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个案分析

时间:2024-06-08 12:20:06 炜玲 社会工作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者面谈,是站在双方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问题,提供不同的视觉看待问题,看到“他人”的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双方能够真正的互相理解和体谅。下文由小编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个案分析,欢迎大家阅读量浏览。

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个案分析

  一场车祸加剧了家庭矛盾

  郭老,男,69岁,江西人,2008年妻子去世后来到深圳打工,主要在工地从事清洁工作,育有2儿1女,各自都已成家,2个儿子在深圳打工,女儿随夫在北京打工生活。郭老这次因车祸住院,车祸导致颈椎骨折,损伤了一侧神经,导致左侧肢体瘫痪,保守治疗过程中只能卧床并保持固定体位。住院部的医护人员向社工反映郭老在住院治疗期间经常与儿子争吵,不配合护理,拒绝打针吃药,不配合医生护士治疗,之前在医护人员的劝说下接受了治疗,但这一次无论医护人员和儿子怎样劝导,郭老还是拒绝打针吃药,不穿病号服,不盖被子,多动,近期服务对象吵闹着要自杀,无奈之下,寻找社工帮忙介入。

  在住院之前,郭老基本是一个人在深圳生活,与子女的关系比较紧张,日常与子女的联系很少,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在老家一家人团聚,郭老自己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平时生活状态比较自由,习惯了无人管束。通过了解社工得知:郭老的脾气暴躁,易怒,人际关系较差,住院期间有一位同住的工友来看望过一次。小郭向社工透露郭老有家暴行为,曾经在老家对其妻子和三个儿女有较长时间的实施家暴行为,2008年其妻子因不堪忍受郭老的家庭暴力,在村里跳河自尽,为此,儿女们与郭老的关系更加僵化,刚开始住院时,女儿有过来照顾,但因无法忍受郭老的辱骂和挨打,离开了医院,小儿子不愿意留医院照顾,无奈之下只有大儿子留下照顾郭老。在住院期间,郭老与儿子的关系恶化,经常责怪儿子照顾的不好,儿子则抱怨郭老无理取闹、自私自利,对很多生活事件双方持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并产生争吵。

  问题分析

  经过多方面的了解,郭老的性格、个性情绪上面存在较多的缺陷,此次住院激发到了更严重的家庭矛盾,社工尝试从以下几点分析问题。首先,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持续地适应环境,并与环境的众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其中适应力是主要观点之一,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过程中,个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回应以达到最佳调和度,适应良好是二者间成功互惠的结果,而适应不良则是个人的需求与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社会支持之间无法匹配调和的结果。本案例中郭老出现不配合治疗、与家人关系恶化等各种住院适应不良的情况,可以解析为由于生活情境的改变,个人的健康、独立生活的能力需求不被满足,而现有的环境无法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资源。其次,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从类型来划分可分为以社会工作者、医生、律师和其他专业的助人者为正式的社会系统,家人、朋友及邻近等熟人为基础的非正式支持系统,这些支持系统对个人应对困境重要的支持作用。郭老因年纪大、来深时间短、工作不稳定,靠自己生活,基本没得到正式的社会系统的帮助,原本与家人关系不好,朋友少,人际关系较差,非正式支持系统也薄弱,此次遭遇车祸因有违反交通规则,需要郭老负主要责任,无任何社保或保险来保障治疗。

  社工分析郭老由于发生车祸事件,导致住院卧床治疗,失去了自我护理和行动能力,对当前的状况不适应,并将不适应的情绪转接到与儿子争吵、不配合治疗等行为表现上。

  制定服务目标和服务计划

  社工针对预估的情况,与小郭进行了沟通,在研究了家庭存在的问题上,进一步和家庭成员商讨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方案。服务目标初步设定为:缓解郭老父子间的负面情绪,帮助其抒发不良的情绪,增加郭老对目前状况的适应性,能去接受和适应现状,改变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促进家庭和谐,整合资源,缓解目前面临的高额医疗费用。具体服务策略为:通过陪伴、倾听、鼓励支持、专注、同理心等技巧,稳定郭老的情绪,使其可以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保障其基本治疗;与医护人员合作,详细的解释郭老的病情,增加其对疾病的认识,从心理上接受康复及预后的过程;通过与父子俩的面谈沟通,改善父子关系,鼓励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帮助扶持;增强郭老的社会支持系统,挖掘其身边的资源,如联系律师、保险公司,积极解决医疗费用问题。

  服务过程

  安抚情绪,初步建立关系,配合治疗和护理

  社工来到病房,先与其儿子面谈,去理解和接纳他的情绪。在面谈中其儿子向社工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复杂的感情,一方面因父亲的脾气个性、家暴行为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憎恨父亲,另一方面父亲还是父亲,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心里会难过,有爱也有恨,也向社工倾诉了自己的心里压力:老家有老婆和5个孩子,最大的在读高中,最小的在上幼儿园,如今为了照顾父亲,自己放弃了工作,没有收入,家里的开支都难以维持,父亲的医药费较高,保险公司不愿意提前支付,时常出现欠费,这都给了他很大的压力。社工通过倾听、同理安抚其情绪。接着社工通过陪伴、关注、倾听、支持等技巧,给予郭老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安抚情绪,初步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为了保证郭老的治疗,工作的人员给予劝导,郭老接受了治疗。

  认识疾病,接受现状

  在面谈过程中,郭老谈及了想自杀,以死来解决目前的困境,抱怨终日只能躺在病床上毫无是处,不如一死百了。社工与郭老探讨了死亡问题,通过同感,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受,给予支持,帮助其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也利用非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去辩驳他的非理性信念,赋予合理信念,改善情绪。在这个阶段,郭老拒绝治疗、与儿子争吵的行为以及爆发愤怒的情绪的次数明显的减少,同时社工与医务人员沟通,及时跟进郭老的病情、后期康复及预后,社工与郭老一起分析了目前所面临的情况、疾病康复的过程,加深他对疾病的认识,帮助他更好的面对现实,适应住院的生活。在后期,社工与郭老一起探讨了对未来生活的计划,探讨了其康复的结果,并做了两种假设:一是康复,二是瘫痪在床,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引发他的思考。

  通过社工的努力,郭老不良情绪明显减少,依从性提高,逐渐减少了不配合治疗的情况,与儿子的关系也得到些许改善。

  改变沟通模式,促进父子关系

  萨提亚将人与人的沟通归纳为三个要素:自己、他人、情境。一致性的沟通要对三个要素同时关注。当人们面对压力时,往往会采用另外四种不一致的自动化应对模式,这四种模式分别忽略了三个要素当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社工通过观察父子两的沟通模式,主要归于指责型,这种模式显得有责任感,振振有词,然而充满愤怒,这种沟通模式往往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社工通过分别与父子两

  面谈,站在双方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问题,提供不同的视觉看待问题,看到“他人”的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双方能够真正的互相理解和体谅。另外社工作为第三方,对他们互相争执的生活事件做了澄清,消除和减少彼此间的误会,促进双方互相理解。通过多次的面谈,双方没有再争吵,出院前,郭老深深体会到了儿子的不容易,对社工诉说了对儿子的心疼,并流下了充满无限关爱的泪水。

  整合资源,保证治疗

  郭老在工地工作无劳动合同,也无社保,发生车祸后,交警判定他负主要责任。肇事车主购买了全险,将郭老的医疗费用问题完全交给保险公司处理。因损伤神经,治疗上时间长、费用高,仅靠家里的积蓄,无法维持治疗,而保险公司难预支治疗费用,经常出现拖欠医疗费用。社工尝试给郭老申请救助金,但由于存在第三方赔付,不符合救助金申请的条件,无法申请救助金。社工分析郭老的处境,协助其与保险公司沟通,保险公司支付了部分医疗费用,同时积极链接社会资源,通过爱心企业连接到护理垫两箱,以减轻生活用品上的开销。在治疗后期,其儿子委托律师,通过律师向法院提交申请,保险公司支付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后期的赔偿也会根据郭老的康复情况走司法途径解决。

  评估与结案

  此次工作采取了服务对象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个案服务目标基本达成,通过社工的介入服务,郭老改善情绪,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配合儿子的护理,慢慢适应了住院过程;通过面谈,改善了父子两的关系;在医疗费用方面,通过寻求律师的帮助,向保险公司争取到了大部分医疗费,律师事务所也给郭老先行垫付治疗费用,向爱心企业链接到部分住院所需物品。

  服务对象评估:父子两非常感谢工作员提供的帮助和一路的陪伴,给他们的家庭解决很实际的问题,尤其在适应疾病和改善关系方面。其儿子表示,在社工介入之前,不知道如何与父亲相处,与父亲的关系很糟糕,在医疗费用方面更是一筹莫展,面对很多压力,心理压力也很大。但是通过社工的帮助,改善了父子间的关系,对家庭的理解更深,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能动性,能积极面对困难,寻求解决的办法。其感慨到:一场车祸让我父亲暂时失去了行动能力,但却改善了这么多年的父子关系,看到父亲能够体会我而流泪,我感到很欣慰,感受到父爱的温暖,希望奇迹能在我父亲身上出现,让他能重新站起来。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亲子关系紧张个案的应用

  一、案例摘要

  针对亲子关系紧张的留守儿童小志(化名)开展亲子关系介入服务,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通过缓解小志家庭成员的负性情绪、协助家庭成员改变意识,探讨新的沟通模式以及学习亲子沟通技巧,缓解家庭成员的负性情绪,提升家庭沟通能力。

  二、案例背景

  小志,男,13岁,是家中的长子,家中还有8岁的弟弟和4岁的妹妹。小志五年级时,妹妹出生,父母无暇照顾三个孩子,遂将小志送回湖北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家溺爱小志,小志要什么给什么。初一下学期小志喜欢上玩手机,开始辍学,直到2022年10月因爷爷奶奶处理不了小志辍学、沉迷游戏的问题,父母把小志接回东莞,一起在出租屋生活。小志的父母都是务工人员,收入不高,工作时间长,夫妻关系不合,已分房多年。外公外婆平时做临时工帮补家计。目前小志已辍学一年多,足不出户,和家人关系紧张,不主动和家人说话,即使家人主动与其交谈,小志给的回应都是吼叫,对家人抱有埋怨、愤怒、仇恨的心理。小志父亲束手无策,在2022年12月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三、需求评估

  (一)问题评估

  1、微观系统:小志身体和心理的问题。长期生活作息颠倒,使得小志面黄肌瘦。另外小志处于青春期阶段,内心变得矛盾、敏感,容易与家人发生冲突。

  2、中观系统:一方面小志家庭关系存在缺失的问题。就读五年级的小志处于社会化初级阶段,对安全感有强烈的需求,渴望被关怀,被照顾,但是却被送回老家。在他留守期间,小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与父母失去紧密连接。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存在沟通不良问题,家庭冲突不断。

  3、宏观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小志自制力不强,容易沉迷网络,使得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发生混乱,忽略了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

  (二)需求评估

  1、心理疏导的需求。家人对小志的问题感到很焦虑,其中小志父亲的情况最为严重,他因把小志送回老家一事感到深深的自责及后悔,因此有必要为父亲提供情绪疏导服务。而小志辍学后因沉溺网络世界,与家人及同学同伴缺乏交流,内心矛盾没办法得到有效排解。

  2、营造家庭良性沟通的需求。小志家庭成员沟通互动模式存在病态,需要通过改变家庭沟通从而进一步改善亲子关系并激发家庭成员自身能力。

  四、服务目标

  (一)缓解小志及其家人负性情绪

  (二)提升家庭沟通能力,增强家庭支持功能

  (三)改善家庭关系。

  五、服务过程

  (一)介入前期介入重点:建立关系,链接资源缓解小志家庭成员的负性情绪。

  主要内容:

  1、缓解小志父亲的负性情绪

  第一,小志父亲自我层面常常因亲子关系僵化、夫妻关系疏远而感到心力交瘁。社会工作者以自我曼陀罗的形式,引导小志父关注自己的八个能量状态,对每个能量满意及不满意进行分析,从而学会接纳自身情绪、感觉,学会注意观察自己、察觉自身的变化。

  第二,社会工作者与小志父亲一起制定了面临负性情绪可以采用的方法,如深呼吸、跑步等。在介入期间,社会工作者从小志父亲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他跑步、去公园散步的生活日常。

  第三,链接镇舒心驿站资源,为他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服务。小志父亲表示经过辅导后感觉自己更有力量去处理问题。

  2、与小志建立关系并协助其了解内心的期待社会工作者经过3次上门面谈逐渐与小志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首次接触小志时,他一直拿着手机玩游戏,到后来小志与社会工作者一起玩OH卡,并向社会工作者自我披露自己对家人的看法。社会工作者作为朋友,协助小志认识自己的情绪、感受及期待,例如家人提醒小志按时吃饭,小志会大声吼,让家人不要管他,小志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期望独立,但是又没能力离开家人而自力更生。

  3、消除外公外婆非理性信念以减轻心理负担外公外婆认为小志出现的问题是他不懂事造成。他们认为只要小志去上学,就能解决沉迷游戏、和家人关系不好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与其分析小志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通过质疑的方法让外公外婆知道他们的想法和期望是不符合逻辑,不现实。外公外婆最终也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二)介入中期介入重点:协助家庭成员了解自己的沟通模式及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学习亲子沟通技巧,改变沟通模式,重塑家庭关系。

  主要内容:

  1、改变意识,探讨新的沟通模式第一,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人在情景”,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的沟通模式及沟通模式对小志产生负面的影响:指责型和超理智会降低小志的自尊和价值,小志会感到孤独;讨好型会让小志学会胁迫家人满足自己玩手机的要求。第二,社会工作者运用“冰山理论”以小志与父亲因手机大打出手为例,和小志父亲探讨新的应对行为,让小志父亲了解自己背后行为的原因,从而建立表里如一的沟通姿态。第三,社会工作者以小志父亲的疑惑“小志手机坏了是否要给他修手机”,引导小志父亲就该主题召集家庭成员开家庭会议,达成家庭成员一致共识。

  2、学习亲子沟通技巧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鼓励小志家庭家庭成员参加镇、村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利用镇图书馆资源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与小志家庭成员制定家庭规则,如每周1次的家庭户外活动,在晚上11点后,小志手机由家人保管等。

  (三)介入后期介入重点:回顾个案服务历程,肯定服务对象改变,巩固服务成效。工作内容:社会工作者引导小志父亲、外公外婆回顾自己情绪的变化,以及小志取得的进步,鼓励他们激发其解决问题的信心。

  六、服务成效

  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服务对象家庭在成员的情绪管理能力、家庭沟通和互动模式、减少家庭暴力行为以及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加强,家庭环境变得更加和谐与支持性。

  (一)小志父亲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升小志父亲的正性情绪得分从19分上升到29分,上升了10分,而负性情绪得分从40分下降到29分,下降了11分。小志父亲在应对负性情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他学会了多种应对策略,如拨打12355进行咨询、与朋友或社会工作者分享烦恼,这些行为有助于缓解他的压力和情绪困扰。

  (二)家庭沟通方式的改善小志能够平静地与父亲协商使用手机的时间,父子之间沟通方式的积极变化。同时,小志吼叫家人的次数降低至一周2次,这进一步证明了家庭内部沟通环境的改善。

  (三)家庭教育和互动模式的优化小志父亲参加了3次家庭教育讲座,并能够运用其中多种家庭教育策略,如家庭会议、积极聆听、非说教式的交流、主动关心等,帮助建立更健康的家庭关系和互动模式。

  (四)家庭成员态度的转变小志的外公外婆不再坚持小志必须返回学校的非理性信念,而是与小志父亲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与小志相处。家庭成员对小志的理解和支持有所增强,更愿意采取合作和理解的态度去帮助小志走出困境。

  (五)家庭暴力行为的减少家庭成员已经没有再对小志实施体罚,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得到改善。

  (六)小志表达能力的提升小志学会了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有助于家人更好地理解他的需求和情绪,从而减少了家人对他的指责,指责次数下降到一月1次。

  七、服务反思

  (一)社会工作者要坚定“问题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法才是问题”的信念一开始小志家庭成员求助的初衷是想解决“小志不上学”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只要把他送回学校,所有的问题就能够解决。对此社会工作者用了两次面谈逐步改变他们的想法,最终他们认同社会工作者的观点,并把目标聚焦在“如何改变沟通模式”的方法上。

  (二)介入前期,根据人群的特点,借助不同的方法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发现小志父亲缺少对青少年群体的理解以及家庭教育观念陈旧的问题,因此为其输入相关的知识,小志父亲认为社会工作者所教授的知识对他有帮助,因此更加信任社会工作者,更愿意对社会工作者敞开心扉。而对于小志,社会工作者运用接纳、真诚、耐心的方法与其建立关系。第一次家访时,社会工作者并没有提起让他不要玩游戏、不要辍学等话题,而是接纳理解他的行为,并真诚地表达他应该是遇到了困难,提出希望能够陪他一起想办法,让他感受到被关心。第二次家访,社会工作者自我披露与家人关系紧张的经历,并结合青少年喜欢玩的特性,借助OH卡工具和他进行互动,逐渐与其建立关系。只有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治疗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个案分析】相关文章:

结构家庭治疗个案工作模式11-16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03-01

社会工作介入拾荒户老人案例分析03-22

迪卡侬供应链管理模式分析10-10

社会工作的功能07-07

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03-06

中级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冲刺训练题及答案03-16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作用07-07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10-19

土豆泥披萨怎么做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