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对村级殡葬新风倡导探析

时间:2024-09-19 13:52:46 社会工作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会工作者对村级殡葬新风倡导探析

  深化殡葬改革与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殡葬权益结合起来,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公益化,同时也要与群众的需求相结合,实现个性化殡葬服务市场化,从而实现既能保障群众基本需求,也能满足群众对殡葬服务日益增长的要求。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探析村级殡葬新风倡导,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前言:

  济南自古受儒家慎终追远的传统影响,殡葬风俗得到广泛重视与沿袭。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繁琐铺张,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习俗相沿,以丧事的隆重与否,视为子辈孝道的尺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刘智远村作为济南东部最早施行火化的片区之一,殡葬风俗发生着积极变化。为倡导殡葬新风与推进殡葬改革和社区工作进一步融合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启发。

  一、刘智远村殡葬风俗沿袭

  刘智远村位于济南市经十东路10公里处北侧,凤凰路、凤山路傍村而过,北靠世纪大道,全村区域面积4312亩,村民1205户,村集体组织成员5028人。多年前作为有勇气接纳殡仪馆落户的村庄,给其传统殡葬风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1、刘智远村传统殡葬风俗简述

  葬俗为木棺土葬,丧仪主要程序有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吊、发引、摆祭、下葬和下葬后的圆坟、作七、忌日祭等。丧仪日程,少则三至五日,耗费甚巨。一般人过50岁,晚辈即开始为老人做寿衣、打棺材(称“寿棺”、“喜棺”)、修坟穴,准备后事,被视为孝顺,可见对殡葬传统文化的重视。建国后,虽依旧沿袭木棺土葬之丧俗,但繁琐迷信的丧葬仪式逐渐简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居民已经逐渐摒弃了这种繁杂迷信且劳民伤财的做法,出于对家属情绪的考虑,一般都选择尽快安葬逝者,让逝者“入土为安”。

  2、推行火葬是由传统向现代殡葬风俗转变的历史节点

  六十年代,济南建火化场,逐渐推行火葬。七十年代末期,历城火化场(现为济南市莲花山殡仪馆)落户刘智远村南,因有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刘智远村传统殡葬风俗发生着强烈的变化,一是程序简化,二是时间缩短为两到三天,三是由土葬转变为火葬。人去世后,家人发讣告给亲友或叩头报丧,家人臂带黑纱,吊唁者胸前戴小白纸花,赠送花圈,上挂挽联。一般停尸三天,举行完遗体告别仪式后即运送逝者至火化场火化。根据死者的家庭情况,如果死者家中尚有老人在世,于上午举行告别仪式,反之则在下午举行。火化后,将骨灰盒埋至村公墓或家族林地。

  3、旧村改造下的刘智远村殡葬风俗

  当前,刘智远村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历史时刻,旧村改造顺势而为,村委会领导班子正团结一致为刘智远的发展努力着。受拆迁因素影响,丧葬风俗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逝者须在家停尸两到三天,出殡仪式结束后将逝者送往殡仪馆火化。而今,因拆迁问题,居民一般租房,居中分散,逝者去世的地点基本上是在医院,又受场地限制,因此,当前居民家中如有逝者基本上直接拉往殡仪馆,冰存两天后,第三天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由此可见,可变因素是随村民居住环境及思想意识的变革而变化,不变因素只是最传统的时间——三天。

  谈到倡导殡葬新风和殡葬改革的问题时,已退休的李学宗副书记和张文生主任回忆了他们在推动殡葬改革中的酸甜苦辣并提出了他们对殡葬对文化的希望与构想。说的最多的就是:宣传、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从刘智远村殡葬改革二三事中的发现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智慧,刘智远村的殡葬改革过程也是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当初殡仪馆落户刘智远村是政府决策,发展的需要,村民一时间难以接受,当时的村书记齐立财和村主任杨学亮与一班德高望重的村民就扛起了殡葬改革的大旗,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顶着阻力、压力开始了刘智远村的殡葬改革历程。第一位火化的人的名字叫段玉保,当时其家人已偷偷土葬了,书记和主任费尽周折,顶着“不人道”的压力做通了其家属工作,用小我的“不人道”维护了殡葬改革最大的“人道”,确保了改革的成果。再有,六十年代末期济南地区开始实施殡葬改革政策之后,刘智远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行殡葬改革管理办法,大改遗风旧俗,废除封建迷信做法。但不免出现不听政策的情况,原本不富裕的家庭为了“面子”不得不在老人去世的时候“狠一把”,做些“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私自沿用旧俗扎纸人纸马、金树的家庭。红白理事会得知消息后当即对丧属进行了教育,坚决不能破坏规矩,丧属说东西不能退,书记和主任赶到商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退掉了纸扎,为丧属省下了一笔不小的支出。并借机告知村民新政策的好处以及旧风俗的弊端,在不断地磨合中,刘智远村村民逐渐接受了新政策,改变旧俗的做法成为常态化。

  不难看出,一个社区中德高望重之人的重要性,他们可以算得上是改革的推手,有“一呼百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引导氛围。人的传统观念可以在舆论大环境中改变,村民是淳朴的,他们不愿意改变祖宗留下的殡葬习俗,让他们接受这种改变需要一步一步的引导,一旦明白改革对自己的好处,则必会拥护。

  三、推行殡葬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建议

  一是殡葬政策的传达分层进行,首先令村、居红白理事会成员接纳。社工了解到,在村居中都会有专门的红白理事会,他们是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无偿为居民服务的组织,红白理事会专门帮助居民家庭承办婚丧事仪的主导人一般多为村居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丧事中叫为内柜。丧属会按照他的指导办理家中的丧事,听从他的安排。因此,每村每街道红白理事会的设立与行政化也非常必要。推行新的殡葬改革政策首先落实到红白理事会,再通过这种居民组织传达到居民,有了这个很好的缓冲地,居民对政策的接受执行就非常自然了。最重要的一点,红白理事会与殡仪馆的对接能有效阻断部分不法丧葬中介的不正当竞争,对规范殡葬市场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是政策制定符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改革方案。

  殡葬风俗十里一乡音,五里一不同,改革应顺应各地区不同的风俗因地制宜,使得当地居民以能够接受的方式逐步进行开展。在与刘智远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成员沟通时,提及了针对于像刘智远村这样的即将进行旧村改造的村居的殡葬服务需求。首先,由于村改居的实行,居民由从前的一家一户平房住房形式变为一层几户楼房居住形式,居住空间的更变影响了治丧环境,大部分居民想要在自家办理丧事而没有足够的场地。因此,可以在殡仪馆或者由殡仪馆在新社区专门建设一块公共灵堂或服务部门,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治丧场地及相关服务。另外,对城区居民的改革方案与农村地区的改革方案在墓园选择、告别方式的选择的不同决定惠民政策也应有不同。

  三是倡导绿色殡葬,借助殡仪社工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转变传统殡葬观念。让群众逐步革除一切以迷信的、铺张浪费的方式办理丧事的习俗,代之以科学、俭朴的殡葬方法和哀悼形式治丧是殡葬改革的目标。应该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殡仪社工工作力度,以开展“生命教育”为载体,开展“临终关怀”、“感恩教育”、“绿色殡葬”、“互联网+生命教育”等多方面有体系的引导。让“孝”文化逐步深入人心,倡导“厚养薄葬”,从而达到群众殡葬观念的转变。

  刘智远村是中国千百万村庄中的一座,也是殡葬改革历程的缩影。反映了殡葬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其方针是必须坚决依靠群众,破旧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直以来,在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中,殡葬事业的发展一直饱受争议,在谴责中成长着。殡葬改革得“改”到人民群众的心里才算成功,改革很痛,可能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若要改革出成效,必须有壮士断臂的决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外,同时还要兼顾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社会创新,把深化殡葬改革与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殡葬权益结合起来,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公益化,同时也要与群众的需求相结合,实现个性化殡葬服务市场化,从而实现既能保障群众基本需求,也能满足群众对殡葬服务日益增长的要求。

【社会工作者对村级殡葬新风倡导探析】相关文章:

社会工作者原则07-18

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理解12-20

社会工作者的伦理难题及答案02-05

国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现状03-20

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04-03

社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能力07-25

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02-02

社会工作者技巧方法有哪些07-12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有哪些03-07

对社会工作者的理解心得(精选7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