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 百文网手机站

东北秧歌有哪些基本动作

时间:2022-02-26 12:03:45 民间舞 我要投稿

东北秧歌有哪些基本动作

  导语: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艺术财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戏曲等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那么东北秧歌有哪些基本动作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东北秧歌有哪些基本动作,希望有所帮助!

东北秧歌有哪些基本动作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1)绕花:双手持巾,前半拍手指带动手腕,由外向里转腕1圈成手心向下,提腕形成手绢花;后半拍手腕向下压。绕花时速度要快,压腕时速度要慢,手指不要上翘,不能架肘,动作要连贯,使手巾转成立形。

  (2)单臂巾:左手叉腰,右手于胸前一个花,1拍,经下弧线至身体旁90°一个花,1拍。

  (3)双臂花:一手于胸前,一手于身体左旁90°一个花,1拍,双手经下弧线至右旁90°一个花,1拍。

  (4)交替花:左右手交替在胸前绕花,1拍,左右臂皆在身体前走圆圈路线,形成∞形状。

  (5)蝴蝶花:双手交叉,身体左拧对8方向,1拍,双手经下弧线至身体旁45°,身体右拧对2方向,1拍。

  (6)蚌壳花:双臂从身体旁至斜上方,绕花下至胸前,1拍,翻手变手心朝上回至斜上方,1拍。

  (7)双花:在双臂花位置上,1拍绕2个花。第一个花轮绕,强调第二个花的压腕。

  (8)五点花:右手绕花至左肩前,1拍,立腕横推至右旁前90°,1拍,经下弧线从胸前向外甩巾(手心朝上),1拍,右手再绕花至左肩前,Da拍,立腕横推至右旁前90°,1拍。

  (9)上捅花:手巾从中心提起,尾部朝下,手握尾部。在图6位置上,绕花上捅,同时抖臂、腕,1拍,重拍在下。

  【拓展】

  历史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繖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也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

  (l)跑场音乐

  跑场即由头跷、二跷领队,在头跷指挥下快速变换各种队形,如“龙摆尾”、“蛇脱壳”、“二龙吐须”、“倒圈帘”(又称“圈白菜心”)等。跑场音乐热烈火爆,速度较快。与舞蹈动作的“万马奔腾”之势相协调。常用乐曲有《五匹马》、《对五》等,多为曲牌联缀的形式,跑场音乐中,“浪头”是必不少的。

  (2)走场音乐

  走场比较稳健,边走边扭,互相之间常有逗趣,表演时秧歌队也要变换各种队形,如“四面斗”、“十字梅”、“摆葫芦阵”、“别花丈”(又称“别篱笆”)等。走场音乐平稳、连贯、欢快、律动感强、有弹性,速度中等。走场音乐也由若干首曲牌组成。常用乐曲有《柳摇金》、《柳青娘》、《小抱龙台》等。

  (3)清场音乐(又称情场音乐或逗场音乐)

  清场为表演性舞蹈,分单人场、双人场及三人场等,某些人物(如头跷、渔翁、老 )上场表演,有一定的情节,音乐特点与上场人物有关,如表现青年男女的清场音乐华丽、优美、流畅;表现老 的清场音乐则幽默、风趣、诙谐。清场音乐在整个东北秧歌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常用乐曲有《句句双》、《满堂红》、《大姑娘美》、《鹁鸪》等。

  (4)小帽音乐

  秧歌表演除歌与舞外,还要表演“二人转”小戏,在表演小戏前,演员常演唱“小帽”,作为溜嗓、试弦。小帽音乐都是民歌小调,如《月牙五更》、《下盘棋》等。

  把东北秧歌音乐分为上述四类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同一首乐曲,由于速度不同和变奏手法的差异可作不同的用途,因此,要严格地把音乐分类是十分困难的。