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 百分网手机站

社会工作互动涵义及类型

时间:2017-06-28 08:25:47 社会工作者 我要投稿

社会工作互动涵义及类型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互动涵义及类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

  (1)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并非只是在面对面的场合才发生,存在着间接互动;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 社会互动的情境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了解情境及情境的要求,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互动的情境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可以区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不同情境对于互动有着不同的要求。

  (2)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交情境

  这是根据互动的目的所进行的区分。在工作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很少有情感的交流;在社交情境下,人们往往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目的,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有较深的感情投入;熟悉情境主要是指人们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3)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这是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所做的区分。情感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人际互动和社会交换遵循需求法则;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公平法则;混合关系是指个体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交往双方都预期将来还会继续交往,并有一定的情感联系,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人情法则。

  (三)社会互动的过程

  关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主要有两种观点:

  (1)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社会互动可以区分为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和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但是,首先,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其次,在互动的各个阶段中往往伴随有情绪的因素,因此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到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再次,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2)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主张把互动过程区分为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四个阶段。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1)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

  (2)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五)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

  (1)社会互动的维度

  通常,为了具体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人们要考察社会互动的以下几个维度:

  1.向度,反映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

  2.深度,反映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3.广度,反映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互动的多寡;

  5.强度,反映互动中情感投入的强弱。

  (2)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合作成功具备的条件有:目标一致、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动作配合、要讲信用。

  2.竞争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特点如下:首先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其次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比较少和比较难得;最后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非反对其他竞争者。

  3.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是直接的反对关系。

  冲突与竞争的区别:首先,冲突的目的更为直接即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其次,冲突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最后,冲突各方所争夺的目标具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

  4.强制

  强制是指社会互动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和制约。

  5.顺从与顺应

  顺从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或主动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

  顺应的含义比较广泛一些,除了顺从的含义外,还指互动的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六)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1)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由集合行为引起的是少量的非常规事件。

  (2)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

  (3)与组织行为相比,

  1.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主要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

  2.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

  3.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则是通过个人情感的相互刺激而产生的;

  4.从持续时间上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七)集合行为理论

  (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努力。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条件,它们是: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为了避免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减压阀理论”,认为社会应该有自己的减缓结构性压力的机制,以疏导社会成员中的一些不满情绪,避免不满情绪向现实行为的转化。

  (2)模仿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多数入将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出现“还原现象”。这时人们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产生。

  (3)感染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参与集合行为的人,其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以及暗示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

  (4)紧急规范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这种“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而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作是“紧急规范”。

  (5)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人们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些破坏性集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集合行为中的人处在匿名的地位上,从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并降低了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由此在集合行为的场景做出平时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举动。

  (6)信息传播理论

  该理论强调信息传播在促发集合行为方面的作用。集合行为是非组织行为,它的信息不是得自组织渠道,而是来自非组织渠道——谣言。谣言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但在社会出现压力时更容易流行。正是谣言的传播,引导了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从而导致集合行为。在另外的情况下,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也会促发集合行为。

  (7)控制转让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中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理性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但是这种转让实际上是理性权衡的结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转让行动的控制权,并不必然导致混乱,但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会发生集合行为。

  (八)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1)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作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

  (2)谣言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事实根据的描述某一广泛关心事件的信息。

  (3)流行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为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模式,它涉及服饰、音乐、美术、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