问题?

  2.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参考解析:1.张明的主要问题是: (1)在认知上,由于小时候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使他形成了“周围人很坏,会欺负我”这样一个简单刻板的观念。

  (2)在情感上,他对周围人有一种不信任感,当他和其他人(除家人外)在一起时,会感到很害怕。

  (3)在行为上,他不能也不知道怎么和其他人交流,甚至出现逃避的现象。

  2.根据张明的情况和对张明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

  (1)帮助张明改变认知。通过和张明的多次接触,与张明建立信任关系。由于张明是残障人士,他的理解水平有限,并且从小就形成“周围人很坏,会欺负我”的认知,所以社会工作者对张明的帮助要有耐心,并尽量增加接触的频率,放缓改变的速度,逐渐培养张明说话的能力,还要鼓励他说话,增强其勇气。

  (2)帮助张明掌握简单的人际交往技能。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张明能和别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3)改变张明的家庭环境。社会工作者要和张明解释张明行为的形成原因,让她理解到对张明的过度保护只会让他更加封闭自己,可以让母亲鼓励和帮助张明与他人接触和交往。

  (4)可以让张明参加智障人员活动小组,这样能让张明在和其他智障人员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社会工作师《工作实务》全真模拟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2017年社会工作师工作实务模拟题及答案06-03

2017年社会工作师实务模拟题及答案解析05-03

2017年社会工作师实务案例模拟题及答案07-15

2017年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案例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0-09

2017咨询工程师《方法实务》全真模拟题及答案08-27

2017咨询工程师《方法实务》全真模拟题答案07-05

2017年社会工作师《工作实务》考试模拟题(附答案)07-05

2016初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全真模拟题及答案11-03

2017年社会工作师实务考试及答案10-03

2017年社会工作师工作实务模拟题及解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