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流浪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解决流浪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介入方法1: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帅某
性别:男
年龄:18岁
文化程度:初中
帅某深夜独自一人坐在街边流浪,经片区巡警发现后将其护送至龙岗区救助管理站求助。帅某入站后常独立呆在救助仓内,不与任何人交流,当救助站工作人员向其了解家庭情况时,帅某则保持沉默,不予回应,社工得知此情况后,及时介入。
(二)背景资料
帅某自小父母离异,其跟父亲及奶奶一同生活。2009年帅某奶奶因病去逝,2011年帅某父亲再婚并生下一个女儿。2014年帅某同父母及妹妹来到深圳生活。一家四口依靠帅某父亲在工地打临工维系生活。
引发/重要事件:帅某到深圳后,其父亲便将其送至某校继续上学,但因学习基础太差,无法适应学习节奏,在帅某劝说下,帅某的父亲决定让其退学。由于帅某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则要照顾年幼的妹妹,帅某与其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帅某年满十八岁以后,其父亲就让其出去寻找工作,但找了十几家工作单位,没有一个单位愿意接受他。帅某认为是学历低跟个子不高影响了就业,他的身高只有1.6左右。找工作屡次受挫让帅某对找工作失去信心,在深圳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交流的,便整天呆在家里打网络游戏。除了打游戏以外帅某在闲着无聊之时喜欢给他妹妹做头发造型,但因其妹妹年龄较小,经常不配合帅某,对于妹妹的不配合,帅某则以非打即骂的方式对待。在一次晚饭过后,帅某拿来“工具”给他妹妹扎头发,其妹妹以大声哭叫的方式以示反抗,帅某父亲见状则对帅某大声呵斥,帅某不满父亲对其的态度,便与其父亲争论起来,与父亲发生口角后,帅某便离家出走。
二、问题分析
(一)理论分析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抗逆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同时抗逆力也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且不断增强。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在面对逆境过程中,抗逆力能使人的心理健康回复至逆境发生前的状况,甚至展示出更理想的心理状态;而在克服逆境后能够拥有更高的抗逆能力。
(二)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
服务对象入站后,社工及时介入,通过与服务对象面谈,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问题:
第一,就业技能上(社会层面),帅某的学历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就业的自身条件存在较大困难;
第二,家庭关系上(家庭层面),由于帅某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忙于照顾年幼的妹妹,与家人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家庭关系薄弱;
第三,人际交往上(个人层面),帅某到深圳不久,且在校时间不长,缺少可以交往的朋友,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也很少,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需求:社工进一步对服务对象问题进行分析,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发现优势和挖掘潜能。
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厘清职业发展方向;
第二,改善与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三,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三)服务对象的优势
1、服务对象有丰富的求职经历。
2、服务对象到深圳后其父亲仍然会送其去上学,其父亲对其是有所期待的,并不是漠不关心。
3、服务对象信任社工,愿意向社工倾诉其过往经历及困境。
4、服务对象喜欢给自己的妹妹扎头发,比一般男生多了一份巧思、温柔,而且是喜欢她妹妹的。
(四)服务对象的劣势
1、服务对象因“个子不高”“学历低”等先天条件的不足而存在较强的自卑感。
2、服务对象生活单调,社会交往少,缺少舒缓情绪的渠道及朋辈支持网络。
3、服务对象用沉迷网络游戏的方式逃避与外界接触。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总体上,挖掘或增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服务对象优势发展。具体包括,鼓励服务对象进行社会交往,改善服务对象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提高服务对象的自信度。
(二)过程目标
1、让服务对象了解自身困境形成原因。
2、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优势,肯定自身优点,学会欣赏自己,提高自信度;
3、对服务对象的社交能力进行评估,由评估结果,引导服务对象掌握必备的社交技巧和社交心理,帮助其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
4、协助服务对象正确理解家庭关系,认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掌握有效的矛盾化解方法,修复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5、根据服务对象个人能力或兴趣,结合社工服务中心软、硬件资源,协助服务对象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定位及规划。
(三)介入策略
经过分析,站内社工发现帅某具有转变的渴求,期望改变处境,拥有转变的潜力,该案例适合采用“优势视角”模式开展社工服,并且“优势视角”在青少年的社会问题上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四)具体行动计划
1、以服务对象的优势发展为核心,用正向的语言引导服务对象发现自身优势,摒弃自我怀疑的负面心态。
2、帮助服务对象寻找感兴趣的职业,并制定就业计划。
3、让服务对象习得与父母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感情。
4、约定服务对象每天读报至少1小时,每周至少观看1小时的“演讲与口才”的视频,以此提高服务对象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介入过程
服务过程中,社工运用“优势视角”的服务模式,以增强服务对象“抗逆力”和提升自我效能感为服务落脚点,引导服务对象发现自身优势,挖掘潜能,进一步强化、巩固优势面,重塑自信心。
(一)提供关怀,耐心倾听
帅某到深圳不久,没有固定的朋友圈,并且与家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因此,由于社交生活缺失导致社交恐惧,从而对靠近自己的旁人产生抵触情绪。在救助站,社工与帅某的前几次接触中,帅某十分拘谨,整个交谈过程一直低着头,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且话语不流畅,一副害羞小男孩的形象。
为了与帅某建立信任关系,增近心理距离,社工介入主要以提供关怀为主:
其一,在交谈内容上,社工尽量避免触及帅某的“不足”和不愉快的经历,前期以被动交流为主,通过关注其在服务中心的生活饮食情况,讲述过往,在社工的帮助下重拾生活的信心,以达到让帅某重燃生活的希望,卸除心理壁垒,建立沟通基础;后期以互动交流为主,通过前期的铺垫,此时引导帅某讲述自己的流浪经历和生活琐事,社工耐心倾听,并适时回应,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
其二,在服务行为上,社工每天会及时给帅某提供当日报纸和一些书籍,并且,会和帅某交流报纸或书中的信息;密切关注帅某生活和饮食方面的细节,当天气或和食堂饭菜出现变化时,及时与之交流,获得反馈;定期组织适当的娱乐活动,比如:篮球、猜一猜、谁是卧底。
社工通过主动提供关怀,耐心倾听帅某的心声、关注其经历、尊重其人格、理解其困境,让帅某感受到爱和尊重以及接纳,从而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消除了其对救助站环境的不安全感。经过几次的接触后,帅某开始主动与社工打招呼。
(二)重构失败经历,摒弃对自我的怀疑和贬低
在与帅某的交谈过程中,社工耐心聆听他对自己的描述,从中了解服务对象是如何看待他的“失败经历”以及对他对“失败经历”的认知。帅某把就业屡次受挫以及与家人关系不好原因的归因于“个子不高”、“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公司会接受他”、“父母偏爱妹妹,不喜欢他”等原因。帅某因为自身条件不高,父母忙于工作而缺少与他的沟通等因素产生“所有人都不喜欢我”的错误认识,逐渐对求职和社交失去信心,最终以打游戏的方式来逃避与外界的接触。
在案例中,由于长期的家庭原因和自身原因,帅某在求职之初就具有轻度自备,求职中,连续失败的求职过程让其自身不断地“印证”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个子不高”、“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公司会接受他”等。从而愈发地失去信心,只得以打游戏逃避社会。针对这种情况,社工先是对服务对象的“失败经历”进行重构,让其重新认识过去;其次通过挖掘服务对象“优势”,使其摒弃怀疑,获得自信。
结合“优势视角”的相关理论和帅某的实际情况,社工对帅某“失败经历”的重构主要包括两点:
第一点,引导服务对象辩证看待自身经历,启发他从“失败经历”中发现有益的人生收获,学习如何将“失败经历”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必要磨练。例如,当帅某提到其已经去应聘过很多工作,但没有人录用他时,社工会以“经历了面试,才会对很多行业有所了解,至少知道有这么多岗位目前不一定适合自己”,“岗位不录用你,不是拒绝你的能力,而是你和他的需求不匹配”,“和这么多HR交谈,也是一种收获”,“面试这么多岗位,你会知道各个岗位的需求是什么,让你下一阶段提升自己有了方向”等肯定的语言去肯定其所经历是有意义的。
第二点,不断肯定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并且让其相信其有很大的内在潜能没有挖掘出来,只要服务对象相信自己并愿意去做,就可以。例如,当帅某提到其在家里会给自己的妹妹扎头发时,社工以“很少会有男生会扎头发的,说明你内心是一个很温柔,动手能力很强,有艺术细胞的人,你有做一名头发造型师的潜质”等来引导帅某去发现并肯定自身的特长、优点。通过社工的耐心引导,帅某不逃避过去的失败经历和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在与社工交谈的内容当中会主动向社工讲述其在求职过程中的一些窘事。
实际上,对“失败经历”或“受挫事件”的重构,是帮助服务对象直面过去生活经历中的“灰暗面”,由于环境和自身的限制,服务对象可能在某一阶段对部分经历认知不全,从而导致过激行为或极端想法,往往伤害自己或他人。
在重构“失败经历”的基础上,社工需要运用“优势视角”模型,启发服务对象去发现个人和环境中所涉及的资源、优势、成功经验等,并鼓励服务对象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使用。征对本案例,社工会在平时交流接触中去观察帅某的优势,并引导帅某去发现。例如,当发现帅某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的时候,社工会对他说:“你会想到利用救助仓内比较有限的物资搭建一个可以晒衣服的晾衣架,而且还搭得那么好,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有想法而且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很多设计或技术类的职业都需要具备这方面能力的人,如果你去学相关的技能,会有很大的优势。”帅某听到社工对其能力的肯定表现得非常开心,回应到:“我自己也觉得我的动手能力也挺强的,而且也想做设计方面的工作”。
通过细致地发现和耐心地引导,社工会在服务对象身上捕捉到较多的闪光点。需要注意的是,社工并不需要将服务对象的每一个闪光点都对应到一种职能岗位,对“优势视角”而言,细心发现这些闪光点的意义在于:你关注了他,并且,他原来有这么多优点。
(三)优势视角下,职业发展方向的确定
经过前面阶段的工作,此时的帅某不仅提升了自信,而且对自身优势和求职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此阶段,社工提供了行业,职业信息,以其一些过往服务对象的储备安全供其参考,通过这些信息和具体案例,帅某对职业和工作有了一个更务实的认识,这些会帮助其做出更合理的职业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与帅某会进行职业方向的一些交流,协助其定位未来职业,比如,给服务对象提供参考:“与动手和想象力有关的职业有:理发师、服装设计师、汽车维修、手机维修等,你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然后从学生或者学徒做起……”帅某表示对理发比较感兴趣,平时在家里也喜欢给自己的妹妹扎头发。当帅某决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后,社工协助其制定职业规划,即在某个时间段将职业技能提高到某个水平(例如:两年内学会所有的关于理发的基础知识,第三年开始实操)或考取相关职称、证书等。
(四)制定计划,从心出发
在制定完职业规划后,接下来就是帮助帅某梳理家族关系,角色定位,肩负相应的责任。首先,社工引导他正视与父母的关系,并就此与帅某进行了深谈。在会谈中,社工聆听了帅某对他与父母关系的描述,了解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帅某表示,虽然家里经济困难,但父母坚持送他去上学,从内心来讲,他也感受到父母是关心他的。为了改善帅某与其父母的关系,社工协助帅某制定了一个计划。
计划如下:
1、主动关心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2、早出或晚归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
3、父亲在工地工作时,主动打电话关心。如果在工地上不便接听电话,帅某可以在空闲时候给父亲送去水、食物。
4、主动与父母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即使有意见不合也要坚持交流,遇到父母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聊天时,可以主动找机会一起吃饭,多沟通。
5、安排时间和年幼的妹妹玩耍,这样可以在与妹妹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可以帮助母亲分担照顾妹妹的辛苦(给妹妹扎头发前,先经过妹妹的同意,或与妹妹做个约定)。
6、当自己有经济收入时偶尔为父母买份礼物,如果父母觉得买东西很浪费钱,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小礼品送给父母。
(五)电话沟通,架起亲情沟通桥梁
在运用“优势视角”的模式对帅某提供服务中,社工一直与帅某家人保持紧密联系,也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帮助服务人员更好地展开工作。但由于救助职权范围的限制,社工没有办法直接介入到帅某的外部环境当中去,只能通过电话沟通的方式去架起父子沟通的桥梁。
首先,社工将帅某在救助站期间的情况告诉帅某的父亲,并向其了解对帅某离家出走的看法,帅某的父亲表示担心多过生气,可以看出帅某的父亲对帅某并非帅某认为的不爱他。接着,社工将帅某对其父亲的评价、期望与未来生活、职业的规划告诉帅某父亲,帅某父亲在了解帅某的真实想法之后对平时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帅某的关心表示很惭愧,并且很支持帅某选择理发师这个职业。在帅某的想法得到其父亲的认可之后,为了提高帅某与其父亲的亲子互动能力,协助帅某增加其抗逆力和自我效能感,在社工的建议下,帅某的父亲制定了家族方面的改变计划,内容如下:
1、送帅某到合适的理发店去当学徒(理发店的选择与帅某一起商量决定),平时主动关心帅某在理发店里的适应及学习情况;
2、当帅某用行动或言语对他表示关心时,要及时给予回应;
3、每周至少安排三次且不低于半小时的时间与帅某谈心;
4、与帅某有关或者某些重要的家事要询问帅某的意见。
最后,当社工将父亲对自己的担忧、关心和支持转达给帅某时,帅某主动向社工提出要和父亲进行电话交谈,在交谈的中虽然帅某语气很平和,但却主动向父亲承认了离家出走的错误,言语中流露出强烈的归家情绪和想念父母的情感。
(六)学会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救助站的限制性,社工无法介入到帅某的外部环境当中,为了帮助帅某脱离以打网络游戏为主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支持网络,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帅某离站前,社工帮助帅某掌握社交工具,学习如何开展自我管理,了解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和娱乐途径(例如,社工建议帅某通过网络查询相关材料,或者每周安排半天的时间到家附近的图书馆阅览相关书籍,并给出相应书目)。
在服务中心:
一方面,社工给帅某补充一些社交常识和礼仪知识后,会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帅某参与社区或社交活动,拓展社交圈,拥有良好的社交生活;
另一方面,社工同帅某制定社交能力提升计划,以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交,计划如下:
1、每天坚持朗诵至少一个小时的文章或者报刊内容;每周至少观看1小时的“演讲与口才”的视频,以此提高服务对象口头表达的能力;
2、加入社区义工队,每季度参加至少一次的义工服务或者社区活动;
3、戒掉网瘾,每天上网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
(七)后续跟进
帅某离站后,在约定的时间节点上,会定时给对应社工进行通信,告诉社工其目前生活状态。目前,帅某已正式成为某理发店学徒,而且在理发店里结识了新朋友,在家时,帅某尽量帮父母分担家务,会在每周的工作之余带年幼的妹妹出去玩耍,其家庭关系已有明显改善。通过电话会谈,得知通过站里社工的工作,流浪青少年帅某的职业发展问题、家族关系问题和人际社交等主要问题已经得到较好地解决。由于救助站社工服务工作的固有局限性,无法更深更广地介入到服务对象的外部环境当中,该个案可以做结案处理。
五、评估及结案
(一)评估
1、服务对象的变化情况
在帅某父亲的支持与帮助下,帅某已经在一家理发店做学徒,而且在理发店结识了新朋友,帅某偶尔会带他的朋友到家里吃饭。虽然理发店包吃住,但因为离家近,帅某平时住在家里。在家里的时候帅某会尽量帮着父母分担家务,照顾年幼的妹妹。帅某在理发店的时候,其父亲也会经常打电话关心他。
2、介入重点与手法
社工主要是以尊重、接纳、理解、不批判为基点,耐心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全面客观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并以增加服务对象抗逆力和自我效能感为主要介入点,用积极的语言引导服务对象发现自身优势,挖掘其潜能,并肯定自己的优点,重塑自信心。
(二)结案原因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帅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帅某对社工对其在救助站期间提供的帮助表示非常感谢。而且在社工的耐心引导下,以及积极联系下,服务对象已经回归家庭,回归家庭后,服务对象已寻找到工作的地方,摆脱了沉迷网络游戏的生活状态,其与家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改善。约定的服务目标基本达成,基于此,帅某不再属于社工的服务对象。
(三)服务对象的改变
1、服务对象在工作场所结识了新朋友,构建了朋辈支持网络。
2、服务对象会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主动关心父母,与家人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3、服务对象根据个人的兴趣与优势,确定了职业发展方向,并且走出了职业发展计划的第一步。
(四)评估建议
虽然约定的服务目标基本达成,但是该事件反映了服务对象十分渴望得到他人、朋友、家人的支持、鼓励、尊重、平等,对未来也具有改变的期望。再加上服务对象刚踏入社会,即将面临社会带给他的人情冷暖,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想真正实现优势发展,更加离不开他人、朋友、家人的支持与陪伴。之后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社区活动的资源信息,并鼓励其参与其中,让服务对象结识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支持,并且向服务对象的父母强调陪伴、尊重、鼓励、支持服务对象的重要性。
六、专业反思
在与服务对象接触的最初,服务对象常用“个子不高”、“学历不高”等语汇对其形象进行贬损,可以看出服务对象因先天条件的不足而存在较强的自卑感,他不知道每个人都是有自身的优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社工在开展个案服务的时更多的是用优势视角去接纳、包容以及相信服务对象有他自身的优势与潜能,无论他面临怎样的不幸或处于怎么样的困境,社工都不可怀疑、低估或忽视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只关注服务对象问题的本身,甚至将问题扩大化,如果只关心问题本身不仅不利于服务对象从困境中走出来,反而会加剧服务对象的挫败感,要关注的是服务对象内外在优势,社工在关注内外的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去帮助服务对象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去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社工认为帅某的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就业困难引发的,首先要协助其解决就业问题,才能解决其它问题,而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就是从服务对象所具备的优势去寻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社工发现服务对象的动手能力极强,而且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就以此为基点,先是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学会自我欣赏,再是提供信息,逐步引导服务对象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并制定职业发展计划。
在本案例中,社工认为无论流浪青少年的心态多少消极,他们的消极心态都是在遭受到不愉快经历后,根据自己对不愉快事件的理解而做出诸如“以打网络游戏逃避与外界接触”的行为,基于此,社工在开展服务过程中需要就服务对象的惯常思维和认知询问一些反思性的问题,引起他对自己消极认识和行为的重视,以此达到帮助服务对象澄清其价值观,影响其发生改变的目的。而需要注意的是,社工不是服务对象的长期代理人,其终归要回归家庭,又由于救助条件的局限性,社工无法介入到服务对象的家庭当中,也不能代替服务对象做这做那,所以,只能在服务对象接受服务期间帮助其挖掘自身优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服务对象优势发展。
介入方法2:
解救乞讨儿童,是近期微博上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2011年1月17日,一名失踪儿童的母亲给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发了一封求救信,希望通过网络找到自己的孩子。于建嵘随后通过微博向网友求助。在接到更多的寻人信息之后,于建嵘教授专门建立了一个“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号召网友们随时留意身边的乞讨儿童,帮助他们和亲人团聚。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不仅在热心人群中反响强烈,还受到了名人微博和公安微博的推荐与回应。
城市中的流浪乞讨儿童可以说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群体,这类特殊的群体一直被当作污染城市环境的垃圾,但是他们背后所隐藏的却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法治等各方面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他们的产生及大量涌入城市必将会对城市的管理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对这一群体进行现象分析、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寻找合理有效的救助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乞讨儿童的现状分析
丐是社会的私处,我们天天羞于示人,却又天天感觉存在;丐又是极端传说,丐到洪七公的境界,皇帝都不做,丐到残疾童丐的境地,则暗无天日,江河无语。
根据民政部《十一五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提供的数据,我国现有流浪乞讨儿童100-150万,其中80%有盗窃、抢夺等违法行为,45%的儿童常年以违法行为为生,74.4%的儿童在流浪乞讨两个月后就会出现违法行为。
(一)流浪乞讨儿童的乞讨方式
1.沿街流动行乞,这种方式较为普遍,或行走在商业区,或在过街天桥,或在地下通道。
2.示残型乞讨,主要是展示残疾或畸形的肢体,以获取路人的同情。
3.卖艺型乞讨,主要采用吹拉弹唱、表演杂技等方式进行乞讨。
4.以贫病等虚假理由欺骗行乞,以天灾人祸,本人落难,家人生病,无钱就医等理由进行乞讨。
5.纠缠尾随等强讨恶要,采用抱住行人大腿,强拉硬拽的方式,这类儿童一般受人暗中教唆。
(二)、流浪乞讨儿童的特点分析
1.操控性及团体化乞讨现象突出
操控行为主体往往是成年人,包括其亲人、老乡、陌生人等,通常以幕后操控或者带领乞讨为主要形式来组织、控制流浪儿童的乞讨。操控主体与流浪儿童的关系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亲人为主,带领或近距离控制流浪儿童以示弱方式为主要手段进行乞讨。第二种主体与这些儿童大多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以收养、领养、租、捡、买、诱骗等方式获得婴儿、病童、残疾儿童等,并以其为工具进行乞讨。乞讨所得基本为操控者所占有。第三种,成人通过哄骗、威逼利诱等方式控制流浪儿童,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把他们组织起来,经过培训,操纵行乞从中获利。例如大街上的一些卖花童,操控卖花童的有些是亲人,但大多是老乡或陌生人,他们组织卖花童以抱脚、纠缠情侣、下跪乞求等方式强卖获得高利,并用体罚、挨饿
等形式虐待未达到收入要求的卖花童。
2.职业化、半职业化倾向明显
由于流浪儿童乞讨者的操控性,通过成人有计划的组织、培训、监控等手段强化了流浪儿童乞讨行为的职业化或半职业化走向。
3.低龄化与低学历状况严重
有调查显示,14岁以下的未成年乞讨人员占了调查对象的八成多,反映未成年乞讨者低龄化现象较为突出。这些乞讨儿童大部分都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一般处于小学文化程度,有的儿童并没有接受过教育。
4.乞讨收益与个人受益极度失衡
儿童乞讨者一般每天都能乞讨到几十元,尤其是卖花童,他们每晚到人流量较大的广场、夜市卖花,一般都有几十元至一百元收入。尽管有较高的乞讨收入,但未成年乞讨者所得一般都要交由控制他们的成年人掌管并占有,他们仅得能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而不是现金。
(三)、乞讨儿童未被满足的需求
乞讨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很多方面的基本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5个等级,而乞讨儿童的最低级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更不要说更高等级的需求。乞讨儿童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基本需求,指在衣、食、住、医疗等生存和安全层面上的需要。长期在外流浪乞讨的儿童,他们中很多都有过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露宿街头、有病无法医治的经历。
然后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乞讨儿童大多缺少爱和关怀,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价值观和认知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流浪儿童都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一些孩子在流浪过程中沾染了很多不良的习惯。
其次是受教育的需求,这是指在文化知识、人格品性、社会规范、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需求。乞讨儿童并不能和一般儿童一样,幸福地依偎在爸妈的怀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他们的受教育的权利被无情的剥夺了,所以,更多的孩子表现出人格、品性方面的缺陷,如低自尊、爱说谎、打架、骂人、孤僻、偷摸、自由散漫、对他人和社会缺乏信任等
最后是回归与发展的需求,有的儿童成为乞讨儿童是因为被拐骗离开家庭,所以,面对这样的群体,把他们从背后操作的人手中解救出来,让他们回归到自己的家庭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他们各方面的需求未被满足,在未来发展上与一般儿童有很大程度的差距,他们的未来发展问题也毅然非常重要。
二、儿童乞讨的原因分析
在基本了解儿童乞讨的现状,特点之后,我们大致可以将儿童乞讨现象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每一个人都首先是家庭的一部分,都来自于特定的家庭,同时也归属特定的家庭。家庭在人最初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不良的影响导致未成年人出现心理危机,再由于得不到良好的救助,最终离家出走。再由于温饱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他们便不得不走上乞讨之路。
家庭因素导致的外出乞讨主要有自愿乞讨和被迫乞讨。儿童自愿选择乞讨的道路多由于逃避家庭暴力等不和谐的家庭氛围。脱离家庭虽然是他们远离暴力的径直途径,然而一旦脱离家庭,就断绝了家庭给予他们的生活上的支持,乞讨便成为他们维持生活的手段。造成儿童被迫乞讨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解体和父母的遗弃。父母的分离或死亡是原有的家庭解体,孩子处于孤立的地位,孩子对家庭的依附性也减少了,被迫流浪街头,乞讨为生。
(二)社会因素
1.经济贫困
物质生活条件是每个人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基础。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物质未能达到极大丰富,全民未能实现共同富裕,有的贫困家庭人员包括儿童寻找生活的出路,乞讨无疑是一种便捷的途径。
《新民周刊》经多年的调查显示乞讨儿童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2月10日,海南省三亚市有了一个新的进展,8名在三亚市第一市场行乞的河南籍儿童被警方发现后带至三亚市救助管理处,经调查,其中7名孩子均因贫困由父母或亲戚带至三亚卖艺行乞。
2.保障性原因
(1)对未成年人群体保护不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乞讨儿童未能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获得针对性的保护。对乞讨儿童的解决方法和管理手段仍然同成年乞讨者混杂在一起,一旦发现乞讨者便用遣返原家庭等简单方式解决,未能探究引起其乞讨的根本原因,不能从根源上切除令其乞讨的问题所在。
(2)对利用儿童乞讨的行为打击不够。对于犯罪分子操纵儿童乞讨的打击力度不够。犯罪分子看到利用儿童乞讨带来的利益远大于操纵儿童进行乞讨的风险,致使这种行为的扩大化的趋势。
(三)儿童自身的因素
1.厌学、逃学
现行的教育制度,分数被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被忽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训斥、嘲笑、批评甚至打骂。日积月累的叛逆心理和厌学情绪使得这些儿童逃学、辍学,走上乞讨的道路。
2.迷恋社会诱惑
网络游戏、带有情色内容的电影、杂志对于鉴别能力弱、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来说往往有不恰当的指引。支付这些诱惑的开销一旦在家庭不能满足时,未成年人只能自谋出路,乞讨便是成本小,受益大的有效途径。
流浪乞讨儿童的出现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对于独立思考能力还未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流浪乞讨行为大多是被迫的。有些流浪乞讨儿童甚至是遭到的身体和心灵的残害后,操控着进行乞讨。他们作为被某些“弱势群体”操控的弱势群体,对得到救助的愿望就更为强烈,而全社会通过各方面的行动对其进行能使其真正获得救助的要求也更加紧迫。
三、乞讨儿童的救助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法律规定
从法律上说,乞讨儿童本不应存在。《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均应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仅就这一法条的施行而言,年满六周岁的乞讨儿童都应接受当地政府的调查和救助。我国在其他许多法律中也保护了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的权利。
例如: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9条,对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规定利用残疾人的残疾,侵犯其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1条规定,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2006年6月29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规定了“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不满十
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些法律条文对减少流浪乞讨儿童的数量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这些法律也存在一些不足,覆盖面过窄;法律情节规定不明确,使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处罚力度不够,不能威慑一些犯罪分子。面对这些不足,应具体而明确的去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
(二)丰富和创新适合未成年人的救助制度,确保有效救助。
相关部门在对成年人乞讨者采取引导救助、即时救助、昼夜救助和流动救助等积极救助方式的同时,应创新救助方式,做到主动出击、及时发现、即时甄别、强制护送至救助站或儿童保护中心进行救助,实行一步到位的救助。救助要根据不同的受助对象需要,做到分类救助。当然,按需施救是以救助站工作人员的素质为前提的。为此必须拥有一批合资格的救助人员,救助人员必须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的系统学习,具备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计划、干预和评估的能力等。
(三)协调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要对流浪乞讨者的救助真正产生实效,实现保障人权的根本目的,必须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以及运用政府的调剂手段,建立完善的生活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养老保障等制度,扩大贫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使农村中老有所养,弱有所保,痛有所医,幼有所学。
(四)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乞讨儿童安置问题
1.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监测、发布系统。一个连接民政、公安、城管等多部门的信息网络,对有过乞讨经历的儿童进行身份登记,将信息资料翔实入网,使得信息能够共享。
2.建立全国性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立这样的保护中心,需要分三个阶段和四个环节,第一阶段,在省会和大中城市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第二阶段是在中心的基础上在各区县建立分中心;第三阶段在分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救助点。四个环节是早期干预制度——中心帮教——回归安置——定期回访。
3.建立救助主体网络,形成政府、社会、社区救助乞讨儿童的合力。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不仅由政府负责,还要靠社会力量的补充,吸引中介组织和民间团体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活动。首先,借助社会力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其次,要创造条件,催生社会中介组织及民间救助团体,开发和扶持其发展,用制定优惠政策、减税、购买专业社团的服务等具体措施,刺激和鼓励群众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最后,寻求社区协作,建立社区化救助模式。
【流浪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相关文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方法及内容08-07
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儿童服务案例11-26
社会工作介入拾荒户老人案例分析03-22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03-01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10-19
青少年社会工作优势视角面临问题及对策12-29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技巧08-02
社会工作者技巧方法有哪些07-12
2023最新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方法07-03
社会工作的功能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