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质管理旧七大手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品质管理的旧七大手法
引导语:统计是采取“数据与事实发言”的管理方法,除了客观判定事实外,亦应具有相当合理的说服力,而在QC活动中所采取的统计手法,均极为简易。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品质管理的旧七大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品质管理需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统计技术,对影响品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的考虑;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找出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实施改进。因此,公司每一分子在自己的岗位上,应该具有品质意识、问题意识、改善意识,来寻求本身工作方法或推展方法缺失,谋求改善,全员协力之下达成顾客的需求与社会的要求,其手段(即管理方法)为应用统计手法或观念。
品质管理活动中所运用的统计手法一般称为“QC七大手法”,七大手法的使用情况可以归纳如下:
1、检查表(又称查检表)——收集、整理资料;根据事实、数据说话。 2、柏拉图(又称排列图)——确定主导因素;并非对所有原因采取处置,而是先就其中影响较大的2~3项采取措施。
3、因果图(又称特性要因图、鱼骨图)——寻找引发结果的原因;整理原因与结果之关系,以探讨潜伏伏性的问题。
4、分层法(又称层别法)——从不同角度层面发现问题;所有数据不可仅止于平均,须根据数据的层次,考虑适当分层。
5、散布图(又称散点图)——展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6、直方图(数次表)——展示过程的分布情况;凡事物不能完全单用平均值来考虑,应该了解事物均有变异存在,须从平均值与变异性来考虑-。
7、控制图(又称管控图)——识别波动的来源;凡事物不能完全单用平均值来考虑,应该了解事物均有变异存在,须从平均值与变异性来考虑-。
品质管理的提高,必须要管理、改善与统计方法相辅相成,三者相互联系,在整体上才会发挥效果。具体步骤是:1、问题的把握点(柏拉图、直方图),2、对问题的现状分析(控制图、检查表、散布图、层别法),3、改善对策实施(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及固定的技术),4、实施结果的确认(推移图、柏拉图),5、标准化。
一、检查表
1. 什么是检查表:
检查表是一种为了便于收集数据而设计的表格。使用时只用简单的符号来检核工作目标是否已达成或对于发生的特定事件给予累积记录,用简单易于了解的表格或图形,使工作者依规定作检查记号记录结果及状况,并加以统计整理数据,即称为检查表。 2. 检查表的种类
2.1. 记录用:为掌握问题发生的分布情况,作为是属于何种不良或缺点,发生
于何处、发生多少的事实数椐登记用,又分为三类:
2.1.1. 记数值用:如表所示,事先将项目层别,查检的结果以正记或者画记的
方式登记于相关的栏内。
2.1.2. 计量值用:如表所示检查表的特性属计量值时,将测定结果数椐登记于
相关组,以掌握分布情形等。
2.1.3. 位置类用:如表所示,将查检的对象置于相当的位置,以掌握缺点发生
于何部位以及多少等。
2.2. 点检用:将对应的点检项目事先记录于表上,并据以点确认。
3. 检查表的作法
3.1. 对要收集的数椐,须掌握的事等的目要先明确。 3.2. 决定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依目的可有各种选定,基本上可分以下五类,1)生产活动的五要素别:作业者、机械、材料、生产方法、环境。2)时间类别,日、星期、上下午等。3)现象类别:不良现象、不良位置现象、事故等。4)部门类别:工程、课、组等。5)确认事项类别:不可忘的事项等。
3.3. 决定样式
以能简便达成掌握事实目的的样式为原则。例如:1)欲知查检项目相互关联发生情况时用矩阵格子型。2)欲知查检项目的集中倾向、数椐全体、分布情形时用次数查检型。3)欲知对象位于何位置时发生的缺点情形时用图形式。4)所定的事有无忘记、遗漏、可否确认时用点检式。
3.4. 决定数椐收集、方法、登记并实施收集数椐。
3.5. 记上其它必要事项:检查表标题(展示目的)期间、工程名、品名、测定
者等。
3.6. 制作检查表应易于记录数椐;使记录不致有遗漏,且对全体情况易于掌握
和了解;且对问题的差异,重点易于解析。
4. 检查表的优点:记录数椐情报不费工夫;问题点易于掌握;记录后,易于一看
即了解整体的情况,因此易于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可以层别数椐资料,有利于分类收集统计解析。
5. 检查表活用的步骤
5.1. 目的明确化:明确收集数椐的目的,数据若只止于收集并无意义,须根据
数据采取改善措施才有好处,因此收集好的数据应如何应用必须想好。
5.2. 检查表的选择:有前述的多种种类,应以[易于收集、登记数据和整理活用]
为要点。
5.3. 制作检查表:具体设计检查表,宜多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使能达到收集
数据的目的及可易于登记、整理活用地设计;并也预先考虑决定好由谁、何时、何处、以什么方法收集什么数据等。
5.4. 查检的实施:利用检查表,好好观察有关对象,查检登记。
5.5. 由检查表的数据作数据分析:整理统计分析检查表数据,要分析时可活用
QC七大手法。
5.6. 原因的明确化:由检查表数据的解析结果找出发生变异,不良或缺点的原因。
5.7. 对策的实施:想出去除上述步骤发掘到的原因对策并实施。
5.8. 效果的掌握:收集对策后的结果数据,并整理统计分析,确认对策效果。
5.9. 标准化:对改善有效的方法应该反应于标准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正确内
容施以教育训练,使有关人员遵守它。
二、柏拉图
1. 什么是柏拉图:
为了对发生频次从最高到最低的项目进行排列而采用的简单图示技术。--建立在巴雷特原理基础上,认为多数不合格及其引起的损失是由相对少数原因引起的。通过区分最重要的与较次要的项目,可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佳的改进效果。 2. 柏拉图的种类:
2.1. 分析现象用柏拉图:与不良结果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2.1.1. 质量:不合格、故障、顾客抱怨、退货、维修等 2.1.2. 成本:损失总数、费用等
2.1.3. 交货期:存货短缺、付款违约、交货期拖延等
2.1.4.安全:发生事故、出现差错等
2.2. 分析原因用柏拉图:这类柏拉图与过程因素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2.2.1. 操作者:班次、组别、年龄、经验、熟练情况以及个人本身因素; 2.2.2. 机器:机器、设备、工具等; 2.2.3. 原材料:制造商、工厂、批次、种类;
2.2.4.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工序先后、作业安排、作业方法。
2.3. 分类方法不同,得到不同柏拉图。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把握问题实
质,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3. 作用:通过分析柏拉图可看出采取行动的顺序;不良、失误等的总数有多少?
它们的大小顺序是如何分布的?在多大程度上减少其中的哪一件,可望在总体上收到多大效果?可对报告、记录、成果等进行确认;可查清不良、故障的原因等。
4. 柏拉图使用步骤
4.1. 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以及如何收集数据
4.1.1. 确定调查问题的类型,如不合格项目、损失金额、事故等。 4.1.2. 确定时间
4.1.3. 确定哪些数据是必要的,数据如何分类,如按不合格类型、时间等。
4.1.4.确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在什么时候收集
4.2. 设计记录表,将数据填入表中计算
4.3. 作图
5. 例:用柏拉图分析方便面面饼品质状态
5.1. 确定调查问题的分类:面饼偏重、面饼偏轻、花型不良、块型不良、油炸
不良、异物、色泽不良、品评不良;确定时间:2003年3月。
5.2. 数据收集及分析:各项目数据按大小排列,并求累积数、比率、及累积比
率。
5.3. 分析:从图中可看出面饼偏重是面饼品质状态的主要不良因素,应对其进
行分析,查找偏重形成的原因,可以运用QC手法中的其他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5.4. 经分析对策、进行改进后,于4月份在基数相同的情况下又进行了柏拉图
分析,与3月份对比如下:面饼偏重的情况减少了115次。
三、因果图
1. 什么是因果图
因果图就是当一个问题的特性(结果)受到一些原因的影响时,我们将这些原因予以整理,成为有相互关系的图形。简言之就是针对造成某结果的诸多原因,以有系统的方式表达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并设法使用图解法找出这些原因来。因果图又叫石川图或鱼骨图。(如附图)
因果图适合于下列情况下使用要将茫然不清的问题变得清楚的时候、使许多可能发 生关系明确化,而欲追求重要原因时,故当改善问题时,如欲追求问题特性的可能原因以及造成此等原因的原因,并使其系统化时,因果图可以说是很有用的手法。如此,对于影响问题的要因先掌握之后,对问题的改善方能助益。 2. 因果图的作法
2.1.
确定结果: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想出评价项目,此评价项目能具体地衡量该问题的改善程度以作为问题特性。
2.2. 绘制骨架:特性写在右边,自左画一粗横箭头线代表。
2.3. 写下大骨并以□框起来,加上箭头的大分枝到粗横线,工作现场的大
骨一般常用的是5M(人员、机械、材料、方法、测定)。
2.4. 大骨的中骨写下来,就各大骨的范围内研讨产生该问题的特性要因是
什么,作为中骨,并以箭头画向大枝。
2.5. 中骨的小骨写下来,中骨的再深一层的小骨是什么,必须写下来,用
小枝连到中枝。
2.6. 圈出重要原因,检查有无遗漏,确认有无遗漏之要因,有遗漏者即追
加,然后从目前对问题特性影响比较大的是那些要因,圈选四之六项。
2.7.
列明相关事项,如制作目的、制作者、对象工程名、作此因果图的年月日等。
3. 制作因果图的注意事项
3.1. 集思广益的制作:在制作因果图过程中,QC小组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
充分的交换意见,即真正做到集思广益,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运用脑力激荡法。
3.2. 特性和原因因素尽可能表述得简洁具体:不要用长篇文章来表述,只
用一两句短语表述出来。特性和要因(结果和原因)关系需采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表述形式。
3.3. 更具体地追查原因:反复的问“为什么”,不仅只注意大骨、中骨,追
查要因须深入到小骨、细骨的层次。
3.4. 按现象分别作成因果图问题特性要具体表示,要针对什么作因果图,
宜先就改善目的所在,即特性。予以明确化,如提高制品品质,减少不良[A、零件不良率,B、零件的尺寸变异]等具体表示为宜, 对可能原因都予以收集,有时认为不可能的影响原因,实际上却是很重要的要因,所以宜利用脑力激起术,使有关人员一起贡献智慧,协力制作因果图以免遗漏为要,为避免必要的要因遗漏,视情况可作工程顺序因果图,或设备顺序因果图特性要因分析再分析
3.5.
一个问题要解决,有时只作一因果图是不够具体深入,故视必要情况必针对重点项目筇各别为更具体的确良特性分别作因果图。并追根究底的探讨其原因,并将原因记录下来,有助于问题的分析改善。
4. 因果图的活用
4.1. 用来解析工序的问题,发现改善点:因果图内容能翊实正确,则异常
的发生时就不致于原因不明,同时因果图应该灵活运用,必要时,需作适当的增修,使之切合实际,这是为要使技术达到存储和提高,所以必须使用的重要方法。
4.2. 因果图可应用于记录用检查表的运用:把因果图中列举的要因做为检
查项目,每天进行记录管理,可以发现哪种要因对特性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把产生较大影响的要因作为主要要因进行对策。
4.3. 可用于工序管理或针对管理点的管理,可以发现工序的管理项目等。
4.4.
可用于教育培训:通过画因果图可以理解特性和要因(结果和原因)的因果关系。同时,通过此类活动,能够提高科学地追究课题究竟在哪里的能力。经由有关人员在提出个人经验或技术的相互讨论研究后,使每位参加的人员因此可获得新知,达到学习的效果。
5. 例:用因果图分析油炸棕榈油品质不良
四、层别法
1. 什么是分层法:
是指分门别类地收集数据以找出其间差异的方法。通常将根据所具有的共同点或特点(如不良的现象或原因等)把全部数据分成几组的做法称为分层。
分层可以说是“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所必须遵循的一种基本思考方法”。 分层的思考方法也被下列的一些手法采纳:
*柏拉图是把分层后的数据表示为柱图进而按大小顺序排列、标出累计曲线后所形成的图。
*因果图也是对原因系列(要因)按大骨、中骨、小骨进行分层后形成的。 *记录用的数据表也对数据进行分层,可以方便的收集数据。
2. 分层的方法
2.1. 明确分层对象:进行分层时,原则上必须选择对特性(结果)产生影响的要素
2.3. 整理数据并绘制相应图表;比较分析和最终的推论; 3. 例:以时间分层,2、3月份的油耗图 3.1. 数据列表
3.2. 绘制层别图
3.3. 分析:每月中旬10—15日油耗较高,控制较差,应注意在此时间段内加强管理,月初
和月末的控制较理想。
五、散布图
1. 什么是散布图:散布图是“成对的2种数据之间关系状况的调查图”。所谓成对
的两种数据,指的是从其中的1种数据可以得出性质不同的第2种数据这一情形。散布图的作法:收集两种对应的相关数据,至少30对;找出数据中X、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将被认为是原因的要素置于横轴上,设为X;将被认为是
结果的要素置于纵轴上,设为Y。纵轴与横轴的长度相等,呈正方形。散
布图的使用方法观察点的分布是呈右上倾斜方向,还是呈右下倾斜方向。呈右上
倾斜方向时,X增加了Y也随之增加:正相关;呈右下倾斜方向时,X增加了Y也随之减少:负相关。观察倾斜方向上的分散程度是多少。分散程度小,表明相关关系强;分散程度大,表明相关关系弱。 4. 例:恒温和面实验的温度与和面加水量之数据图
六、 直方图
1. 什么是直方图:
直方图也称数次表,即沿横轴以各组次数为高度,在每一组距上画一矩形所绘成之图形。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平均值、标准差,并可以测知其分配形态,订定规格界限或作规格比较。 2. 直方图的作法: 2.1. 制作次数分配表
2.1.1. 用检核表收集资料(样本n为50组以上),并记录于纸上。统计表上的
资料很多,少则几十,多则上百,都要一一记录下来,其总数以N表示。
2.1.2. 求全距:在全体数据中找出最大值与最小值;全距(R)=最大值-最小值为,
2.1.3. 确定组数:K=√ ̄n ;组距(c)=R/K;组距通常是2、5或10的倍数。 2.1.4. 决定各组之上下组界;组界精密度=测定值的单位/2; 下组界=最小值-组界精密度;上组界=前一组下组界+组距; 2.1.5. 计算组距中心点=(上组界+下组界)/2; 2.1.6. 计算平均值、标准差
2.1.7. 以纵轴显示每一数值之发生次数。 2.1.8. 做次数分配表。 2.2. 制作直方图
2.2.1. 将次数方配表图表化,以横轴表示数量的变化,纵轴表示次数。 2.2.2. 纵轴及横轴取适当的单位长度,再将各组之组界分别标在横轴上,各组
界应等距离。
2.2.3. 以各组内的次数为高,各组之组距为底,在每一组上画成一矩形,则完
成直方图。
3. 直方图的用途
3.1. 把握分布的形态:直方图最基本的使用方法是把握分布的形态。 3.2. 调查分散和偏离的原因:通过比较用4M等分层的直方图,可了解分散和偏
离的原因。
3.3. 通过与规格相比较,可了解是否有问题:记入规格值后,就可以了解相对
于规格的分散、不良的发生状况。
3.4. 研究改善前后的效果:将其用于解决工作现场的问题后,就能很清楚地了
解平均值和分散的改善。 4. 例:90克方便面面饼重量直方图
4.1. 取一条生产线一个班次面饼重量200次的抽检数据
4.2. 计算相关数值:如最大、最小值、组界、组中点、平均值、标准差、频数等;
4.3. 绘制直方图。
4.4. 分析:工序偏差过大,重量的分布已超出了规定的上、下限。必须进行工
序改善、全数筛选。如果可能的话,应扩大规格。
七、控制图
1. 什么叫图表:所谓图表,指“使数据结果一目了然的、对数据图表化的形式”。 1.1. 图表的效果:可以从众多的信息中对想要说明的事情(目的)进行概括、
简单的表示出来;能够更快地读取信息;可以准确无误的采取必要的措施;能够让对方有兴趣地阅读; 1.2. 图表的种类
1.2.1. 折线图:表示随时间地变化 1.2.2. 柱形图:比较数量的大小 1.2.3. 饼状图:了解名细(比例)
1.2.4. 带形图:比较名细(比例)和每个项目的大小关系 1.2.5. 雷达图:用雷达形式表示每个项目的大小比较
2. 什么是控制图:推移图的主要功能,是能够看出数据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情形,从折线的高低就可以知道品质之状况,如果在图上再加上中心线及3δ的上下管制界线即成为控制图。 3. 控制图的种类
3.1. 计量值管制图:它所依据的数据,都是由量具实际量测而得知。如:长度、
R CHART) 3.1.1. —S CHART) 3.1.2. 3.1.3. 中位数与全距管制图R CHART)
3.1.4. 个别值与移动全距管制图(X—Rm CHART)
3.2. 计数值管制图:它所依据的数据,都是不可连续读取的数据,如:不良数、
缺点数等间断数据均属此类,最常用为下列四种: 3.2.1. 不良率管制图(P—CHART) 3.2.2. 不良数管制图(Pn—CHART) 3.2.3. 缺点数管制图(C—CHART)
3.2.4.单位缺点数管制图(μ—CHART)
4. 控制图的作法
4.1. R CHART)
4.1.1. 2~6个数据分为一组,收集25组以上。
4.1.2. 计算各组的平均值X。
4.1.3. 计算总平均X(平均值X的平均) 4.1.4. 计算各群的极差R
4.1.5. 计算极差R的平均值- R
4.1.6.计算管理线
=
1)X管理图的管理线
2)R管理图的管
= C L=X 中 心 线:
= -
上管理线: UCL=X+A2R
= -
下管理线: 2- 中 心 线: C L=R -
上管理线: UCL=D4R
4.2. P 管 理 图
4.2.1. 取数据:按组别·时间顺序记入数据表 4.2.2. 计算各群的不良率P 4.2.3. 计算平均不良率P
4.2.4.计算管理线
-
总不良个数
∑pn 总检查个数 ∑n
5. 例1:以直方图的面饼重量数据为例用平均值与全距管制图分
例2
注:本文所用数据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品质管理的旧七大手法】相关文章:
品质管理旧七大手法07-03
品质管理七大手法09-11
品质管理新七大手法06-29
品质管理七大手法图09-06
品质管理七大手法是什么07-20
品质管理七大手法新旧对比10-31
品质管理七大工具解读201608-11
非凡的老板具有的七大品质08-31
品质管理与细节管理10-19
品质管理的方法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