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学生服务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因此,政府和社会工作界应以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为契机,努力扫除法律、资金、体制和人员方面存在的障碍,大力推行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学生服务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必要性
1.以优势视角弥补问题视角的不足
对于留守学生的看法,目前大多数人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认为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学业失教、行为失管和生活失助等一系列问题,而忽视了留守学生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夸大了该群体问题的严重性。基于“问题视角”,人们对“留守学生”大多存有怜悯心理,认为他们是当然的弱者和救助对象,由此出现了一些强制性的或过多的、不必要的关爱。在此类关爱的名义下,留守学生被贴上了“问题学生”的负面标签,这种“污名化”会改变留守学生自身及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导致其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下降。
学校社会工作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优势视角,反对给留守学生贴上“问题”标签,强调个人具有在逆境中保持正常、健康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抗逆力,主张在“问题”和日常生活中寻找优势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增能。在优势视角的实践模式中,社会工作者和留守学生之间不是权威与服从、施救者与受救者的关系,而是友好协作的关系,学校社工在其中更多的是扮演陪伴者和发掘者的角色。这种关系有利于增强留守学生的支持系统,提升其自尊和自信水平,从而有助于降低亲情缺失所带来的自卑、冷漠和沮丧。
2.以职业化社工弥补非专业人员的不足
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缺少交流,无力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监督。委托监护人通常会把孩子的安全和物质需求放在首位,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较少,从而使孩子难以感受到亲情的呵护。一些村办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难以对不同家庭背景和特点的学生进行个别关注,这就导致学生缺乏正确引导和行为规范。“社会妈妈”等与留守学生结对子的志愿者,虽然具有助人的热情,但他们所受的专业训练不足,无法跟留守学生进行稳定而持续的互动,因而关爱的水平和效果难以保证。
学校社会工作者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了解有关问题诊断与评估、心理咨询、家庭与社区动力、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情况以及社会社区干预的知识,掌握了学校个案工作、学校小组工作、社区式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对个体学生、家庭和社区具有深度的整体认识,对各个层面的优势、问题、境遇、资源非常敏感。他们不仅能够较好地应对农村留守学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与困扰,还可以作为家庭——学校——社区的联系纽带,充当家长、教师、校长、学生和社区的顾问、教育者和调节者的角色,与多方人员一起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教育、心理和社会问题。学校社工秉持的价值理念,如平等、尊重、接纳、自决等,也有利于留守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水平,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育。
3.以系统化运作弥补碎片化服务的不足
对于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地方政府、村委会、共青团、妇联、学校等各方都采取了相应的关爱措施,包括在社区建立留守学生服务中心,发展寄宿制学校,招募“社会妈妈”、“爱心姐姐”等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但这些行动基本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干预措施是片段的、割裂的,缺乏内在的衔接,实施效果也难以进行科学评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系统化、标准化和可操作化的关爱机制。
完善的学校社会工作在法律、政策、机构、人员安排和资源协调方面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体系。该体系主要由政府机构、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社工教育与学术界、基础教育合作体系四部分组成。其中,政府机构负责提供政策、法律和经费等支持,并且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政策落实、项目批准和效果评估等;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由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如问题的调查、案主情况的分析、项目的讨论设计、社工的分配、指导和监督、资源的协调等;高校或研究中心负责培养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对学校社会工作进行理论研究和项目开发;基础教育部门有相应的机构或岗位设置,可以及时、多渠道地与社工合作,具体开展资料收集、专业指导、咨询、资源调动等工作,并与学校其他部门联合开展工作。体系内部分工明确,配合密切,机构化运作的方式保证了服务的专业性、稳定性和可评估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福利水平。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模式
1.对留守学生的直接介入
为了充分发掘农村留守学生的内部资源和优势,协助他们提高抗逆力,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对留守学生开展生活适应、情绪调节、自信提升、行为矫正等方面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以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困惑,塑造健康的人格。
个案工作主要是对具有一定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留守学生开展一对一的服务。其工作重点是与留守学生建立尊重、信任、接纳的专业关系,帮助案主宣泄压抑的情绪,转变不合理的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其在困难的情境中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 团体工作主要针对留守学生的成长性需求,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社会胜任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目标感。
2.整合与利用外部资源
除了针对留守学生自身的服务,学校社工还应增强外部保护因素,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的横向网络,为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在此过程中,社工扮演着教育者、联结者、协调者、发言人、建议呼吁者等角色。
对于家庭和学校,学校社工可以通过开办家庭教育工作坊、教师工作坊等向留守学生的父母、委托监护人和教师传授有关学生发展规律、学生权利保护的知识以及应对孩子成长问题的方法,提升家长和老师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对留守学生给予正向的情感支持,以改善家庭系统功能,营造富于关怀的校园环境,增加留守学生的安全感、融入感和价值感。
针对社区文化环境和教育的不足,学校社工可动员不同团体组织及居民广泛参与,建立留守学生生活托管中心等机构,为留守学生提供功课辅导、小组活动、有意义的活动参与机会等,也可以通过社会行为模式,倡导和参与社区制定一些有利于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规章制度。在此过程中,社工要协调相关机构、组织所提供的服务,避免服务的重复和服务对象求助的困惑。
3.进行学校社会工作研究
为增进直接服务的有效性,使留守学生享受优质的社会福利服务,学校社工有必要从事相关研究,充当起研究者、咨询者、政策影响者等角色。
一方面,学校社工应本着公平正义的信念,向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公众等提供有关留守学生和学校社会工作的资料,或者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参加各种研讨会,从专业角度提供咨询意见,以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了解和支持,最终促成有关留守学生的法律、政策和措施的变革。另一方面,还要调查留守学生的需求,开发针对生活、心理、安全、预防犯罪等不同问题的服务项目、设计服务方案和评估标准等,以促进实务工作质量和效果的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因此,政府和社会工作界应以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为契机,努力扫除法律、资金、体制和人员方面存在的障碍,大力推行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童,玉禾.优势视角的学校社会工作辅导策略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 王章华,戴利朝.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介入模式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7).
[3] 闫广芬,苌庆辉.美国学校社会工作体系架构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4).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学生服务分析】相关文章: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分析07-06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06-20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方法06-26
2017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方法08-06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08-15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分析08-06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06-12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老年服务分析09-25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析09-13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暴分析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