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 百分网手机站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

时间:2017-05-25 08:49:26 社会工作者 我要投稿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

  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的前期,社会工作者可针对特别个体提供个案服务。社工在协助她们解决自己面临的某个问题或某项需求的过程中,也要帮助她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挖掘她们的潜能,鼓励她们看到自身优势,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意识。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被迫留守在农村的妇女。早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就已产生,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数逐年增加。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妇女数量在2000年到2005年短短5年间就由1302.4万增加到4700万。�豍留守妇女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0年至2011年在湖北部分农村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农村也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妇女。通过交谈发现,她们当中一部分是因有孕在身,在家待产而留守;另一部分是因家中孩子过小,需要父母亲自照看而留守。这些留守妇女多处在20-35岁之间,身体等各方面状况良好,其中部分表示,在孩子长大后,会跟随丈夫一同外出打工。在留守期间她们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不可避免的出现心理失调、生活不适等问题。

  二、农村留守妇女出现的原因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个体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由单个因素所引发,而是由系统的多个层面和多个元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以此理论为基础,对留守妇女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留守妇女的产生是社会、家庭、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因素

  1.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大量的农民工

  首先开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重新进行职业选择。

  长期以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高收入的工作、便捷的生活条件对“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吸引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大量转移,农民工群体出现。

  2.城乡二元体制限制农民家庭整体迁入城市

  在195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对农村人口迁向城市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自此便逐渐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的“二元体制”。改革开放以后,暂住证制度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已有的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对农民在城市安家限制也相对减少,但长久以来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不平等的资源配置制度,使农民举家迁居城市又受到来自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限制。为保证经济收入和家庭二者之间的平衡,他们只能选择一个人留守家中,一个人外出打工。

  (二)家庭因素

  1.家庭负担过重,经济来源较少

  中国自古以来“家”的文化就很浓重,家庭承载了较多的功能和责任。尤其是在农村,家庭不仅要承担子女的养育,还要负担父母的`养老,这在无形中大大加重了家庭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同时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农民仅依靠土地的收入无法应对生活压力。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们只能在城市中寻求有较高收入的工作。

  2.家庭内部男女分工的选择

  一方面,受“女主内,男主外”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家庭对男性的期望值较高,给予他们挣钱养家的任务。因此在选择外出对象时,男性往往会进入城市,而女性则留守家中照料老人,抚育儿女。

  另一方面,女性所具有的生育孩子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分工。早期社会所形成的男女劳动分工,女性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范围内度过的,职责是喂养和照料孩子。�豎对于20-35岁的农村留守妇女来讲,子女年龄比较小,对母亲的依赖性较大,加上城市的生活成本及教育成本较高,所以她们在孩子到了适学年龄之后,再进入城市与丈夫一起工作。

  (三)个人因素

  1.从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别来看,男性比女性更加强壮,更能承受体力劳动

  由于男性在骨骼和肌肉方面的发育要优于女性,因此他们看起来要更加强壮,更加有力气,承担的体力劳动也更大。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男性所承担的劳动都要远远重于女性所承担的。�豏农民在进入城市之后所从事的也多是超负荷的体力劳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也是女性很难应对和承受的。

  2.从后天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农村的男性受教育程度要普遍高于女性

  农村“重男轻女”现象较为明显,一个家庭更愿意让男性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而女性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学习如何处理家务等。虽然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影响下,女性可以在短暂的学校教育当中习得一些基础知识,但这仍不能为她们在城市立足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3.从心理上来看,男性比女性更富有开拓挑战精神

  心理学家麦可比和杰克琳做的一些调查研究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豐在进入新环境之后,男性比女性更好竞争,也更愿意去挑战和尝试。因此,在面对与农村生活截然不同的城市生活时,男性会有更强的欲望去了解和探索,在遭遇挫折和突发情况时他们也拥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方法,所以男性更愿意进入城市,而女性则愿意留在原有的生活环境中。

  综上来看在体力、智力及心理上,农村妇女难以保证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留守家中成为她们一个更好的选择。

  三、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

  丈夫外出对留守妇女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她们的生存状况也喜忧参半。

  (一)社会参与增加,社会地位低下

  由于家庭“顶梁柱”的暂时缺失,留守妇女不得不承担起家庭内部及对外的所有事务,这为她们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习惯了家庭生活的留守妇女开始关注和参与社会事务:村委选举,她们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投票;对于村级事务,她们开始积极的了解并参与其中;对于“三农”的相关政策,她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留守妇女的活动范围由“小家庭”到“大社区”扩展,使她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获得锻炼。

  由于自身素质受限,自我发展意识不足,农村对妇女社会参与的忽视等原因,她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社会参与的增加而提升,相反,却常常因“孤儿寡母”遭受歧视,受到不公正待遇。如在与村委发生经济或土地纠纷时,利益得不到保障;在部分问题上的相关权利受到忽视等。

  (二)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

  农村社会支持网络主要依靠亲缘和地缘关系建立。留守妇女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支持网络由自己一方的亲属及丈夫一方的亲属组成,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支持网络主要是由同乡村民构成。丈夫离开原有的生活地区,使得农村家庭前期所建立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裂痕,留守妇女的支持系统显得较为薄弱。

  亲属及村民所提供的支持以非正式支持为主。留守妇女在农业劳动方面应付不足时,亲属和村民可适当提供体力帮助。但在面临子女教育、老人养老等问题时,非支持网络只能提供情感支持,却难以保证相对专业的知识支持和充足的物质帮助。非正式支持在留守妇女面对实际困难时所给予的支持是较为单一的。

  (三)家庭地位提升,家庭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较大

  留守妇女家庭地位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家庭事务拥有了决策权。丈夫的离开使留守妇女在处理家中事务上开始掌握一定的决策权,她们在家庭中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二是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更加明显。留守妇女与丈夫在劳动地点及劳动内容上出现明显界限,在收入上也有了清晰的划分,她们对家庭的贡献可用明确的数字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她们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三是在农业生产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丈夫远离农村,对家中农业生产爱莫能助,留守妇女需要独自面对繁重的农业劳动,这也为她们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权,提升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威信。

  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虽然给留守妇女的个人发展带来很大空间,但家庭角色的缺失也使她们不得不独自承担更多的家庭重担。留守妇女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育子女,还得进行高强度的田间劳作。多项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调查表明,她们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方面存在问题和困惑。同时,面对丈夫的长期外出,她们的安全感极度缺乏,一方面担心丈夫独自在外打拼天下的艰难生活,另一方面也担心丈夫长期不归,会另立门户。

  四、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妇女问题的方法

  (一)政策层面

  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深入了解留守妇女的需求及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担任政府政策的倡导者,将收集到的相应信息传达给政府,以为政府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时,也可从两方面进行考虑:

  一方面,可对与留守妇女紧密联系的相关群体——农民工、农村老人及儿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留守妇女因农民工的出现而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出现。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保证他们的休息时间和探亲时间,可进一步稳定留守妇女的家庭关系。完善农村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减轻家庭教育负担。

  另一方面,针对留守妇女,政府也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由于男性劳动力的缺失,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村社会参与的主要力量。政府在“男女平等”原则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保证妇女社会参与机会的同时也要保证她们在参与过程中能得到公正对待,并能在重大事务上给予妇女与男性同等的话语权。

  (二)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针对服务对象或其家庭的特别问题提供的一对一的服务方式。

  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的前期,社会工作者可针对特别个体提供个案服务。社工在协助她们解决自己面临的某个问题或某项需求的过程中,也要帮助她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挖掘她们的潜能,鼓励她们看到自身优势,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意识。

  (三)小组工作方法

  对于有共同需求和问题的留守妇女,社工可以集中进行小组辅导。小组不仅可以解决她们面对的共同问题,同时也为她们扩大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平台和机会。针对存在子女教育问题的留守妇女进行相应的小组辅导,一方面可以加强她们对教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为她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在组员的相互支持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针对有情绪困扰的留守妇女,可开展情绪发泄小组,鼓励组员一起讨论压力缓解办法,学习情绪发泄方法,同时帮助她们找到适合的情绪抒发对象。

  (四)社区工作方法

  农村社区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改善农民在农村的就业待遇,尽可能保证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减少农民工的产生,从根本上消除留守妇女。

  针对社区内已留守的妇女提供相应支持。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服务,为留守妇女提供必备的心理援助,帮助她们正确面对压力,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留守妇女自身文化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自我发展意识;结合社区留守妇女情况,整合社区资源,培育相应的社区组织,为留守妇女提供长效的社会支持。

  加强对留守妇女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不仅能够对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还能预防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妇女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潜在资源,农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留守妇女问题的改善而得到妥善处理,对农村发展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张俊才,张倩.5000万“留守村妇”非正常生存调查.中国经济周刊.2006(40).

  ②�豐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③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2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沈菊,龚娜.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苏靖巍.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及解决对策初探.社科纵横.2008(6).

  [3]余益兵,方明,王莉,王东.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述评.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李旭,崔永军.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经济视角.2011(6).

  [5]李玲.关于留守妇女安全感的研究.知识经济.2010(12).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相关文章:

1.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分析

4.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5.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学生服务分析

6.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方法

7.2017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方法

8.社会工作介入受虐妇女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