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乌梢蛇的饲养管理方法
乌梢蛇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带,狭食性蛇类,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乌梢蛇的饲养管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期管理
乌梢蛇有攀爬上树的特点,如蛇场内栽有较大树木,应定期修剪树杈,慎防树枝伸到围墙外,形成蛇外逃的`自然天梯。饲养人员养成随时查看围墙﹑出水口等出有无破损或缝隙的习惯。因该蛇头颈细长,凡头颈能够钻出的地方,身体经不断扭曲﹑收缩后也会随之逃走,所以一经发现后,要立即修整或处理,避免再次发生逃蛇事件。此外,还要加强安全措施检查,注意防止天敌入场食蛇。
该蛇的天敌有黄鼠狼﹑刺猬﹑大型老鼠和猫头鹰等。蛇场内不可盲目设置电子捕鼠器(电猫),慎防在灭及天敌的情况下伤害到场内的蛇。饲养人员最好养成每天观察并记录该蛇出窝活动的数量﹑时间﹑采食﹑饮水和蜕皮的良好习惯,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予以处理。必要时,应单独拿出做隔离治疗,严防病菌扩散危害健康的蛇群。
体重变化
乌梢蛇同其他蛇类一样,亦有冬眠习性。每年的秋末冬初,当外界气温降至15℃左右时,该蛇便本能地入洞蜷曲成团、蛰伏冬眠了。整个冬眠期长达6个月之久,期间不食、不动、不排泄、不蜕皮,主要靠体内储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准。该蛇的耐饥力很强,可以几个月甚至1年不吃也不会死亡(前提是入蛰前膘肥体壮的)。虽然该蛇在活动期间增重明显,但冬眠期的失重比例也不小 。
以条重在200~400克的蛇为例,在越冬期间的体重消耗量多达60克;体重大于400克湿度,消耗量约达65克;幼蛇失重的消耗比例最大,低于400克的幼蛇,一冬下来要消耗40克。此外,该谁在冬眠期的失重消耗比例与气候条件﹑栖息环境﹑管理技术及入冬前的实际进食量均有密切关系。努力提高饲料环境,尽量给予适宜的环境温﹑满足进食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入秋以后),是减少该蛇冬眠失重的唯一途径。
乌梢蛇的生长速度快慢与饲养环境的温度密切相关。经观察,场内温度低于18℃时,该蛇的摄食量明显减少,体质稍弱者甚至停止进食,其生长几乎处于停止状态。当气温高于32℃时,虽然摄食量较平时增加许多,但蛇体的消耗量也随之加大,生长速度反而减慢。而外界气温处在22~3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其摄食量逐渐加大,生长速度也日渐加快。这充分表明乌梢蛇只有在适宜其生长的温度环境中饲养,才有利于生长;反之,则相反。这也是乌梢蛇耐受温度能力差的集中表现。
在同等的温度范围内,在饲料供给﹑饲料管理﹑生态环境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年龄的乌梢蛇,其增重速度亦有一定差异,并且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该蛇的整个活动期内(5~10月),成蛇体重平均增重150~350克;青年蛇增重快于成蛇,达到175~450克,个别突破500~650克;幼蛇最慢,仅达50~125克左右。
幼蛇管理
先有强壮的母体,才会有理想的幼蛇。只有加强冬眠后成蛇的营养和管理,才能收集到优质的入孵蛇卵;再加上相应的孵化技术,才能促使仔蛇早日孵出﹑早日进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8月初出壳的仔蛇要比8月底出壳的成活率高,此比例在冬季尤为明显,存活率达80%以上,这可能与仔蛇进食早﹑进食多有直接关系。9月中﹑下旬出壳的仔蛇就没这种优越性了。因这个时期的气温已逐渐下降,严重影响幼蛇的进食和活动。有的幼蛇甚至还来不及进食裹腹就被迫进入冬眠,单靠自身所贮的营养远不能维持冬眠所损,故冬眠的死亡率非常高,高达60%左右。因此,若想得到理想的幼蛇,必须从养好成蛇做起,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怎样人工填喂幼蛇
幼蛇出壳后,主要以吸收卵黄为营养而暂不进食,故不需投喂任何食物,只需灌喂丰富的人工流质饲料作为营养液,如生鸡蛋﹑牛奶或葡萄糖溶液等。每隔1周灌喂1次即可。几周后,可对幼蛇填喂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以鸡蛋和面粉(鱼粉)为主,在适量添加土霉素﹑维生素及鱼肝油或钙片等药物。填喂时,最好两个人合作进行。其中一人手提蛇头,使蛇体自然垂立;另一人用一根冰糕棒或薄竹片撬开蛇口将食物灌进去,最后用大拇指轻捋蛇腹,促进食物滑入胃内。在人工填喂幼幼蛇的同时,要加强幼蛇的捕食驯化。蛐蛐﹑蚂蚱﹑和蚯蚓是幼蛇喜欢吃的食物,有条件者可投喂幼蛙﹑小鱼﹑乳鼠和小饲料蛇等动物性活体饲料。发现幼蛇主动捕食后,应立即停止人工填喂,免得养成幼蛇依赖填喂的不良嗜好。
幼蛇怎样蜕皮
幼蛇出壳后7~10天即蜕第一次皮,一个月后蜕第二层皮,体长明显增加。乌梢蛇幼蛇蜕皮时,先将头部在粗糙的树木枝杈上来回磨蹭,数个动作后便见头部皮肤自吻尖处张开,然后利用树杈夹住张开的皮,身体呈慢慢往前爬行状,待几分钟或数十分钟后,一张十分完整的`蛇蜕就挂在树枝上了;也有将皮蜕在草丛中或砖缝中的,但所占比例不大。
幼蛇有何摄食习性
刚出壳的幼蛇便四处爬动,遇见投喂的小动物即有攻击行为,但蜕皮前未见捕食。据观察,幼蛇在第一次蜕皮后才开始猎取食物,主动捕食投喂物。捕食动作同成蛇基本一样,只是不太准确。但幼蛇总是穷追不舍,直到捕获为止。一旦咬住后便不在松口,直接吞入腹中。与成蛇明显不同的是,乌梢蛇幼蛇白天﹑晚上均有捕食行为。进食后,大部分幼蛇进入蛇窝盘蜷休息,也有一部分爬上灌木休息。
有人曾做过试验,自蛇池内取出10条幼蛇,置室内饲养柜中,停食7天但供给饮水。第七天凌晨1时,在不开灯的情况下投幼蛙20只,5分钟后可听见幼蛙被咬的惨叫声。乌梢蛇幼蛇能在黑暗中捕食幼蛙,可见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仍常见两蛇争食同一食物的现象。一条幼蛇咬住幼蛙的头部正在吞食,另一条幼蛇则咬住幼蛙的腿部极力往后拖,争食结果 往往是强者胜﹑弱者败。幼蛇这种不由自主的争食现象,有利于增强幼蛇体质,提高捕食能力,但同类之间少见残食现象。
怎样满足幼蛇的越冬条件
乌梢蛇幼蛇11月下旬随着外界气温的逐渐下降,进食频率明显变小;12月上旬便停止进食,进入蛇窝开始第一次冬眠,直至翌年3~4月出蛰,在黑龙江省则在4月中下旬出蛰。
乌梢蛇幼蛇越冬的温﹑湿度同成蛇相似,蛇窝温度需保持在6~10℃,最高不能超过12℃,否则会出现幼蛇的不连续冬眠现象;相对环境湿度维持在50%~60%左右,超过75%~80%,幼蛇易患口腔炎﹑肺炎和霉斑病。尽管有的资料上介绍说湿度要达到80%~95%,笔者根据多年的养蛇实践,发现与实际相差甚远,不宜采用。
即使有再好的冬眠条件,幼蛇也同成蛇一样,亦有冬眠失重现象,这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
投饲掌握
在该蛇的活动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养蛇场(户)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不同季节饲料来源的实际情况,即本着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以最大的可能满足其营养所需;又要考虑到降低饲料成本的'原则,尽量结合该蛇的食欲状况,合理选择,搭配饲料。
每次的投喂量应依据该蛇的年龄﹑性别﹑个体体制状况﹑气候条件及两次投喂的间隔时间长短来灵活掌握,以稍有剩余为度。如成蛇在产卵前的10~15天或产卵后食欲均比较旺盛,应适当增加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在临近冬眠或出蛰后的10~15天内,该蛇基本上进食欲望,可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
投喂地点应固定。最佳的投喂时间宜选在上午8:00~10:00,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季节和投喂当天的气候适时调整。总之,群蛇出动时要及时投喂,只有在确保该蛇吃饱﹑吃好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满意的饲养效果。
如何越冬
乌梢蛇是否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是决定其能否安全越冬的物质前提。在越冬前的1~2个月内(9~10月)应给充足﹑多样的饲料,以增加蛇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脂肪的肥厚度,提高抗寒﹑抗病的综合能力。可将大小相尽的数条乌梢蛇放在一起冬眠,群集冬眠可提高蛇体周围温度约1~2℃,同时有效减少水分散失。
蛇窝应干燥﹑忌潮湿,必须有良好的保湿,必须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窝内温度宜保持在6~10℃,湿度宜在50%~60%之间。冬眠期间除定期检查窝内的温﹑湿度变化情况外,还应定期检查蛇体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病蛇或不理想的蛇,应及时隔离治疗,以免相互传染。若见蛇体有咬伤或数量减少时,应彻底检查并找出原因,消灭鼠害和其他天敌,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阻止老鼠和天敌的再次入侵。如果窝内情况基本可以时,则无需翻动蛇窝,尽量减少对冬眠蛇的不应有干扰。
初养者如果想得到详细的.乌梢蛇冬眠数据,可自己选定几条蛇在冬眠前期﹑中期﹑后期称重,若发现重量减少得不是太多,说明越冬场所的管理效果良好;反之,则说明越冬效果不佳,应尽快改进,免得出现死蛇现象。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如果乌梢蛇在乱石堆积成的洞穴内或木箱内冬眠,蛇体内的能量消耗较大,切能量的损耗随冬眠后期气温的不断上升而增加,尤其是在出蛰前的一个月,即4月份。外界气温虽然明显回升,但根本达不到该蛇的出蛰所需时,故蛇体的损耗最大。
实践证明:只有在合适的场所越冬的乌梢蛇,其交配﹑产卵才会按部就班,但在不合适的环境下冬眠的蛇,其交配和产卵期均拖延较多,甚至没有繁殖行为,这是由于环境不适造成的。从表面上看该蛇虽已入眠,但其入眠不深沉,常有活动倾向,致使体内能量消耗增加;出蛰后必须要用较长时间来补充营养﹑恢复体质,待身体复元后方有繁殖能力。因此,其交配和产卵期推迟﹑产卵量下降也是必然的。所以,人工养殖该蛇,务必满足其冬眠所需才能减少由此而造成的蛇体消耗,乃至死亡现象,收到较为理想的繁殖效果。
【乌梢蛇的饲养管理方法】相关文章:
乌梢蛇的饲养07-07
鲳鱼的饲养管理方法07-07
马岗鹅的饲养管理方法08-07
采购管理方法09-24
项目管理方法05-26
幼蛇的饲养方式09-12
时间管理方法07-21
企业采购管理方法10-07
餐饮员工管理方法08-28
企业品牌管理方法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