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

河南民间舞蹈竹马舞的相关介绍

时间:2024-08-19 13:12:39 民间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河南民间舞蹈竹马舞的相关介绍

  竹马舞在清代就已流传。竹马舞,亦称骑竹马,即用竹子扎成半截马头,半截马尾,用白或黄、红、黑、棕等颜色剪成纸絮粘糊,形似马的鬃毛,再由少年儿童系在腰上,两只人脚从马身下露出来,象人骑在马身上一般。

河南民间舞蹈竹马舞的相关介绍

  竹马舞通常为四人面对面穿梭,伴以锣鼓响器,四人可分别化妆为八仙、三国或西游记中的人物,或带面具妆扮成钟馗、大头和尚展袖起舞,响器停后,就唱歌。

  唱歌的内容多为叙说神话之来,如“正月是新春,王母要做生,佛堂蟠桃会,八仙出洞门。二月是花期,孙猴去偷桃,仙桃未到手,惹的祸不小。三月是清明,听唱吕洞宾,戏了白牡丹,点石要成金。四月麦刁枯,听唱何仙姑,身背捞筲子,舀干洞庭湖。五月端阳末,听唱蓝采和,手提采花篮,踏波去采荷。六月热难熬,听唱张果老,倒骑黑驴子,压断洛阳桥……

  竹马舞的演唱通俗生动,跳竹马舞的孩童,一般聪明敏捷,会唱会跳,富有表情,竹马舞的演唱形式由古至今亦发展演变。由二人或四人置身马形之中,人骑马跳舞发展成为人骑在马上的各种形态,时而奔驰飞舞,时而漫步慢行,时而失前蹄人马卧倒在地,然后又奋力挣扎而起,重新奔腾,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也令人神往回味,乐不可支。

  医巫闾山脚下的大榆树堡镇岔路沟村是诞生竹马舞的发源地,竹马舞的艺人们根据契丹人的狩猎特点和萧太后到医巫闾山狩猎的事实,以萧太后的形象创编了竹马舞,并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它反映辽代贵族狩猎生活。

  据《义县志》记载,城东大榆树堡、石佛堡、九道岭一带,流传有一种古老的祭祀和集市贸易相结合的庙会——“九龙十八会”,岔路沟村的竹马舞是 “九龙十八会”热闹杂剧的主要内容。据74岁的竹马舞老艺人刘成祥介绍,他的祖父年轻时就会跳竹马舞。由此可见,竹马舞在当地流传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记者在现场采访一位王姓艺人时了解到,竹马舞最先开始是人们出于对萧太后的爱戴和怀念,后来被用到民俗祭祀、民间聚会等活动之中。

  大榆树堡竹马舞是唱词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和表现内容虽是当年萧太后的狩猎场景,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他们所口传心授留下的唱词与表现内容和人物关系并不紧密。由此推断,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原有的唱词经历代艺人的修改,演变成朗诵上口、具有汉文化特点的唱词内容。

【河南民间舞蹈竹马舞的相关介绍】相关文章:

云南花灯舞相关知识介绍12-22

印度民间舞蹈基本介绍03-04

著名的印度民间舞蹈介绍03-20

中国舞的介绍03-01

哈尼族民间舞蹈介绍03-03

现代舞的介绍04-14

拉丁舞的简单介绍01-09

中国舞考级知识介绍04-20

拉丁舞知识介绍04-03

民族舞的特点介绍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