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分析

时间:2024-06-30 01:31:14 社会工作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分析

  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使养老机构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护理,还能够满足心理上的保护和发展。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机构养老的必然性研究

  (一)老龄人口的剧增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社会保障机制和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在逐渐扩大、医疗保障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在逐年上升,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9% 。老龄人口的急速增加则使得老年人的抚养问题日益突出,穆光宗(2012)认为“人口急剧变迁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逐步增大”,黎民(2009)表示“我国在经济尚不发达背景下的人口迅速老龄化,使‘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凸显”,无论是历史的原因导致的人口老龄化加速还是经济原因造成的我国对于沉重养老负担的无力,机构养老都是解决现阶段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法宝。

  (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主要以联合家庭为主,子代对年老父辈的赡养和承欢膝下被认为是“孝”的表现,父辈主要由儿子和媳妇赡养,主要以家庭养老解决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几千年来的传统模式,家庭结构也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流,家庭的养老功能被弱化,子代对于老年人的赡养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老年人的空巢化趋势导致无人照料的老年人面临生活危机和自理困境。机构养老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在满足老年人照料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养老的压力。

  (三)成本――效益的驱使

  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公办和民办的,而各自又包含两种运营方式: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民办民营。将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一般是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比起与老人同住每天照顾三餐、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和让老人独自居住每天担忧其安危来说,养老机构所能够提供的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更贴近一般人所期望的老年人照料模式,在付出一定成本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

  二、老年人需求探究

  (一)老年人生理需求

  老年群体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年龄的增长,而伴随着生理上的衰老化、伤病化,导致老年人有时难以自理,产生照料的需求。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和机能弱化,老年人自身防御能力和康复能力都较之年轻的时候要弱许多,产生护理和康复训练的需求。当老年人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健康的生理需求后就会追求发展性的生理需求,如运动健身获得强壮的体魄、如追求更高质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资料。现阶段养老机构普遍只能够实现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护理需求和一些简单的娱乐需求,但对于有康复需求的老人来说,养老机构一般是让老年人卧床实行全护理的方式取代康复性训练,削弱了老年人完全康复的可能性和康复的信心。养老机构中传统的老年社会工作只局限于“老有所养”这一层面,忽视了老年人之间的互助与老年人自身潜能的发展,缺乏促进其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动力。

  (二)老年人心理需求

  老年人需要支持和关怀以及认可,同时也需要缓解其对死亡的恐惧。老年人的支持系统一般由配偶、伴侣、家人和照顾者组成,是社会工作者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对于了解老年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他的支持系统就会发生改变,家人与老年人之间的距离变远,照顾者变成了养老机构的护工,在养老机构中的社交网络一般是以同一房间的成员所组成的小团体为基础的,同质性群体的聚集能够为老年人之间的交往产生更多的相似性,使得老年人之间能够自主互助。老年人对于死亡会产生恐惧,家属也会不能够接受老年人的离去,由此老年人及其家属所产生的焦虑、畏惧的心理无法排解,对死亡的认识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理解,临终关怀能够让老年人对于死亡和自己走过的人生有新的认识并且能够充分地肯定自己。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除了需要满足“老有所养”的需求,还应重视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增强老年人增值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实现老年人的自助与互助,减弱“老年人”这一标签所标志着的被照顾、无作为的角色给老年人本身带来的压力和孤单。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与实践权的获得的必要性研究

  (一)理论框架概述

  1、实践权

  实践权是指行动者经过他人同意或强行进入后者主导的空间开展活动的能力。社会工作是实现助人自助的实践过程,而实践权的获得是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工作方式和技巧在工作的领域和对象中获得接纳和信任的过程。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较为迟缓,还不太成熟,在养老机构中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最大优势的效益必须重视实践权的获得,不单单是介入,还要让案主和相关机构承认社会工作的劳动成果,支持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获得实践权的过程是与社会工作的进行同步的,在社会工作的开展中不断地争取权利、完善方案、创新与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实践权与社会工作介入的融合。   2、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个人之所以被弱势化、边缘化,是因为:①个人内在体验到全面性的无力感,以致无法与环境交流;②周围环境中存在着直接与间接的障碍、压迫和限制,使个人无法参与社会,实现自我。在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必须要注重增能的作用和影响,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标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协助他们增强自身的权利感,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老年人自助互助的能力,重建自我价值,增强对自身发展的信心。

  (二)社会工作介入与实践权获得的必要性

  1、社会工作的发展性作用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自助的发展性的专业,在养老机构中有着其特殊而且必不可少的地位。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更新换代中由于年龄的因素被替代、被淘汰,而子女无暇照顾、避免代际冲突、身体不适和生活不便、寂寞感和孤独感是老年人选择进入养老机构的主要因素。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使养老机构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护理,还能够满足心理上的保护和发展。

  2、实践权的推动作用

  实践权的获得是社会工作介入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缺乏实践权,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中永远只能是一个第三方的存在,没有影响力和推动力,被边缘化和漠视,社会工作的策划与方案只能被看做是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的休闲娱乐项目,无法发挥其治疗性和专业性和效用,社会工作不能获得权威的认可和承认,就难以在工作领域和范围内起主导作用。实践权的获得是组织和成员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同和肯定,能够推动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切合老年人的需求,以实现社会工作自身的价值。

  3、老年人的增能需求

  角色理论认为,当老年人能够从过去一套角色过渡到与年龄规范匹配的角色时,就能有成功的老年,从活跃贡献的社会成员转变为传统观念中无所作为的“老年人”角色,许多老年人心中都会存在一定的落差,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中协助老年人增能,能够将老年人内心的无助感和无能感心态转变为拥有自信和自尊,使老年人能够重拾信心去参与社会活动,而不仅仅将步伐局限在养老机构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并且积极地接触社会,同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态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问题与困境

  (一)社会工作的边缘化

  社会工作作为舶来的专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一直处于边缘化、被忽视的地位,尽管近年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养老机构对于社会工作的重视还是有待增强。养老机构中设立社会工作者一职的仅占少数,而大部分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是以兼职的形式存在,主要以志愿者和义工的身份对老年人进行帮助,没有完善的工作体系和价值体系,而老年人群体对于社会工作者普遍比较陌生,不了解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对社会工作双重漠视使得社会工作的介入困难重重。

  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主要扮演辅导者、使能者、咨询者、协调者的角色,在个案工作的进行时运用怀旧和生命回顾的技巧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并帮助老人解决现时的困境,在进行小组工作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关心每一个组员的感受及行为,让每个组员都参与其中,引导组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数量不足,个案工作无法兼顾每个老年人,小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娱乐和交流层面的活动,无法深入地建立支持性小组、治疗性小组、动机激发小组等能够增进老年人能力和自信的更专业的服务。

  (二)老年社会工作实施的困境

  1、移情现象

  在老年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容易对老年人产生移情,过度地同情案主或对案主产生超出工作关系以外的感情,影响社会工作的实际实施效用,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现状的判断造成偏差。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局限了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社工服务的开展被束缚,只能停留在较低层面养老服务,也无法提供给老年人更多的援助性或发展性的资源。经济支持的局限性使得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速度缓慢。

  五、结语

  银色浪潮的席卷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年龄结构带来了影响,但更多地是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向前发展。机构养老作为现阶段我国必不可少的一种养老方式,为了能够兼顾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增能是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培养老年人的发展动力,促进老年人自身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对于解决现时的老龄化问题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福娟.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

  [3]王思斌.社会工作实践权的获得与发展――以地震救灾学校社会工作的展开为例[J].学海,2012.

  [4]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6(6).

  [5]Erikson,E.(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M].New York:Norton.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分析】相关文章: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分析08-06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析09-13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老年服务分析09-25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分析07-06

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分析07-17

社会工作介入养老体系解析08-14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解析08-08

2017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解析09-05

2017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解析08-16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