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方法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单亲家庭日益增加,各种与单亲家庭相关的问题凸显。社会工作一直将单亲家庭作为专业服务的重要领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最新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能力视角的社会工作理念
能力视角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社会工作重要理论之一,它以人的能力为基础开展辅导。该视角要求社会工作者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能力和资源,协助他们学会运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来实现梦想,并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297。
塞利贝在分析能力视角时,并没有把能力和问题对立起来,而是将机会和问题进行比较,并且以如何创造更多的机会为中心分析能力视角与问题视角的区别12]。在他看来,能力视角社会工作模式有自己一套基本的假设:辅导的核心是帮助服务对象充权,即协助他们发现和拓展发展的资源;辅导是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合作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帮助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消除对人的能力的不信任,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在此基础上塞利贝总结了运用能力视角的几项原则: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合作是帮助服务对象的最好方式;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创造一种相互关爱的联系等14-15。
问题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运用能力视角进行辅导时必须面对的是:将家庭问题置于什么地方,即如何将问题归位。依照能力视角,有三种处理问题的策略:(1)仅在恰当的情境中认识问题,该视角将问题的分析放置在如何改变的框架下进行。(2)对问题给予较少的关注,对问题的过分关注会使家庭及家庭成员产生消极想法,消耗家庭及家庭成员与社会工作者合作的活力。(3)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去谈论问题,能力视角认为问题可以放在案主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处理,所以利用简单、日常的语言去谈论和命名案主的问题,是恢复案主对其生活的控制感的重要步骤15。能力视角运用这些技巧去处理问题,其目标是要引导家庭不要专注于问题,减少问题对生活的影响,并最终解决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能力视角并非是与问题分析相对立,而是强调从整体上看待服务对象,既关注服务对象能力的发挥,又关注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分析,在消极经验中发现积极经验,在积极经验中检查消极经验,并根据环境的要求,保持两者的平衡,这才是最有效的策略。能力视角代表了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取向,拥有丰富的生命力,其发展核心是研究和辅导视角的转变,从关注局部转向整体,从关注修补转向发展、修补和预防的结合,从平等转向和谐,其背后所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理念。
二、研究方法及服务对象情况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处理具有多个变量而不仅是一些数据点(data points)的特定情况,它的结果依赖于多种证据,并需要以类似三角验证的方式进行交叉检验。个案研究主要处理“怎么样”和“为什么”问题,关注当前发生的事件,目的具有两面性:一是“达到对所研究的对象的综合理解”;二是“对社会结构和过程的常态发展出理论的陈述”。本研究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研究者需要了解遵循能力视角对单亲家庭进行辅导,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辅导模式中的身份问题和可利用资源不足困境?在介入过程中,服务家庭及成员发生了什么变化?周围系统资源哪些被调动了?单亲家庭及成员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发生了哪些变化?社会工作干预策略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进?为了得到所需信息,研究者与一名本科生对厦门一个单亲家庭进行辅导,并对服务家庭、周围关系及社工进行了访谈和观察。辅导于2010年9月进行,历时4个月,分为3个阶段:服务介入前的评估准备、服务介入、介入效果的维持巩固。介入主要在服务对象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每个周末一次,每次用时120分钟左右,包括谈话、游戏、功课辅导等形式。此外,社会工作者先后对服务对象的周围环境和重要关系进行了干预。每次介入时,研究者都会进行观察分析,并在介入前或者介入后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人进行访谈。
由于收集到的资料既有访谈,又有观察记录,呈现出过程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研究者采取情境分析(contextualization)形式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所谓“情境分析”指:将资料放置于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这种分析更加贴近当事人的生活真实,叙事结构本身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比较类似,更符合当事人的意义建构方式,更尊重他们的说话习惯。此外,情境分析可以比较生动、详细地描写事件发生时的场景,表现当事人情感反应和思想变化过程,可以将研究者个人的自我反省即时融入到对研究结果和研究过程的报告中。围绕着研究者想要了解的主题,遵循能力视角理念将给服务家庭与其周围系统带来什么变化以及哪些社会工作干预策略有效?研究者在对资料进行情境分析时首先找到可以反映这些主题信息的故事线及组成故事的主要内容,对资料进行归类浓缩,而后以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来。
在介绍研究对象情况时,出于对研究对象的尊重和隐私保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强特征资料做了处理。
小伟(化名),11岁,就读成功小学四年级,外来民工家庭子女。父母没有离婚,但因为父亲有婚外情,小伟和母亲两个人生活。介入时,他们住在租来的房间。父亲是一个司机,也在厦门,但很少过来看小伟。小伟母亲的身体不是很好,知识水平较低,在酒店当服务员,收入不高,两个人的生活比较艰辛。小伟以前在一所公立学校,但是由于表现不好,爱打架、捣乱,被老师劝退。后来到另一所民办学校就读,母亲觉得那里条件不好,就把小伟转到了现在的学校。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数学60分左右,英语、语文经常不及格,英语字母还记不全,有打架、捣乱和偷窃行为,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一个“不好的学生”。但是班主任还是很关心小伟,一直希望能够帮助他改正错误,解决问题,提高成绩。
三、能力视角下单亲家庭社会工作实践过程
在进入小伟家庭之前,社会工作者先在成功学校小学部见到小伟本人,班主任给我们介绍了小伟的家庭情况,并表示家庭是小伟目前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希望我们能在家庭方面做些辅导工作。之后我们通过班主任的引荐进入这个家庭,并尝试运用能力视角对整个家庭进行介入辅导。
(一)以个人为基点、能力为中心全面了解和评估家庭
在对家庭进行介入前,对家庭做一个全面、详尽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前两次着重了解家庭问题背后的需求、能力和潜在资源及其发展的期望。一开始,服务家庭还是习惯地向我们讲述他们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对话中有意识引导对方发现一些成功经验和好的方面。如在第二次家访时,服务对象母亲见到社会工作者就说了很多小伟表现不好的情况,社会工作者给母亲一定的回应后,就引导她关注小伟表现好的地方。
社工:跟我们说说你这星期表现好的地方好吗?
小伟没有说话。
社工:没事啊!有好的就说说嘛,看有没有妈妈不知道的啊!
小伟:逃课后的这几天,班主任说我变乖了!
社工:很有进步啊!
小伟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
社工:那妈妈也说一下小伟的表现吧。
母亲:这两天表现都不错,都会做完作业再看电视。
社工:很不错哦!小伟。
在评估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也注重利用场景了解对方已经采取的一些应对生活的方式。社工1在教小伟英语,母亲在捡菜,社工2就和母亲单独聊了一下。
社工2:你看,小伟学得还是很认真的。
母亲:没有,你看他的手老动来动去,不能好好坐着。
社工2:你看他的神情很投入,很认真在学。
母亲:有大人在会好一点,没有的话他就不自觉。
社工2:那你有什么办法让他在你不在的时候认真点。
母亲:我也不知道,我只能让邻居阿姨帮他检查作业,监督他一下。
社工2:这样做的效果怎样?
母亲:还好,他的作业还能完成。
社工2:很不错!你很用心,小伟也很努力,刚才他给我们读语文课文还讲一些电视的故事,表达能力很好。
母亲:我对他的要求不高,该学习时候好好学习,玩的时候再出去玩,可他总是不听。作业没完成就玩。
社工2:给他些时间,让他慢慢地改变,这种进步需要时间。
母亲:说的也是,希望他能好好听话。
社工2:我们相信他会的!他改变的想法很强烈。
这样的引导相比于传统的介入或心理咨询可以让家庭更快地接受社会工作者进入他们的生活,更主动和社会工作者进行配合。前两次的介入中,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从小伟和母亲的兴趣爱好、成功经验、他们的愿望和可能的社会支持入手对其问题背后的需求、能力和潜在资源进行评估。
(二)从家庭整体角度理解个人,发展个人和家庭的能力
家庭评估所了解到的家庭的能力、成功经验和资源都是个人的和独立的,随着介入的开展,社会工作者有意识地在一些场景中运用专业技巧让这些单独的、个人的能力和应对方式联结起来,促使家庭成员之间及周围环境各个方面的变化联结成一个支持整体,将小的改变慢慢地扩展为大的变化。
在评估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母亲掌握了家庭的话语权,而且大部分在说小伟如何不好。小伟却不怎么说话,即便社会工作者在旁边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还是保持沉默。在他们原有生活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开始尝试调动他们各自的能力,调整母子之间的互动,缓解冲突,让母子发现彼此的优点,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
在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注意场景的把握,有机会就引导母子互动,让其产生共鸣,在和小伟聊到他感兴趣的科幻知识时,社会工作者注意及时地将母亲也拉进对话中。
社工:小伟你知道的真多啊!
母亲:他对这些科幻的电视很着迷。
社工:你可以看了和妈妈讲啊!也可以到学校和同学讲。
母亲:哪个台,什么内容他都能记住。我有时找不到台,他会和我说,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一按就出来了。
社工:那你可以教妈妈怎么按,以后妈妈就会自己按了。
小伟:我也会教我妈妈识字。她有时发短信不懂,我就教她。
社工:很好啊!小伟很厉害哦。
母亲:有时我单位发书,他拿过去看,然后和我讲。
社工:很好!那小伟以后在英语和语文方面可以当妈妈的老师哦!
除了当场给予一些鼓励,社会工作者会注意将他们的优势、能力作为联结的启动点,制定相关的行动计划。母亲为了激励小伟学习,会让小伟当自己的“老师”,教她生字词,这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社会工作者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些内容,更好地促进母子间的互动交流。小伟对自然科学节目的喜欢,成了很好的互动切入点。在介入中,小伟给我们讲了很多《自然解码》的内容,当时母亲也在场,社会工作者做了些引导,形成一份“家庭作业”:让小伟每天讲个故事或科幻知识给妈妈听,讲好了让妈妈给他画个小红旗(社工设计了一个表格)。
这样不仅可以使母子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加强,让母子双方发现彼此的变化,同时促使小伟将学业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结合起来,为他的语文阅读、作文提高创造更好的环境,也让母亲从更多方面了解孩子,不要一味专注孩子不好的一面。社会工作者每次介入前都会对前一次行动计划的效果做一个了解,以便及时调整和更好地推进。如讲故事这个“家庭作业”,开始的时候,小伟讲述的多是自己较为熟悉的内容,但母亲并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社工的鼓励和引导,小伟开始主动地发现能引起母亲共鸣的'内容,母亲表现热烈,母子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调整了家庭的互动关系。
在接下来的辅导中,出现了让社工倍感压力的事情:小伟在学校偷了同学的公交车卡。我们到学校了解情况,小伟在老师面前承认了这个事实。当我们问及他有没有向妈妈提过想要公交卡,他点了点头。但母亲拒绝了他的要求,理由是她怕小伟有了卡就有机会到处乱跑。
这件事让社会工作者更清楚地了解到在家庭的互动中,母亲一直掌握着话语权和决定权,而对孩子的真正需求关注不多,小伟就用偷窃这种极端的方式让母亲了解。这件事给了社会工作者一个与母亲和小伟沟通其中原因和解决方法的机会,我们想借此机会进一步调动他们的能力来调整他们之间的互动。
社工:你怎么看这个行为?
母亲:这当然不对,那天我知道了,就狠狠打了他一顿。我觉得和学校的环境可能也有关系。
社工:你说的没错,和孩子生活空间是有关系。之前他有这种行为你就打他是吗?你认为效果怎么样啊?
母亲:效果的确不好,我尝试了许多方法,软硬兼施。
社工:你真的挺不容易,为了小伟承担这么多压力。你想过孩子为什么会偷吗?
母亲:比如说他偷人家的卡,我知道他想要张卡,这样就可以想到哪就到哪,就不用找我要钱。我不是办不了,是不想给他办,他的表现让我无法相信他。
社工:那你和小伟说过,他表现怎样你才会愿意给他办卡呢?
母亲:没有,当时他和我提完之后,我说不给他办他就没再提。
社工:打是一种方式,但你也看到了,它对孩子没有多大作用。实际上如果小伟表现好,你是愿意满足他的要求对吧?
母亲:是的!
社工:那我们这样好吗?你和小伟说说,他表现怎么样,你帮他办卡可以吗?
母亲:用卡作为激励他进步的方式,可以的。
社工:小伟,妈妈答应你,你如果可以达到她的要求,她会给你办卡,怎么样啊?
小伟:什么要求?
社工:你们可以一起商量。
母亲:每天放学准时回家,不准超过6点;不准再有偷的行为;这次期末考都上80分。这样可以吗?
小伟:好。
社工:那你一定要好好努力!
这种方式在调整母亲原有教育方式的基础上,给小伟提供一个发展能力的机会,通过他自己的愿望调动他的积极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同时母亲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发现改变教育方式带来的效果,将家庭互动进一步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在学期结束后,社工通过与母亲联系了解到,小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她给他办了公交车卡。
母亲向我们反映最近小伟有很多改变,这时社工进一步引导该家庭将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向日常生活渗透。
母亲:这两星期表现很好,我真没想到,我之前认为他坚持不了。
社工:小伟,妈妈表扬你了。
小伟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
母亲:不能骄傲啊,要继续,而且学习不是一两天可以提上来的。
社工:是的。还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实现目标。
小伟点了点头。
社工:你有没有发现,我们问小伟问题,他总是要看看你再回答。你是怎样想他这个行为?
母亲:他怕我吧!
社工:是啊!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如果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把想法藏在心里,而且他的要求没办法得到满足,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表现。
母亲:可能吧!可有时问他也不说。
社工:那你有没有尝试让他表达?
母亲:有啊!你看,我刚才也在让他说。
社工:很好!那你能不能在我们不在的情况下也尝试了解他的想法,在满足他的要求时也提出你对他的要求。
母亲:好的,这两个星期他的表现也给了我不少触动,可能我以前也有问题,我尽量,我怕一生气就什么都不管。
社工:尝试,尽力就是了,可以从平时可做的入手。
母亲:好的!
在有了良好变化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发现引导得到了家庭的积极回应,服务对象更加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能力去实现目标。在辅导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家庭成员自身的能力,并引导其将这些能力不断地整合和强化,家庭和家庭成员都在相应地改变,小的变化慢慢积累扩展,并且相互推动,形成相互关联的良性互动循环,共同推进家庭整体改变。
(三)关注家庭发展,维持和扩展个人和家庭的能力整合
关注发展是能力视角辅导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后期要将家庭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未来期望考虑进来,以更好地维持和扩展家庭前期建立的良性循环圈。在对小伟的辅导中,社会工作者在前期以调整母子互动关系为主线,在这一过程中将家庭能力的发挥与问题的消除相结合。在辅导扩展期,社会工作者从多方面入手给家庭支持,以更好地将这种良性效果扩大,同时为社会工作者的退出做准备。这阶段,社会工作者着重从巩固家庭已有的改变和引入对其社会环境的调整两个方面进行介入。
在巩固已有的改变方面,社工主要是通过引导母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发挥来维持已有互动关系的调整。借助“六·一”儿童节的机会,社工和小伟母子到户外活动了一天。社会工作者设计了两个游戏同小伟母子一起玩,“你来比划,我来猜”和“角色互换”。设计日常生活场景,让母子更加清楚地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和优点。不管他们在游戏中能否成功,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母子一些触动,能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对方的感受和要求,进一步为母子双方能力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将家庭系统与社会环境联结充分体现了能力视角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家庭的发展变化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作为外来民工,小伟家庭在厦门没有太多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社会工作者主要对他们原有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创造社会互动和支持的机会。作为基督教徒,教会是他们较大的一个支持系统。我们将这个平台作为巩固和扩展家庭变化的重要机制,引导小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会组织的儿童活动,让母亲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能力。引导母亲将这阶段对小伟的教育经验在教会中和其他教徒进行交流,让她发现自己的成功经验,并不断强化,也可以促进她不断学习有效的教育方式。
学校也是小伟家庭可以利用的重要平台,社会工作者针对外来民工子弟学生的特点,在小学开展了8期班级成长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在同学面前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展示出来,发现彼此的优点,团结向上,发挥各自的力量把班级建设得更好。小伟也参与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有针对性地让他将能力展示出来,让老师同学发现他的优点和进步。同时引导母亲和小伟共同讨论同学活动和改善关系的成功之处和主要困难,探讨如何在班级活动中做得更好,将家庭改变与学校环境连接起来。
在结束期,社会工作者借助香港城市大学到系里实习交流的机会,同他们的学生合作在成功学校举行了“家庭总动员”的亲子活动。其目标在于通过游戏互动及分享,改善沟通方式,增进亲子间相互了解;提供与其他家庭相互认识、沟通的机会,建立家庭内部以及不同家庭之间的相互支持。社会工作者邀请小伟家庭参与活动。对于小伟这样的外来家庭,利用社区为他们构筑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平台,可以为他们更好融入城市、促进亲子关系沟通和家庭自身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这一阶段介入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地将家庭内外的能力和资源连接整合在一起,确保家庭各种能力和资源不断地凸显且相互促进、持续发展,让服务家庭学会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应对生活,最终完成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家庭脱离的过程。
结案时,母亲说了这样的话:谢谢两位的帮忙,我注意到小伟的很多我原先没注意的方面,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后,压力小了很多,小伟的进步让我很高兴,学校不再一直打电话说小伟的不好。小伟则在我们的评估表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大哥哥和大姐姐的帮忙让我妈妈变得很开心,不再老打我了,我自己也进步了,妈妈和老师也会表扬我了。班主任对我们的辅导作用也给予了肯定,认为小伟的行为改变了很多,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了。
四、讨论与结语
社会工作者对这个单亲家庭的辅导历时4个多月,遵循能力视角的思维,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介入,以调整家庭互动为主线,引导家庭和家庭成员将自己的各种能力和资源发挥、整合,最终实现家庭问题的解决和家庭的发展。在服务介入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能力视角在三个方面超越过去的辅导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单亲家庭的社会工作实务困境。
(一)培养家庭积极的生活态度
从辅导介入开始,社会工作者一直将自己的视角放在单亲家庭和成员的能力和成功经验上,这个时候小伟和母亲可能对自己的生活更多还是持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社会工作者则对这个家庭有一种积极的能力思维。这种积极的能力思维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社会工作者很多力量。特别是在介入进行比较顺利的时候,小伟却出现了偷窃行为,社会工作者有了一种挫折感,有了徘徊,甚至开始否定自己前面所做的辅导。督导老师的引导和能力视角思维让社会工作者开始比较冷静地应对这些问题。单亲家庭所出现的一切状况和冲突,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社会工作者无法回避,只能和服务对象共同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我们将原来的辅导同这个点实现一个较好的连接,通过改变小伟母亲的教育方式,推动家庭成员良性互动。社会工作者的这种态度也会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影响服务家庭,小伟和他母亲开始学会从好的一面来看待生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
社会工作者在辅导中除了保持积极的能力主导思维外,在与服务家庭及其成员互动中,还要灵活运用感受回应、鼓励等情感交流方式,更好地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耐心听取家庭成员倾诉内心感受,并对此做出积极回应。这样对长期被孤立、被视为异常的问题家庭来说,有利于减少其挫折感,帮助他们重拾信心、肯定自我;同时增进双方关系,形成社会工作者同服务家庭共同合作、积极推进的良好互动辅导关系。
(二)迅速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
在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会面临一个最基本、也无法回避的挑战:关系的建立,它与社会工作者身份的确定紧密联系。在中国,社会工作者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职业身份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支撑,所以在关系建立中必须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处理。能力视角为这种需要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了启示。
它强调环境的作用,在服务家庭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专业服务。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服务家庭日常对话交流的参与者。采用的对话方式和技巧更为突出双向沟通交流和及时回应。在开始的接触中,在小伟和母亲较多提及“问题”时,社会工作者细心地聆听,在情感上回应对方,肯定他们的改变要求,而不是急于提出改善的建议。这样能避免因过分关注“问题”而导致互相指责,也有助于消除社会工作者过强的专业地位。在此基础上将对方的话题引向他们的成功经验、兴趣和爱好,这些能让家庭远离“问题”的困扰,看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体验到生命中的愉悦。这些技巧让小伟和母亲更快地接纳社会工作者,有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给小伟和母亲足够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了解他们的基本打算,这样的互动可以把家庭的注意力集中在未来发展上,调动服务家庭的改变动力。这样的方式让小伟和母亲有了与社会工作者合作、配合的基础,愿意与社会工作者分享他们更多的想法,为接下来的介入奠定良好的基础,便于迅速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同时也为发掘家庭的能力、资源提供平台。
(三)运用循环策略,挖掘潜能,解决资源不足的困境
由于目前国内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相关的家庭社会工作机构不健全,社会工作拥有的可利用资源不足。而运用传统家庭社会工作模式为单亲家庭进行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必须依靠足够的资源才能有效指导家庭的变化,达到辅导目标。这种状况让社会工作者在为单亲家庭服务时常有无力感。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能力视角的辅导思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困境。
能力视角服务模式注重个人、家庭和家庭所处环境的能力和资源的评估,运用循环服务策略促使各方发展自己的能力、启用各自的资源,并借助具体的行动,整合各方面的能力和资源。社会工作者注意发掘家庭中的各种能力和资源,并引导家庭成员通过行动,学会利用自己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解决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工作者的资源压力。案例中,小伟和母亲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不是利用自己的资源直接进行帮助,而是主要启发小伟和母亲发现自己以前在应对类似情况时比较成功的经验,或者是了解他们准备以何种方式来处理。在这种引导中,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努力寻找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来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更多扮演的是引导者角色,其资源提供的压力小了很多,也减少了无力感,使自己在辅导中越来越有信心。
综上所述,运用能力视角对单亲家庭进行社会工作辅导,最重要的是要会灵活地处理单亲家庭生活中的能力和问题。一方面在介入过程中要保持一种积极的评估,引导服务家庭成员不断发掘和利用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并不断培育良好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要学会技巧性地处理服务家庭的问题,运用他们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要求社会工作者转变传统辅导理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看待单亲家庭的境况和能力。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可以缓解社会工作实务中身份和资源不足的困境,在对个人、家庭和家庭所处环境进行关注的同时,实现个人和能力的整合。
【最新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方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