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打柴舞
黎族同胞除了在穿着文化上时尚,同时,他们在行为上也很潮哦,他们的拿手好戏,就是跳打柴舞(竹竿舞)。
打柴舞是怎么出来的呢?民间有个戏说。据说当时黎族同胞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聪明的黎族人,直接把乘坐的小舟翻过来,在上面盖一些茅草和竹子,离地面差不多有30cm的距离,当房子住,这就是船型屋最初的雏形。每当下雨的时候,竹竿就会飘落下来,为了避免竹竿戳到他们,他们就跳啊跳的,然后他们发现,咦,这个动作好看啊,就慢慢的变成了一种舞蹈。
事实上打柴舞,是黎族文体结合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流传于东方、昌江、乐东及五指山等县区。据传,此舞原叫“跳柴”,是黎族古时祭祀祖先和天地的祭祀礼活动。旨在一则告慰天地和先灵,黎寨玉米、山拦丰收了,敬请天地神灵回黎寨与民一起“跳柴”同庆丰收。二则祈望祖先英灵保祜黎寨人丁兴旺,丰衣足食。所以,每年农历十月新谷登场至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煮新米,劏鸡宰猪,人人穿着节日盛装,到空旷的山地燃起篝火举行“跳柴”祭礼。
首先,由“奥雅”(老人)主持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动后,青年人围绕着篝火跳呀,唱呀。有的往篝火堆中添柴;有的从熊熊的篝火上腾跃飞过;有的在地上合击竹竿;人们来回跳跃着,或唱歌,寻找伴侣。这种“祭天祀祖”的篝火“跳柴”活动与东南沿海及湛江地区的“架火荡妖”、“烧柴祭天”是相似类同的。后渐演变为生活自娱性的舞蹈活动。
舞蹈时,在空旷平地上平行摆放两根6×12厘米粗,3米长的四方木,两木相距约4米,上横架6至8根4米长的竹竿,由6至8人分别蹲在两边(左右各半)方木前,每人双手各执一对竹竿的顶端,把竹竿往方木上有节奏地分合敲击。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间穿梭、跳跃、转身、腾飞。动作由慢至快,敲击竹竿节奏有轻有重,劈啪!劈啪!劈劈啪啪!劈劈啪!清脆的`击竹声响和矫健灵巧的舞姿相映成趣。舞者,若能前踏后采,左跳右转顺利地腾跃或飞穿越过竹竿空隙时,在场的群众会齐声呼喊:哩!嗬哩!哩!嗬哩!以表示钦佩和赞扬。若舞者迟疑不按竹竿合击的节奏跳时,脚、腿或头部就会被竹竿合击挟打,而且,还会受到众人的嘲笑。此舞活泼逗趣,自娱性较强,男女老幼均可参加跳,今天已成为黎族喜庆节日的保留节目。《打柴舞》有专门的舞曲伴奏,乐队由二胡、竹笛、小唢呐、铜铃、黎鼓组成。曲调欢快豪放,富有浓郁的黎族生活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