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 百分网手机站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老年服务分析

时间:2018-04-19 08:09:19 社会工作者 我要投稿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老年服务分析

  随着年龄上升,老人个体将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身体健康、心理需要、家庭关系、社会角色等。那么,下面是由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介入灾后老年服务社会工作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老化过程与老年社会工作

  1、老化过程

  老化过程,是生命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从“人在情境中”视角来看,这个过程包括老人个体的改变和老人环境的改变。

  随着年龄上升,老人个体将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身体健康、心理需要、家庭关系、社会角色等。这个时间段,各种“丧失”将对老人产生极大的考验——健康流失、子女离家、亲朋好友配偶离去、经济衰弱、不在具有工作角色等等。这些变化可能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无价值感和无力感。

  在老化的过程中,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良好具有非常关键的决定作用。因为,这些支援系统不但是老人的重要资源,也是社工为老人提供综合服务的重要资源。从社会支持系统类型来说,可分为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正式服务)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朋友、邻里等)。其中,老人的家庭支援系统——配偶、子女、家人和主要护老者,是至关重要的支撑。因为,有研究表明,老人与家人和朋友间的双向关系,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极重要和决定性的影响;极度的与社会隔离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引致老人死亡率的提高。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老人社会支援系统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他们所获得的支持种类、支持频密程度、对于老人的影响以及老人的满意度等。

  2、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指老年社会工作机构和老年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或方法,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是老年人能够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幸福安度晚年的社会生活。

  老年社会工作者不但要认识老人在老化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及社交需要各方面如何相互影响,也要知道老人是如何适应他们的生活环境的。老年社工应按照老人不同健康状况及需要,提供适合的照顾计划和服务建议。

  二、灾后老年人群现状

  “老年人本来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具有其生理弱势和社会弱势。”“老年人和年轻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有所不同。地震发生后,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年龄的群体,由于身体条件、精神状况、经济能力等因素,地震对其的影响往往更重,老年人往往沦为更为不幸的群体。”灾后的老年人群境况并不容乐观,作为社会工作者需要有一些理性的认识:

  1、健康状况

  身体机能较弱的老年人群往往是地震中大规模死亡和受伤的主要群体。有数据表明,地震过后老年人患骨关节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确诊的精神性疾病等略有增加。而普遍情况下,老年人会经常忽略自己的慢性疾病和内科并发症。在灾区实地走访时发现,很多老人自述有各种疾病症状,但碍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他们通常选择不就医或者自行买药服用,这也无形中增加了灾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风险。

  2、心理影响

  “亲身经历过地震灾难的老年人,尤其是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孤寡老人,往往有难以消除的恐惧感、孤独感和失落感;此外,许多老年人是从倒塌的废墟中被救出的,自身肢体的伤残、亲友的遇难以及惨烈的地震灾害场面都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极易引起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甚至老年人由于自身承受能力的原因,应激反应过度或衰竭,引起恐怖症、焦虑症、PTSD、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调查中发现,老年人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有:未来生计无着落、失去亲人尤其是家里主要经济支柱等。”

  3、生活影响

  除了政府托底的“三孤”老人外,鲁甸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作物销售和子女赡养。地震后,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花椒和核桃等农作物受到摧毁,或者因为道路受阻或缺乏壮劳力,造成欠收。因为地震,老人的子女遭遇伤亡,同时也阻断了可依靠的经济支持。比起年轻群体,老年人因为自身身体和情绪原因,能够重振自身经济并且自立的可能性降低了很多。

  鲁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百姓的房屋普遍以砖木结构为主。本次地震中位于震中的龙头山镇烈度达到9级,房屋受损严重。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住房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具有很强的心理和社会的意义,象征着安全、稳定和社会地位等。而地震之后的住房恢复状况是对灾民心理恢复力影响较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目前鲁甸地震灾区重建政策来看,老年人群的住房恢复将受到经济和劳动力等方面制约,进展可能缓慢。

  地震发生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临时救助政策,时间通常为3个月。但政策到期后,因灾受困、失养且无力恢复的老年人群是否能够获得五保救助、纳入城乡低保以及冬春灾民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制度,目前还不得而知。因此,畅通政策宣传、落实和监督渠道,对于因灾受困的老年群体尤为重要。社工不能接受原本已是相对“边缘”的老人群体继续“再边缘化”。另外,有依靠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是满是疾病的灾后老人迫切希望。

  除了正式的支持系统外,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家庭和社会组织服务,也缺乏应有的链接。许多家庭遭遇家庭成员伤亡,老人面临身心重创。除此之外,很多老人因为青壮年家属筹资重建外出打工,而沦为留守老人,有的甚至还要照顾第三代。他们不但失去了被照护的机会,还需要独自承担家庭责任重担。

  三、灾后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探索

  上述灾后老年人群现状令人揪心。社会工作者急切期盼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制度和措施,可以尽可能保障这群原本就“边缘化”老年群体。但我们深知,地震不但伤害了我们希望保护的弱势人群,也重创了党和政府的组织架构。在等待政策落地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先行动起来,提供即时的服务给予困境中的老人。那么,社工是如何看待灾后老年人群的?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供大家思考的问题是:“老,是否意味着……无能?”“老人要帮,怎么帮?”

  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和灾后安置重建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在汶川地震中的卓然表现,2008年也被称为“社会工作元年”。相较传统的灾害救助,社会工作在辅导咨询、社会工作修复、社区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通过梳理灾区百姓需求、调动资源、推动灾民参与、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结合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支援队上海服务队在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的`服务,我们对于灾后老年服务有如下探索:

  1、服务理念

  “积极老龄化”的思想理论观点,是国际社会理论界积极应对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结晶。“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所谓“健康”,并非单指身体机能良好,也包括能持续参与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活动;即使有病或者伤残,仍可以积极地对家庭、朋友、社区甚至国家(地区)有所贡献。所谓“参与”,是指人60岁退休以后,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和社会服务,使老年人的生活继续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创造收入和发挥作用的机会,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所谓“保障”,是指由政府、社区、家庭,依照法律规定,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补助和社会救助措施,包括在政治、社会、经济、医疗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救助和保障。

  同时,我们也认可“老有所为”的服务理念,即老年人退休后仍愿意继续为家庭和社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志愿服务、照顾者、终身学习、再就业。

  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在灾区、原本似乎处于“边缘”的老年群体,应该在获得充分社会救助和保障的情况下,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

  2、服务视角

  我们认为“助人、自助、再助人”应该成为现代社区工作的核心视角。在目前的灾区社会工作介入时候,更应该成为主流的服务宗旨。

  “助人、自助”指的是:社会工作者不会只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眼前的问题,更会协助他们学习着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令他们懂得自己去解决问题,协助他们发掘自己的能力及潜能,从而进一步帮助及发展自己

  “再助人”指的是:社会工作的功能并不只是“补救性”,而是包涵“预防性”及“发展性”。社会工作者最希望见到的是,服务对象除了关注和解决自身问题外,更会去关护邻居及社区内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是,服务对象更多地成为“施受者”——接“受”服务的人,同时也是“施”予服务的一群人。

  3、服务方法

  (1) “助人”案例

  案例一:上海社工服务队通过第一阶段的紧急排摸和需求调查,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联络到上海“两新”组织公益同行基金会,向云南鲁甸县地震灾区捐赠了3000份过冬的“爱心大礼包”(每份内含均码成人棉衣、儿童棉衣、帽子、手套、热水袋、棉袜、护膝、旅行包各1件),总价近50万元。

  案例二:上海社工服务队的“胖哥”老年人活动点,在灾后情绪低落的关键期,通过棋和聊天的方式,聚集了安置点一批孤独无依的老人休闲娱乐、排解愁绪。

  案例三:上海服务队的“助老关爱大使”项目中,带领公益组织志愿者为社区老人测量血压。

  “助人”案例的实质:“爱心大礼包”的链接和发放,是一种社会工作者介入慈善捐赠(提供直接的物资和经济援助)的做法,主要扮演了需求评估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角色。“胖哥”老年人活动点的成立,是一种社会工作者促进建立养老载体设施(老年人活动室)的做法,倡导政府在灾区重建中考虑应有的民政为老服务福利设施和设备。为社区老人测量血压的服务,是一种社会工作者积极呼吁灾区能够在实现基础养老照料体系的基础上,晚上基本养老服务。

  (2)“自助”案例

  案例一:灾难中的生命故事——灰街子安置点的谢姓老人,因地震全家只剩下他一口人。上海服务队第一批成员在排摸走访中发现这名老人情绪低落,因此领队范斌教授及时介入,通过专业的哀伤辅导协助老人走出情绪低谷。地震三月后,老人已经能够在广场上和邻居打乒乓球了。当谈及对于地震的看法,他表示了“天灾嘛”、“人总是要活下去的”、“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等想法。目前,失依的谢姓老人,在邻近社一户帐篷人家搭伙。他与这家邻居相近如宾,互相关心。

  案例二:失依者的陌生关怀——笔者在走访帐篷过程中,遇到一名女性近80岁的老人,她依赖地拉着社工描述她女儿亡故的悲痛情境,不时老泪纵横。笔者轻声拍肩抚慰,同时发现不远处站着另一名女性老人目光关切。社工在老人情绪平复时候,有意将她领到同龄老人处。不久,两个老人便相互依偎。不一会儿,一个3岁左右的陌生小孩也被我们吸引,看见老人哭泣,竟用自己的小手摩挲安抚老人,老人惊讶不已。“那么辛苦,谁还可以帮你?”如果看到的只有“问题”,那永远看不到“资源”。

  案例三:“我为邻居做点事”行动指引之一“我为邻居照顾老人”。这是上海服务队第二批社工们在评选“龙头山好邻居”称号中的倡导内容之一。第三批服务队又延续此服务的内容,成立了灰街子安置点“助老关爱大使”服务队,鼓励邻家的热心家庭妇女能够走出家门主动关爱和结对社内的失依老人。同时,也鼓励老人可以在困难无助时,找到可以帮一把的助老关爱大使。

  “自助”案例的实质:“灾难中的生命故事”诠释的是社会工作者协助丧亲老人寻求生命的意义,因为这是面对灾难时人类重获希望的主要动机。“失依者的陌生关怀”和“助老关爱大使”服务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有能力也有信念协助“弱势”的老人发掘“强势”的资源,建立有益的社会网络互动。农村社区的邻里“互助”原本就具有不错的社会基础,在灾后这种正向的“非正式社会支援系统”作为优势资源更应该获得维护和巩固。

  (3)“再助人”案例

  案例一:灰街子安置点“社区行动先锋队”是一支由社长和社员骨干组成的,以志愿者身份负责居民安全、调解和卫生条线工作。上海服务队将这些“先锋队”成员名单列在我们公开发表的《灰街子快讯》上,并在每个社前制作统一铭牌加以公示。“先锋队”成员中有不少是超过60周岁的老年人,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彰显老年人群仍具有贡献社区的“生产力”。

  案例二:“社区行动先锋队”成立后,通常每隔两周会有一次培训,有关知识、技能及自我心理调适的。一次培训后,一位李姓老人悄悄找社会工作者咨询自己晚上很难入眠,一想到在地震中去世的老伴和孙子,一晚上可能哭泣七八次,目前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没有信心。社会工作者另约时间进行的入户走访,发现他有自己比较良好的支持网络——90岁老岳母、年轻孝顺的儿子和媳妇,陪伴左右。同时,他也有曾经的“长项”——老党员、地震前兴趣爱好广泛、曾任社负责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于是,在鼓励李姓老人继续参与先锋队群体活动的同时,还找寻一些机会展示他的才能——红旗社区党员座谈会上发表自己的灾后重建想法、龙泉社区灰街子红旗社区临时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发表自己的党性认识、灰街子安置点村舍居民大联欢中发表自编诗歌并与社工代表合作表演歌曲。

  “再助人”案例的实质:志愿者服务某种程度可以称为一种“社会营销”。因为这是个令很多人都愿意接受的任务,可以使一些老人具有自豪感、价值感、自我实现感。但对于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的是,志愿者不是免费的劳动力,他们同样是社工的服务对象,他们也需要能力建设,继续获得知识、技巧和自我成长的提升。因此,在老人提供志愿者服务之前与之后的时间里,细心与他们探讨所得与困难,将是陪伴老人群体成长的坚实支柱。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老年服务分析】相关文章:

1.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分析

2.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视角分析

3.社会工作介入外来老年人个案工作分析

4.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异常孕妇个案服务分析

5.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分析

6.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析

7.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分析

8.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