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

推动服务使用者参与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方式

时间:2024-09-12 09:25:51 社会工作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动服务使用者参与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方式

  社会工作试图以专业视角解读服务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存在根本的问题,因为这一解读过程缺少服务使用者自身的直接参与。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方式,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背景

  本文的讨论关乎当下最热门的两个议题:一是由服务使用者主导的各类运动在公共的、政治的、政策的以及职业的讨论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二是社会工作专业逐渐认识到在理论建构过程关注以上各类讨论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意图链接这两个议题,检验二者之间的联系,探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二者关系的可能性。

  二社会工作的理论讨论

  长期以来,社会工作者一直扮演着理论使用者而非理论建构者的角色。虽然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清楚地知道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但非社会工作者似乎相当轻视前者推动理论建构的努力。之所以会如此,和社会工作从业者自身的脆弱性、缺乏保障和较低的社会地位有关,她们大多是女性,以及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

  现在常用的社会工作理论多反映的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人本主义辅导、家庭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小组工作、精神分析理论,反歧视/压迫实践、女性主义理论、危机干预、心理-社会疗法等。这些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既不源于社会工作专业,也非社会工作专属。

  三“使用者参与”理念的兴起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者参与”概念的出现就逐步影响了社会工作和社会照顾领域的话语和行动,并渐渐成为指导社会服务的重要原则。英国政府关于儿童照顾和社区照顾的行政条例和法规都要求重视服务使用者的参与,在实践当中则具体体现为相关领域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市场调研和公众咨询。

  1990年代,随着公共和社会服务领域政治理念的变更、混合经济模式的兴起,以及各类由服务使用者组织的集体抗议活动的出现,服务使用者参与成为日益重要的话题。这些由服务使用者组织的抗议活动,体现了受助群体对自身所受压制的积极反抗。服务使用者运动与传统的社会政策运动存在明显不同。参与群体内部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他们基于共同身份特征自我组织及维持运转,并开展社会倡导或直接的社会行动。

  四服务使用者的知识体系和研究参与

  社会服务使用者一直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只是与早期的慈善救助阶段乃至旧济贫法实施阶段不同,现阶段服务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得到了较多的正式及非正式的关注,并且服务使用者及其组织也有更多的能力在政治的、职业的、学术的和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发声。

  服务使用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参与社会研究,一是发展自己的研究方法并探索可能的结果,二是参与到主流的社会研究当中。现阶段有非常多的研究和服务评估都是由服务使用者或其组织直接开展的,也有一些服务使用者委托第三方进行调研。服务使用者对社会研究越来越多的参与要求逐步平衡研究参与各方的权力关系,创造更为积极的氛围和更加平等的秩序;在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利益分配、研究可信性、研究负责人、研究经费、研究设计和过程、研究结果分享,以及基于研究的社会行动决策方面,给予服务使用者更多的话语权。

  五社会工作理论建构与服务使用者参与

  虽然社会工作理论建构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相当的讨论,大部分学者依旧未能将其和服务使用者联系在一起。社会工作理论建构强调科学的概念化过程,反对过度的相对主义,试图发展出一套普适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但是,现有努力的缺陷在于,真正活跃在社会工作服务一线的实践者很少能参与到理论建构的讨论当中。有鉴于此,由英国社会工作学会和布鲁内尔大学共同举办的“社工2000”项目鼓励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改变自己在理论建构过程中的边缘化地位,就社会工作政策和理论的未来讲出自己的看法。如Peile和McCouat就在讨论中指出:社会工作理论建构作为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应当允许和保护社会工作专业在反抗压迫性的主导思维、倾听多元声音方面的能力,同时社会工作理论建构应当探索出一种清晰的、充满热情和想象力的方式以解放出案主的潜能。

  尽管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紧紧围绕案主的需要和潜能开发,并且努力加入了实务工作者的声音,但是依旧没有学者将服务使用者自身引入讨论当中。进而言之,即便有学者能够在研究当中引入服务使用者的视角,依旧可能会有其他问题存在: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很多服务使用者都不认为学者主导的理论建构过程能够反映服务使用者的声音,因为这一过程始终发生在主流话语体系范围内;而在主流话语体系里,社会服务的使用者一直都背负着污名。

  上述担忧所反应出的,实际上是社会工作学者通过研究建构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工作服务使用者根据自身经验建构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竞争。和社会政策其他领域的状况一样,传统意义上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一直在社会工作理论建构和实务领域扮演着仲裁者和解说者角色。但是,专业工作者对这些角色的霸占日益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声音要求将服务使用者及其组织引入到理论建构和解读的过程当中,并且理论的建构过程应当更多地加入服务使用者的问题分析视角,加入服务使用者的知识体系和为他们所接受认可的研究方法。

  六服务使用者参与理论建构的意义

  1.实务和方法层面

  服务使用者参与社会工作理论建构能够帮助推动理论体系完善。服务使用者有接受社工服务的直接体验,他们对理论建构的参与能够有效帮助社会工作理论进行优化,使理论能够更好更精准地鉴别和反应这部分人的需要,同时也能够鼓舞更多类似的参与式研究的出现。

  2.哲学和方法论层面

  引导服务使用者参与理论建构是对其公民身份和公民权利的尊重,表现出对服务使用者所能做出的社会贡献的认可。虽然传统的社会工作研究要求“客观”、“中立”和“价值无涉”,且现行主流的研究模式强调“证据为本”,但也有研究者对这些价值导向提出异议。例如,女性主义研究者Sandra就提出了立场理论(standpoint theory),指出所有的知识其实都是情景化的,都产生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当中,因此即便被社会认可的价值和理论也有其缺陷和应当改进的地方。依据这一理论,即便是遵循“客观”、“中立”标准推导得出的社会工作理论,也必定有其立场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不一定能反映被研究者本身的实际体验和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服务传输终端的受助者比其他学术研究者和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有更合适的立场对已建构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提出质疑。

  3.政治层面

  服务使用者参与社会工作理论建构能够有效提高理论的可信性,增加该理论在影响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分量。服务使用者参与建构的社会工作理论通常对政策制定者有较大的影响力,且服务使用者在理论建构过程中的参与能够为理论向社会活动的转化提供良好的民众基础。缺少服务使用者参与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势必只能取得有限的成果。

  七未来方向

  引导服务使用者参与社会工作理论建构,首先应当为各类服务使用者创造平等的参与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为各类弱势群体,如残障群体、有沟通障碍的群体以及贫困群体等提供足够的支持;其次应当对传统社会服务领域当中“值得帮助”和“不值得帮助”的群体分类方法进行反思;第三应当对“服务使用者的个人体验缺少代表性”的传统观点进行批判。

  营造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工作理论建构过程,同时也应当推动服务使用者和其他各方参与者在理论讨论过程中的地位平等,这包括给予他们平等的尊重、承认他们所做贡献的平等的有效性,以及他们对社工知识体系的平等所有权和掌控力。

  八反思

  应当注意的是,引导服务使用者更多地参与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目的在于为其创造更多机会而非强加更多的责任。一些服务使用者及其组织可能对参与理论建构没有兴趣,或者认为这一过程没有价值,也有一些服务使用者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的服务使用者都只是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拥有有限的资源,并且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很难有精力和能力参与到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讨论当中。因此,社会工作理论建构除了应当鼓励服务使用者对主流讨论的更多参与,更应当为服务使用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围绕与自身利益最相关的话题展开群体内的讨论。这也是降低理论建构过程中服务使用者声音被淹没风险的最好方法。

【推动服务使用者参与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方式】相关文章:

增权理论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方式04-10

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分析02-06

社会工作老年服务技巧案例分析04-08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方法06-26

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评估分析06-23

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儿童服务案例11-26

最新《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规定04-03

社会工作低保家庭自我提升服务案例05-10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03-01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康复工作服务分析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