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舞蹈训练的方法
少年儿童时期舞蹈训练中最主要的柔韧能力、身体重心控制、科学用力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以期提高舞蹈训练的科学性与效率。以下是YJBYS小编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一、少年儿童的舞蹈柔韧能力训练
根据我国对年龄阶段的划分,6岁--12岁为儿童时期,12岁--15岁为少年时期。在我国专业舞蹈院校的附中里,一、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为十一、二岁左右的少年儿童。这一时期最首要的任务是用科学的方法发展身体的软度、开度。从舞蹈人体科学角度来看,十一、二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时期也恰好是柔韧能力发展的敏感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有规律地、科学地对柔韧能力进行训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教学规律来看,柔韧能力是提高舞蹈动作质量的保证,是舞蹈动作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前提。因此,在舞蹈训练的初期,也就是中专的低年级阶段,应把柔韧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集中而严格的训练,短期内彻底解决低年级学生的身体柔韧能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骨骼内有机物、水分和胶质较多,比较柔软但容易变形,这个时期的舞蹈训练可以多让学生躺在地面上做搬腿、压腿、耗腿、踢腿,以减少身体重量对下肢骨骼的压迫,避免下肢骨骼变形。因此,在训练时,应尽量按照循序渐进、渐增负荷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发展柔韧能力。
二、少年儿童的身体重心训练
在少年儿童的舞蹈训练中,掌握正确的身体重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正确的身体重心意识,就无法准确地完成动作,也无法掌握各种舞蹈技术技巧。教会少年儿童正确地掌握和控制身体重心是舞蹈训练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低年级的基本功训练课是基础训练,是为低年级学生学习高年级的高难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打基础的阶段,比如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就应该教会学生“站”在正确的身体重心上。如何做到外开的 “站”,教师需要强调外开是从髋关节处向外转开,腹背肌与竖脊肌同时静力性收缩,将上身以及骨盆固定,双脚脚掌平放在地面,将身体的重心准确竖立在脚掌的足弓位置上,地面的反作用力--支撑力经过足部、小腿、膝盖、大腿、髋骨,穿过骨盆中心直至脊椎并继续向上延伸,通过头顶上方,形成一条无形的垂直的`重心轴。
如何进行身体重心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例如,在教学中,特别是把杆训练部分,老师们都非常强调下肢的外开程度、软开度、踢腿速度等,但是多关注的是动作腿,支撑腿非常容易被忽视。在扶把训练时,这一现象的后果并不会马上显露出来,然而到了脱离把杆的中间部分,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教师长期强调动作腿而忽略支撑腿的结果就是,当学生脱离了把杆,双手没有了把杆的支撑,腹背肌与竖脊肌无法正常工作以固定躯干和骨盆,支撑腿力量不够,身体重心变得不稳定,导致脚下动作“脏”、“乱”,这时,就算动作腿的动作完成得再漂亮,也无法得到体现。因此,在把杆训练时,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应该只放在动作腿上,而应更多地放在身体重心的位置、支撑腿的正确用力方式上,让学生在把杆上找到支撑腿与动作的关系以及身体重心与动作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为脱离把杆收的中间训练部分打好基础,更是为高难度的舞蹈技术技巧做好准备。
三、少年儿童的舞蹈科学训练
(一)掌握科学的用力方法
在少年儿童时期与青春期初期,人体肌肉群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根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首先是大的肌肉群先发育,随后才是小肌肉群发育;其次,大肌肉群的发育速度比较快,小肌肉群的发育速度较慢。这些特点将一直持续到青春期中期。在这一时期,不宜对少年儿童进行过早的力量训练,特别是大强度的力量训练,因为过早的大负荷的力量训练会导致小肌肉群发育不平衡,,影响舞蹈技术动作的稳定协调,并且增加大肌肉群的损伤几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量采用前、后侧与左、右侧交替训练的方法,使得身体两侧的肌肉得以平衡发展,从而避免因为单侧训练过渡导致的一侧肌肉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导致疲劳、僵硬,甚至劳损。并且,在舞蹈训练中使用交替训练的方法能够使身体双侧肌肉均衡发展,能增强学生对自身重心的把握和身体反应能力。
由于少年儿童接受舞蹈训练的程度不够高,严格地来说,在训练的初级阶段,他们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往往达不到舞蹈动作的要求,如果硬性规定他们在初学舞蹈动作初期就达到动作的规格与标准,很容易导致他们为了达到动作的要求而出现“使拙劲儿”的现象,不利于接下来的训练。因此在少年儿童的舞蹈训练中教会他们科学的用力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针对少年儿童的特殊性,在舞蹈训练中应该首先教会他们正确的用力方法和正确的动作规格,不能盲目求快。有的孩子在训练过程会为了追求动力腿的幅度而出现身体的中段和骨盆往主力腿上“坐”的现象。这种不正确的用力方式如果不得到及时纠正,必然使主力腿受到的压力超重,臂部肌肉不能正确地收紧,而是往下使劲,很容易造成臀部肌肉下垂,大腿变粗,臀横纹线变得越来越模糊,破坏舞者下肢线条的美感。
更进一步说,舞蹈训练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来说,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例如,基本功训练课中的大踢腿动作,教师应该强调动力腿向外擦出时,借助脚掌与地面的摩擦力,以脚尖来带动整条腿向外踢出;脚尖在离地面最远时不能停留,应继续向远处延伸,在保持动力腿髋关节稳定的前提下,动作腿的肌肉应该尽可能地往远延伸;动作腿收回时,,脚尖在延伸的最远处点地,然后柔韧地收回准备位置。教师在要求动力腿踢出的速度和力量时,不可忽略动力腿应在髋关节处“断开”以保证骨盆的稳定,同时腿部外侧肌肉迅速收紧,腿部内侧肌肉最大限度伸展,,使整条腿轻盈有力。有个别学生在做这个动作时,不注意膝盖伸直,用脚尖带动整条腿踢出,而是将力量集中的大腿外侧,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下肢肌肉会因为长期往回收缩而变得越来越粗。因此,教师在发现问题时应及时解决,在训练初期应反复提醒学生什么是正确的用力方法,使学生准确掌握动作的规格要领,直到动作规范为止。
(二)教师、教材、教法与舞蹈训练的科学性
从教材的角度出发,低班、中班、高班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处理教材的过程当中不能忽视舞蹈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小跳、中跳、大跳是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的。特别是小跳与中跳,并不仅仅只是个别教师所认为的那样:“中跳需要的力量大一些,需要跳得更高罢了”。如果对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的“环”与“环”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那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就难免出现问题。比如,教师如果分不清楚小跳、中跳、大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必然在低班的训练期间缺乏合理的铺垫,导致跳的训练没有系统性,甚至出现断层的现象。在低班保证了小跳的训练效果,打好基础的情况下,中班的弹跳能力训练目的是使中跳向大跳、带舞姿的跳以及技术技巧的方向发展,为高班的高难度技术技巧做好铺垫。
【少年儿童舞蹈训练的方法】相关文章:
5.少儿舞蹈训练方法
7.舞蹈腰部训练方法
8.舞蹈眼神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